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想摧毁一段婚姻?很简单:付出 付出 盲目地付出!

想摧毁一段婚姻?很简单:付出 付出 盲目地付出!

时间:2023-05-13 18:06:12

相关推荐

想摧毁一段婚姻?很简单:付出 付出 盲目地付出!

音乐:Alan Silvestri-Finally Got It Right

Frank Sinatra-Silent Night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剧情:我为这个家庭付出那么多,他却背叛了我。也常有类似“当代陈世美”的新闻出现:妻子辛苦赚钱养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读书,熬到丈夫毕业,丈夫却出轨,甚至要求离婚。

对此现象,大众和媒体一致的声音是谴责:这种男人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做道德评判容易,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永远无法挽救一段关系。

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又叫亲密关系。为什么是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有亲密感,两性关系自然能维持下去;没有亲密感的婚姻,通常是两种结果,出轨或离婚。

作为心理导师,我接触了大量婚姻关系案例。悲剧的现实是,很多婚姻已经不再是亲密关系,只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有些已经出轨,有些已经或正在筹划着离婚。

亲密是什么?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有呼应,情感能量可以流动的状态。

当妻子说想吃苹果,丈夫立刻呼应,开心地把苹果递来,这就是亲密。如果是妻子觉得有义务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样,每天为丈夫、孩子削好苹果,并要求他们必须吃,因为书上说苹果营养丰富,可以补充维生素。这样的过程中没有亲密,削一辈子苹果,也不会创造幸福流动的感觉。

是什么阻碍亲密,让许多婚姻变成“非亲密关系”?

亲密的能力,天然源于童年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当婴儿对母亲微笑,母亲也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这种情感能量的呼应,就是亲密;当婴儿哭泣,母亲第一时间冲上前回应,安抚、陪伴哭泣的婴儿,这就是亲密;当婴儿吸吮着乳汁,甜甜地在母亲怀里入睡,这就是亲密。

悲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制造“孤独婴儿”。有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原因,比如产假过短、隔代抚养等,也有现代“科学主义”制造的陷阱,比如科学哺乳、定点入睡、睡眠训练(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当母亲背离了母性本能,不能按需喂养, 不能及时回应婴儿,婴儿与母亲的亲密依恋得不到满足,不得不过早学会自我安抚,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联孤岛”。

失联的孤岛,因为过早失去亲密依恋体验,成年后也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随之发展出各种策略,心理学上叫作“防御机制”,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这些策略,并不一定被清晰地意识化,很可能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控了人的一生。

男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此外,常见的防御机制还有:我若可爱性感漂亮,就不会被抛弃;我若高学识有涵养,隐忍克制,就不会被抛弃;我若足够弱小,楚楚可怜,依赖对方,对方就会照顾我,不会抛弃我。

这些策略,都是童年时保护我们活下来的信念。比如,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作为女儿尤其是中间的女儿,可能是家庭中得到父母关爱最少、最无足轻重,甚至被父母厌恶的人。若想生存下来,通常要勤俭节约、乖巧懂事,或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才能有立足之地。童年的生存策略,烙印在潜意识里,成了控制自己一生的信念:我必须辛苦付出,才能维系亲密关系。

女性如果带着童年的烙印走进关系,很容易感觉到婚姻中的危机,就会付出得更多,然而越付出,婚姻危机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读博,最后却被丈夫背叛,并起诉离婚的温州林女士。法庭上她的丈夫哭诉了很多婚姻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细节上他感觉被妻子全家瞧不起。这些痛苦感受之前都被写进信里,林女士看了却跟没看过一样,为什么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时忙着照顾家庭,没有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记了。

林女士的潜意识信念是:我只要不断辛苦付出照顾家庭,就能维持这段婚姻。这个信念像魔咒一样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让她看不见真实的婚姻关系,看不见真实的丈夫。真实的丈夫从未嫌弃林女士的付出不够多,而是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沟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潜意识魔咒控制的妻子,听不见也看不见丈夫的真实需要。

真实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见,无法流动,情感的河流日渐干涸, 出轨或离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内心深处渴望亲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在婚姻中总是得不到,最终只能外求。

付出感给对方带来的内疚,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不幸童年造就的潜意识魔咒,让很多女人相信:我付出那么多,如果他想离开我,就会内疚,所以他不会这样做。而事实是,内疚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觉,所以古代有剔骨还肉一说,现在有很多男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离婚。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 道德资本越高,关系越趋近死亡。付出感必然伴随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若一个人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可以想象,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若一个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权,通常这个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的情况,因为他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怨气。

如果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就意味着“我不爱这个关系”。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你”。

想象一下,女人遇见商场打折,疯狂购物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就算大多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个女人也不会抱怨说:“我今天为了这个家付出,非常辛苦。”因为女人爱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悦。在我们喜爱做的事情上,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快乐的。同样,真心爱一个人,花三个小时为其准备晚餐,心里也甜蜜蜜,就连为对方熨烫衣服,也是一种享受。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享受当下不大可能,偶尔发发脾气、抱怨几句在所难免,但整体上,心中有爱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牺牲和付出,因为这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体验。

如果体验不到爱的流动,那么为这个关系做任何一点事情, 都是在损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会期望对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离开,因为已经为对方损耗太多。

如果你经常在关系中觉得自己在牺牲和付出,有怨气产生, 那就需要仔细地觉察一下,你的潜意识是否被“魔咒”控制着。不幸童年写给我们的“魔咒”是可以解除的,这需要我们在生活细节中不断觉知。一旦发现自己有付出感,就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做这件事情,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比如做饭时,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自己给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当我们能够从潜意识的“魔咒”中醒来,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为自己创造内心真正想要的生命体验,自然能够建立起亲密流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是那个潜意识里恐惧随时被抛弃的孩子。成年人之间,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无须再去讨好对方,只需要尽情为自己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

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持续说出真相,直到众人皆赢

著名心理学者、畅销书作家李雪 剖析人生真相

武志红、尹建莉、张德芬鼓掌推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