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惠山古镇的“雄心”:游客冲着我才来无锡

惠山古镇的“雄心”:游客冲着我才来无锡

时间:2019-02-06 10:54:09

相关推荐

惠山古镇的“雄心”:游客冲着我才来无锡

惠山古镇上的东岳庙

“回首我们走过的,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作为无锡市的重点工程,无论是市政府工作小组和办公室组织指挥实施,还是北塘区政府及下属惠山古街公司的延续,大家都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今天我们申遗入围,是在坐各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值得庆贺的。”13日,在惠山古镇办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孙志亮对与会的祠堂文化研究会代表如此感慨。

十年建设,惠山古镇核心区初具规模

在与会的老人们心目中,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座谈会,因为十年前的这一天,即2002年的12月13日,市政府发文成立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孙志亮受命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工作小组确定了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惠山古镇用地范围内集聚了118家祠堂、77个姓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单位用地范围内祠堂姓氏最密集的地方,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所以只有把惠山古镇建设成无锡的一个露天历史博物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才能具备条件。我们提出要把惠山古镇建成研究中国儒家文化、中国谱牒文化的基地,为此专门成立了祠堂文化研究会,研究和挖掘祠堂文化,为申遗提供文化依据。”孙志亮回忆,当年8月3日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我们为自己选定了一个高标准的课题,就是古镇的保护修复要做到‘让内行看了激动,外行看了震动,为申遗夯实基础’。为此我们制定了‘全力求证,小心落笔,保护有据,发展入理,宁留残缺,不求圆满,精心运作,低调宣传’的32字工作方针,围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深入挖掘文化、精心修复建设。”孙志亮说,经过十年奋斗,才有了惠山古镇的今天,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和“国家文化保护最佳工程”等荣誉。

为保持惠山古镇核心保护区的完整性,研究会提出调整总体规划确定的锡惠路走向及锡山大桥西堍改善方案,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实践证明,这个方案的改善,为惠山古镇科学完整的保护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抢救文物,研究会出台了古街区拆迁办法,即搬迁中不允许推倒旧房子,宁可多出点人工费,把居民搬出去,然后进场修复。许多老房子的石碑、石刻,包括皇帝的御牌得到了完好的保护。“所谓遗产,就是古老残缺的古建筑,而不是仿古的新建筑。我们一开始就提出要坚持文物维修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复之初就有目的地收购了大量旧石料、旧的房屋构架材料。后来在祠堂修复过程中,都是用收购来的旧材料、旧石板、旧牌坊、旧石库门修复建造,真实如旧,从性质和外观上绝对区别于仿古的新建筑。”

来,古镇办除了重点修复建设了64座祠堂、17座牌坊、9座照壁,同时还建设民居、商铺、公共设施、开挖整治河道、建设道路桥梁等,使原汁原味的惠山古镇核心区初具规模。“这些只是我们惠山祠堂群申遗的基础工作。大量的祠堂文化研究工作和祠堂群的修复、利用和科学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去努力完成”。

[FX:PAGE]

八年求索,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采访了解到,研究会会员李文扬历时多年,自费走访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图书馆,一部近160万字、28卷138篇的故事汇编已完成,惠山祠堂中的成语故事、惠山祠堂群138位主祀人物全部涉及。“有故事才有魅力,才能让人津津乐道”,孙志亮称,“惠山古镇这些活生生的故事要对导游培训,还可以此为基础筹拍电视剧、出连环画等。此外,惠山古镇相关的楹联、匾额、诗词都要抓紧整理出版,诸如《钱氏家训》等可作为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以文化延伸文化”。

宗祠是姓氏宗亲相互联系、团结的载体,是尊祖敬宗、寻根问祖的标志,更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研究会会员刘升阳因编修自家宗谱声名鹊起,如今频频受邀参与其他姓氏的修谱工作。会员过祖荣说,无锡虽不是过氏的起源地,但研究会会员通过办网站、出内刊,影响不断扩大,如今惠山古镇上的过氏祠堂成了海内外过氏的联络中心。会员尤伟近十年来集中精力研究先祖尤袤,到处寻访遗迹,还以搜集到的资料出版了《遂初堂丛谈》,反响热烈。“园林有兴必有衰,这是很正常的,但寄畅园500年不易姓是绝无仅有的,‘500年寄畅园保卫战’很值得探究。我注意到好多大学将寄畅园作为专业加以研究,可以说,国内没有其他哪个园林有如此多的资料,而且还在不断发现中,我呼吁能像研究红学一样,建立寄畅园学”,会员秦志豪说,中国园林设计大师朱有玠先生早就提出,与对古代名著《红楼梦》的学术研究称“红学”一样,有关无锡寄畅园的学术研究也可称为“寄学”。

会员龚近贤通过对县志、游记等文献的相互印证,认为惠山古镇的历史能追溯到汉代:“惠山118个祠堂中哪个祠堂最早?目前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华孝子祠始于南朝齐,春申君祠始于唐,华孝子祠早于春申君祠,最古;另一种说法,春申君祠最早,最迟在唐以前的朝代已经面世,且春申君是战国时人,而华宝是晋以后的南朝时代人,两人相去700年左右,春申君祠的创始理应早于华孝子祠。后一种说法,从逻辑上推理,应该是站得住脚的,然而‘至迟在唐以前已有春申君祠’的说法,难以让人信服,春申君祠就必然早于华孝子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阅并考据分析了春申君祠的相关资料,提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观点:春申君祠始建于汉代。”

夏泉生、龚近贤、秦志豪、李文扬、尤伟……在祠堂文化研究会中,这群老人潜心求索。8年来形成的几大成果已成为申遗、修复、讲解的依据,为申遗入围奠定了文化基础。难怪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竹频感佩不已,希望古镇工作人员加强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互动交流,把研究成果利用好。同时搜集社会线索,共同参与,为修复保护提供依据。

申遗工作,重在挖掘提升文化内涵

“古镇保护建设围绕修复建设、业态策划、文化挖掘和祠堂管理使用四大任务推进,必须从务虚转为实践。”孙志亮透露,前几年的重点工作是搬迁、祠堂修复,现在阶段性修复基本完成,“老百姓对修复后的祠堂使用期望值很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综合的、统筹兼顾的使用规则来指导此项工作的推进。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事,从务虚转为实践。”

孙志亮指出,对照申遗的要求,已建工程要求完善、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譬如祠堂的环境建设,就要有的放矢,文化和环境契合,种植的树种和花草,都要结合每座祠堂的文化特征及主人的职业和爱好等来进行,要通过祠堂的园林来烘托祠堂文化,彰显古镇的文化底蕴。修复的院落天井、家具陈设、楹联匾额、绿化小品等都要提升品质;要珍惜修复成果,已修复的祠堂建筑的格局,是我们查阅大量的史料,调查了祠主和祠丁的后裔,有的甚至是根据家谱记载来修复建设的,不能随意装修和改变格局。商铺进驻是必然的,惠山古镇要有人气,必须要有业态,但双方应该站在申遗的同一立场上,不能破坏祠堂修复,而是通过业态烘托祠堂文化、繁荣古镇,为申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志亮认为,历史文化研究是无止境的,“要继续研究祠堂群的形成轨迹,通过一说、二说等方式引起关注与讨论,不断地丰富延伸,增加互动,给大家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他表示,当前要抓紧建设资料库、档案库、历史信息库和监测点;要出一批专题性的文献资料,留给历史,也为申遗提供史料佐证;要充分发挥老惠山、老祠丁、老字号店这“三老”的作用,抓紧上门采访,采集录像,留下珍贵的祠堂文化史实,老字号店是反映惠山特色的,要纳入古镇的业态范围。“按照申遗的三点要求(原真性、唯一性、完整性),研究会要重新审视,收集意见和建议,为古镇修复提供依据,为古镇的永续利用提供软件支持。我们今后的目标是:游客为了要到惠山古镇才到无锡来。”(晚报记者 林洁洁 实习生 尤佳莉/文 张月/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