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长阳: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天主教堂

长阳: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天主教堂

时间:2018-10-25 22:00:44

相关推荐

长阳: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天主教堂

在鄂西南的大山深处,有一座石滚淌天主教堂,因地处偏僻的乡村鲜为人知。

石滚淌天主教堂位于湖北长阳县大堰乡石滚淌村。大堰乡是著名“长阳人”的发祥地。

历史上长阳曾是天主教在湖北鄂西山区两个传教中心之一(另一个为湖北利川)。

约1690年信奉天主教的湖北公安县龚(龚圣约)、王、朱三姓(其中公安横堤人龚圣约因长江水灾最先沿路乞讨至此)先后迁入长阳担子山定居,他们与当地的李氏家族名人李弘言接触频繁,并接纳其入教。后天主教逐渐被当地人接纳、信奉,更多姓氏从此受洗、皈依。1725年9月意大利神甫胥孟德来此地设立会口。1727年任四川、湖广主教的德国神甫穆天兹到此设立堂口,称“担子山堂口”,并派神甫常住驻此。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陕西教区的神甫唐斯定(甘肃兰州人)来此看望教友,于磐石亭旁燕子窝购买廖元太四水归池大瓦房(花费铜元四十串),建立圣加诺经堂(有纪念亭为记);1872年设立鄂西修院;1891年比利时神甫黄赞臣(一说还有荷兰人田国庆神父)在离担子山3.5千米处设计并主持修建石磙淌堂区(在教会内称“担子山堂口”),因外国传教士在担子山修建教堂的时候用了石磙,故称石磙淌。3年教堂建成,(1902年)整个堂区完成竣工。占地2700平方米,设有诵经堂、神甫住宅区、地下室、生活区、教会学校、修女院、医疗所、仓库和两座高台炮楼等,堂区院墙房舍四围,教堂为十字瓦房,古意大利式,堂前有小场,场前台阶上铁栅门大开;堂西是圣母亭;堂东是内院,南北各一字瓦楼,院东为高层平房;树木点缀其中,钟楼高兀。1924年后成为宜昌教区总铎区(教区活动中心),辖长阳、五峰、巴东、宜昌等县10余所分教堂。抗日战争期间教堂成为川东、鄂西地区的总绎,曾办有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及育婴堂。1952年,外国神甫被驱逐出境。据《长阳县志》载,从乾隆十七年(1724)至1952年的2间,先后在此任职的神甫共有138人,其中外国籍104人(意大利12人、比利时58人、荷兰4人、美国6人、德国2人、法国2人、英国1人,不明国籍的19人),本国籍34人。其信教群众多系血统教徒,一般有9代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宗教活动基本停止,部分建筑被损毁。1982年修缮并新建圣母亭。现教堂占地面积4225.43平方米。其中主教堂为哥特式教堂,外型呈十字形,长43米,宽24米,高17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参与活动。现为湖北省农村现存规模最大、教民最多的堂区。

知识链接

据《天主教年鉴》记载,早在1661年,就有法藉耶稣会士穆迪我(JacobusMotel)来湖北荆州地区传教,继而以荆州为中心逐渐发展到沙市、公安、荆门以及宜昌等地,并在徐光启之孙女徐甘第大教友的资助下,建立了几座圣堂。嗣后,在1702—17间,又有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聂若翰(FrancisJoannesNoel)来宜昌传教,并于17在宜昌白衣庵(今南正街)修建了一座会堂及司铎住宅。但因雍正、乾隆皇帝禁教的关系,未取得预期的效果。1783年,又有耶稣会士、遣使会士及方济会士先后来宜昌进行隐秘性的传教,为避免后患,教友迁徙到宜都、长阳、巴东等地。时隔不久,外国传教士也随之而去。

1869年,意大利籍人氏田大兴(Gratian de Caroli)重新来宜昌传教,并在城外设立了孤儿院及诊所。

1870年9月2日,教宗庇护九世正式颁布命令,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三个宗座代牧区,宜昌改称为鄂西南宗座代牧区。不过当时的人数较少,仅有外国传教士4人,中国传教士2人,修士2人,教友2768人,总堂区五处,圣堂及公所公32处。时鄂西南代牧区的第一任主教为意大利人董文芳(AlessioM.Filippi),主教府设于荆州南门外。

董文芳上任后,立即派黄廷彰神父来宜昌筹备,并于1873年用120串铜钱将宜昌的白衣庵诊所改为教会基地。1877年,董文芳又派田大兴副主教来宜昌,并在乐善堂街(现自立路)、二马路、滨江路、强华里等处购置了一部分土地和房屋,1880年开始在滨江路修建教堂及附属房屋,作为办公地点和修女院的临时院址。1883年乐善堂街的新教堂及主教府建成后,董文芳主教和比利时籍祁栋梁神父(BenjaminChristaens)便先后从荆州迁来宜昌。从此宜昌便成了鄂西南代牧区的中心。1891年,罗马教廷将鄂西南代牧区交由方济会比利时圣若瑟会省主管,成为方济会传教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