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心理学: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 其实是因为你还不够“自私”

心理学: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 其实是因为你还不够“自私”

时间:2019-07-30 19:10:46

相关推荐

心理学: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 其实是因为你还不够“自私”

两千多年前,儒学大师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荀子则说人性本恶。到底谁对谁错,一直争论到现在也没一个结果。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答曰:自私。

自私,就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主观意识上是为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最基本的道德之一,便是尽量不给旁人增加麻烦。

从小我们便被灌输“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学会互相帮助”的空泛概念。当他人的一切无足轻重时,私欲难免会涌上心头。

的确,人不应该自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但荒诞之处恰恰在于,相较理性温婉的人,真正的自私者,往往很难察觉到自己的自私。

那些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人,难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平衡,他们常常会觉得压抑和痛苦,其原因是他们为自己考虑得太少,没能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

人性都是追求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其实是因为不够“自私”,或者说是不会正确的“自私”。

正确的“自私”

真正的情感是自私的,自私的感情才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情可以束缚。

世俗生活所认为的“自私”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背叛”。

我们所说的“自私”,是生命内在能量的释放和燃烧,是一种积极的期盼,需要全然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正确的自私有灵魂的需要和热情的渴望,在精神上获得等价的满足感。即:如果一种行为对自身有益,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且不损害他人,这种行为就是正确的“自私”。

一味地讨好,源于自卑

心理学家Sherry Pagoto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意识中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一方面是害怕被他人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讨好型人格就是不够自私的表现,最典型的潜在感受便是“若我没有尽自己的所能让他们开心,他们就会离开我,也不会再关心我了。”这种感受通常是由于缺乏关爱,或者自卑因素所造成的。

讨好行为的目的往往在于加强自身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喜爱,以此来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

但这种自卑的做法,只会让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忽略你的感受。

一旦内心接纳了别人的评价,人就会用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只在意别人的感受,忽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对方并不会感到满足或者感激,甚至还会变本加厉,提出不在你能力范围内的要求,你却难以拒绝。

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往往会被旁人轻视,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了边界意识。

自私是人的天性

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费洛姆曾说,“一个既不自尊也不自爱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心理健康与自私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当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显得自私时,其根源在于他的基本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从而表现出情感的丰富。

换言之,他的行为是源于内心的充实而不是贫乏。他的自私其实是一种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世俗生活中的自私举动,往往是一种被被剥夺感驱使的产物,其表现有:自卑、恐惧、不安全感和内心贫乏。

马斯洛认为,这种自私常常与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有关,而正确的自私则是内心充实或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表现。

自私是人的天性,人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谋求自身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力和责任,应该受到被尊重。

人的自私心理和行为源于私有制,人作为劳动者,容易体会到协作、互助、联合的好处,但我们需要在情感管理上保持自私,而不是将所有期望全部寄托于他人身上。

保持适当的自私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保护和安全感,请停止对他人的自我牺牲,做一个“自私”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