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 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 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

时间:2022-10-11 20:03:57

相关推荐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 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了,同时杭州地铁5号线开通,“拱宸桥东”站距离运河广场仅几百米。今后,去运河广场和运河博物馆,不光可以乘坐公交车、水上公交,还能乘坐地铁了。

古代的“高铁”

今天,地铁、高铁、高速公路让世界大大“缩小”了。回到古代,京杭大运河地位相当于高铁。隋代正式连通的京杭大运河,把因少战乱而富庶的江南与北方权力中心连在一起,巩固了帝国的统一,也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古代远途交通依靠马车,载重有限,而且马休息要耗费时间。相对来说,水路是更好的选择,大运河就是不二之选。所以从隋代到清代,历代都对运河很看重,不断修整。明清时,还有了专门负责运河全线调度的总督衙门。

运河总督衙门

运河承担了“高铁”作用。首先是运兵,北宋宰相张方平曾说:“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各地的驻军的调动、战事的粮饷供用,大运河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作用。其次是商用、民用,南北来往,走水路最方便。

寒山寺在苏州阊门外3公里,大运河从附近经过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一个刚考上进士的年轻人,没得到官职,皇帝都跑四川去了,他只好跑到江南躲避战乱。乘着客船,途径苏州城阊门外,已是黎明时分。听着寒山寺的钟声,想到前途渺茫,写下了《枫桥夜泊》。流经苏州胥门、阊门外的就是大运河。

财政的大动脉、古代的“高速收费站”

除了人口,大运河更多是运输物资。首先是粮食,到明清时候,随着人口基数和官僚阶级的增大,对物资的需求比唐宋时多数倍。据记载,明清时大运河每年运到北方的粮食是400万石(相当于54000多吨)。

富义仓,是战略粮食储备仓库

除粮食外,每年还要运的专办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以及盐铁等战略物资,由江南织造和盐运使等负责。盐是生活必需品,盐商赚的盆满钵满,盐运使的差事也就是个肥缺。乾隆时,“盐引案”的涉案金额达千万两。

《大清盐商》剧照

涉案人之一前任盐运使卢见曾,在案发之前,收到亲家纪晓岚的一封信,里面是一小包茶和一小包盐,示警有关部门在秘密“查盐”的亏空。卢见曾偷偷把来历不明的资产隐藏了一部分。后来案发,纪晓岚因通风泄密,发配去了乌鲁木齐。

剧照。纪晓岚戍守乌鲁木齐,在军营里当文书,两年后被召回京城。在新疆期间写了《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

官方粮食、丝绸、盐铁这些物资的运输,都依靠大运河,明清两朝,商人的货物也走运河。于是,运河开始设关收船税。据资料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中,近1/3来自运河上商船的“过路费”。

交通带动经济发展

这样一条交通干线,自然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盛衰与运河亦步亦趋。

苏州古城门,可推想古代的繁华

据记载,河运发达时期,天津到北京通州河段,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船,连同商船共3万艘,小小的“直沽”很快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乾隆时,苏州阊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经历了元代的大运河,感叹其繁华,在游记中写道: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真州(扬州)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

有趣的藏品:“顺风快利”、乾隆的“圣旨”

在今天的大运河博物馆里,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候的起源,到明清时候的全盛,都介绍得很详细。如第二展厅展示了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张船票,印“顺风快利”四字,体现商家安全、快速、赚钱的愿望。“长宽各28厘米,详细记载了船户名字、所载的货和客,价格等信息。

进入馆正门,墙上有一件二十多米的长画,是康熙《无款南巡道里图》(仿制品),记录了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河道走向、两岸城镇。康熙、乾隆下江南就是走大运河,运河经过的地方,要做好沿途接待工作。作为补偿,皇帝往往会给两省读书人“召试”赐功名的机会,并且免除地方赋税。

《无款南巡道里图》真迹,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馆藏还有一件刻乾隆“圣旨”的石碑仿制品,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颁布。对于南巡接待的江苏、浙江两省,免除了所欠赋税。给了甜枣再打一顿板子,圣旨中说,浙江省虽然每年交的少一点,但是基本没拖欠,隔壁的江苏为什么拖欠这么多?只能说浙江官民有“敬事急公之义”,江苏官民要惭愧并学习。江苏巡抚庄有恭当时应该捏一把汗吧!

乾隆圣旨石碑

序厅还有一条长约7米、高约2米的船模型,船帆、船舱的门窗、座位都是按比例缩小的。馆里还有很多藏品,都很好玩,值得好好看。

读书者说】

作者: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非虚构”成为一个热词。从非虚构文体的特点来看,非虚构带着超文体性质,近读张秉政教授的《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就是这样符合“非虚构”美学的一种写作。它的写作和问世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向度:非虚构写作如何进入历史,书写文化,表达当下人对历史文化的想象与理解。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 张秉政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也附录了一些历史图表。从其形式和内容看,这部大著有三个特点:

一是带着历史考察笔记的严谨。作者追溯历史,从各种典籍文献和地方志中寻找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把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里,感受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绎。如第一编“隋唐大运河溯源及异名考”,对通济渠的历史渊源、通济渠名称的演变、永济渠的历史渊源、永济渠名称的演变和大运河的兴修缘起等,进行了认真考证与爬梳,使得这一“非虚构”写作一开始就有了历史感与史学家的视野与情怀。如第二编的第三章“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考”,不但考证了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来源和器型,还考证了隋唐大运河陶瓷的窑口、朝代、特点、功用、收藏及鉴定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史家眼光,当然也需要有博物学、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知识。

二是打通文学与史学,串联地理、民俗、文化与交通及商贸。把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放到一个宏阔的学术视野里去考察去梳理,使得一部考察记录的写作,变成了一部饶有趣味、能够充分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知识考古。如第二编第一章“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沿岸风物考”,有对两岸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也有对生活习俗、生产与交换民俗、礼仪民俗、游艺民俗、岁时民俗与崇信及禁忌民俗等的表现和书写,让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语境下民风民俗的魅力,这些也是从多个学科的维度,对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再现。又如第三编“隋唐大运河纪行诗文考”,从初兴于隋朝、繁荣于唐朝、极盛于宋朝,到衰落于元、明、清,这一诗文发生发展几个阶段的划分出发,对每一个阶段诗文的不同主题和审美价值进行了评估,这是极具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力的。

三是这部书里包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这是非虚构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如第二编的第二章“大运河民俗文化访谈”中,通过访谈表现对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再思考。第四章“隋唐大运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分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呈现,提出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措施。在第四编“隋唐大运河沿线城市风貌考”里,无论对通济渠沿线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淮安、扬州等的考察,还是对永济渠沿线的焦作、鹤壁、新乡、安阳、邯郸、沧州、天津和北京通州等的考察,都是饱含深情,满怀关切的。作者的文字里不但有历史,还有诗,有画,有一位知识分子对历史文化的呵护与敬意。

孙旭培先生在序言里说:“《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以古运河时的通济渠、永济渠为中心,记述了两渠的渊源和演变,考察了通济渠的古代风貌(如水流、变迁、设施和漕运管理等)和沿岸风物(如民风民俗、古代陶器等),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两渠沿岸约20个城市。”他还说:“这些不拘一格的介绍,涉及古代这些城市的方位、经济、名胜、风土人情和历史名人等,无不是与大运河血脉相连的。大运河及沿岸的风物历史是文人墨客讴歌、感怀的对象,比如书中写到的自隋至清的运河纪行诗文考,读来也饶有趣味。”孙旭培对《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的精准归纳,也证明了作者文学品质、人文素养和学术底蕴的三者统一。非虚构不是简单地呈现,更有表达,及人的观念与关怀,传递的是作家的价值观与审美素养。非虚构最忌讳的是撒谎和矫情,即虚伪,或者它最反对的是文学的伪善,这是对传统文学的一次精神挑战。而《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一书传递了三种声音:一是作者自我的声音,二是作者为历史文化代言的声音,三是作者作为文化场域在场者的声音。这三种声音的交汇,使得这部著作真实感人、意气昂扬而又富有生命张力。

总体看来,张秉政的《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虽然是一次自觉的写作,无意中也切合了反映和传承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的需要,而且还无意中契合了非虚构写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味的现象。这也表明,当非虚构作家有了独立的艺术构思和充分的艺术实践,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能不但切合审美的需要,还会切合多个维度的社会需要。因此,读张秉政的《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不但是一次纪实文学的阅读,还是一次对包括非虚构写作在内的文学写作的再思考。

《光明日报》( 05月29日 16版)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 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 也附录了一些历史图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