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以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的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改进研究

以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的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改进研究

时间:2018-12-27 23:00:08

相关推荐

以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的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改进研究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主动采集新情境中的信息,在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中批判性的获得新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与既有的知识结构融合或重构的学习。深度学习的发生基于学习者对新问题的觉识,深度学习的推进动力源自学习者强烈求知欲望,深度学习的过程符合人类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将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素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情境要素。本文以教材中“碳铵热分解实验”改进为例,对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设计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常见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的分析

1.在蒸发皿中加热碳酸氢铵实验(图1)是大多教材的示范实验。这个实验设计使用化学仪器少,操作简便,能够解释碳酸氢铵固体的消失与温度升高之间的关系。但是对碳酸氢铵热分解性质的教学是一个强行灌输的过程,是以“教师的认知”机械转化成“学生的认知”,实验演示也是对知识的伪验证。许多学生在课后都会提出以下质疑:

质疑一:如果碳酸氢铵固体加热发生了升华,不也会出现固体消失的现象吗?为什么就一定是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造成的呢?

质疑二:碳酸氢铵固体本身有刺激性气味,加热后弥漫在教室中的刺激性气味不就是碳酸氢铵的气味吗?怎么能证明生成了氨气呢?

图1

2.在试管中加热碳酸氢铵实验(图2)是常见的改进实验。这个实验设计解决了在蒸发皿中加热固体消失的过程学生无法看见现象的观察问题,透明的试管学生便于观察固体逐渐减少最后消失的全过程。在密闭的装置中加热碳酸氢铵固体能避免气体逸出污染教室空气。但是实验设计中将受热后从试管中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试图证明二氧化碳的生成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碳酸氢铵与石灰水混合同样会出现白色沉淀,在未证明加热后从导管中导出的气体不是碳酸氢铵气体的情况下,石灰水变浑浊就不能说明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果,不能以此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既然仍然不能验证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故也不能解释加热后碳酸氢铵固体发生的变化到底是升华还是分解。

1.2.1 结构表征 本实验通过KBr压片,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Nicolet 6700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盐酸盐和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结构进行表征。

二、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的改进

对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的改进包括了实验装置改进和实验教学环节改进两个方面。

对于烤房建设时配置的控制系统、排湿系统,完全忽视了其作用,仅仅使用了循环风机排湿、水温探头看温度。未利用自动排湿系统,全凭自己的眼法和手感来固定进风量排湿,对于加热助燃的鼓风机却直接不安装、不使用。

图2

实验装置的设计(图3)是将碳酸氢铵固体放在具支试管中加热,排出的气体先通入酚酞与水的混合液中检验氨气的生成,后通入石灰水中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具支试管取代试管后保留了便于学生观察固体逐渐减少最后消失的实验现象和实验装置密闭,避免加热过程中污染性气体逸出危害学生健康的优点。另外增加利用具支试管支管将气体导入酚酞与水混合液的设计不仅能检验氨气的生成,也为排出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是气态碳酸氢铵而是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佐证。

具体实验操作中由于气流流动路径遵循就近导出的原则,加热后气体会优先通过支管进入酚酞和水的混合液中,若要使气体通入石灰水则必须先阻断支管通道,故需在与支管连接的胶皮管处安装止水夹控制气体的流动路径。

图3

实验教学环节增设了将碳铵固体投入酚酞和水混合液的实验,实验结论由“一步到位”转变成“分步探究”。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起点出发,尊重人类学习和理解的逻辑规律,教学中教师活动重点不是关注自己如何去教授所要教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要获得相关知识的条件需求和在学习情境中的真实反应,组织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达成最终学习目标。具体如表1。

道教典籍《文昌帝君阴骘文》开篇言:“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11]402 它告诫人们要多行善事,多积阴德,才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太平经》里讲“善自命长,恶自命短” “努力为善,子孙延年”[12]525,549,行善不仅可以使自身寿命增长,更会把福报延至子孙,让子孙也增加寿命。 吸纳了道教风水学说的古代朝鲜堪舆术,实则也容纳、吸收了道教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博爱精神。

三、结束语

改进后的碳铵热分解演示实验相比教材实验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本能反应和思维顺序,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文本,引导学生逐步建构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知识网络,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并形成能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逻辑的严密性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点从“教师要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学生要学什么,何以学会”,实现实验探究过程由“假装探究”转变成“真实探究”,使基于理解和应用基础上的深度学习真正进行。

表1 实验教学设计

学习流程教师活动我知道些什么?(既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我要学会什么?(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碳铵受热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演示实验1:将碳铵固体加入酚酞和水的混合液我如何去学习?(学习过程)演示实验2:①在具支试管中加热碳铵并将排出的气体导入酚酞和水的混合液;②夹紧支管处胶皮管上的止水夹,将排出的气体导入石灰水中。我学到了什么?(学习结果)讲解分析:实验中排出使酚酞和水的混合液变红的气体是氨气。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3页“观察与思考”思考分析:碳铵的消失与环境温度升高有关。原因猜想:是升华或者其他原因。观察现象:碳铵固体消失,无颜色变化。得出结论:碳铵与酚酞和水的混合液接触没有明显的现象。观察现象:①试管壁上出现水珠;②酚酞与水混合液变红;③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①加热碳铵后有水出现;②排出的气体能使酚酞与水的混合物变红;③排出的气体不是气态碳酸氢铵;(基于实验1所得结论)④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生物课习得知识)学习总结:碳铵受热后消失的原因不是升华,而是变成了其他物质(水、氨气和二氧化碳)。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姚亮发,张贤金.实验改进提高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的教学效果[J].化学教学,(12):56-58

[3] 尤小平,崔允漷.学历案和深度学习(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邱联妹.创新教学设计彰显实验效能[J].化学教学,(8):62-6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