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届山东&海南高考(全国I卷)模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例文赏析——手机应该带进校园

届山东&海南高考(全国I卷)模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例文赏析——手机应该带进校园

时间:2023-05-01 07:22:40

相关推荐

届山东&海南高考(全国I卷)模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例文赏析——手机应该带进校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文德中学准备就“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思考时,考生需要始终紧扣这一真实情境,否则容易偏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要求考生从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符合人物身份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明确地交代了题目的典型任务,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牢记写作的任务,不能脱离任务及人物身份,单纯地写该禁止手机进校园或采取适度原则处理手机问题等内容。

3.价值判断的限制。“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之所以一直存在争议,就是因为手机很大程度上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那么不管是认为该禁止手机进校园还是有其他不同的建议,都要本着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进行思考及发表见解。

4.文体的限制。题目要求写发言稿,直接限定了作文的文体,且发言稿是用于文德中学就“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召开座谈会时的发言,因此发言稿的内容需要兼顾发言场合的其他主体,要有交流意识和对象意识。

开放性

1.身份选择是自由的。材料提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种身份,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从中任选一种身份进行写作。

2.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已经提供了三种有关手机是否进校园的看法,考生完全可以任选一种进行立意写作,还可以有其他的看法或建议。一旦确定看法之后,要根据身份阐述出观点,分析清楚理由,写出具体的建议和希望。

3.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无论是反对手机进校园还是采用其他形式管理带进校园的手机,考生分析原因时可根据自身的思考及周边人员对待手机的态度等进行多元化思考,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能自圆其说均可。

解题:

1.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类似于高考全国卷Ⅰ的题型,以“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情境,题目给出了一个情景: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两个任务:一个是从学生、教师、家长中选取一个身份,写一篇发言稿,一个是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让考生根据不同人物身份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既考查考生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材料给出了三种观点。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这是不同意手机进校园。

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这是同意手机进校园。

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这是同意手机进校园,但有区别的对待。几乎是前两种意见的折中意见。

同学们可以选取一种来阐述观点,无论选取哪一种,不要丢掉另外两种。也就是说,辩证论证很重要。

3.身份的限制也是很重要的。选取不同的身份,发言的语气、情感的表达方式、论证的设例角度也有所区别。学生身份应该用语新鲜,多用时代发展趋势和切身体验来征服听众;教师应该语气谆谆,多用教育实例和教育认知理论来征服听众;家长应该用语恳切,多用自身的担心和疑惑,以及切身的经历来献计献策。

4.最好拟出题目,如果用“××发言稿”为题,相当于放弃拟题,不划算啊。文章内容很简单,四个方面:亮出你的观点,说明你的思考,提出希望,给出建议。思考占主体论述,其他不可或缺。在写发言稿时,尽量避免讲述大道理,读之使人厌倦。因为话题贴近生活,适合用身边的生动的例子打动人,说服听众。

5.发言稿的格式必须正确。

利弊分析

有利之处:

一、背景:身处信息时代,禁止使用手机不理智。

二、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迅速通知老师和家长。

三、内容:关心时事政治,新闻。

四、给予学生信任,培养自律的品质

弊端:

弊端一:干扰课堂秩序

弊端二:浪费学习时间

弊端三:借“机”作弊初露端倪

弊端四:加重家长经济负担弊端五: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禁止手机进校园,为青少年专心学习创造条件。

2.禁止手机进校园,有助于缓解青少年手机依赖症。

3.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4.课堂禁手机,课外允许使用手机学习。

5.规范管理,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益工具。

……

偏题立意:

1.手机的利和弊。(未准确理解题意,只是就手机谈手机)

2.学生该如何使用手机?(未针对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进行思考)

3.由手机引发的思考。(范围太大,未紧扣题意)

……

参考题目

合理引导化弊为利

莫让手机遮望眼

共创无手机校园

取手机之利,弃手机之弊

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理性对待,合理引导

手机、学习难得兼,莫让手机进校园

例文赏析

老师:

1.规范管理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

江西赣州兴国县第四中学

邱欣祥老师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家长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规范管理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为主要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青少年不可能游离在社会之外,他们自然也需要使用手机,甚至早已迷恋手机。按理,手机的便捷应该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帮助,但现实的情况并不如人意。有的同学抱着手机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也有的同学依赖手机是因为手机里有网络小说,有的同学依恋手机是因为他们沉溺于某款游戏……正是痴迷于手机,众多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与学校老师产生或大或小的冲突。手机管理,正成为学习管理的重要难题。

对此,我认为学校应规范管理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

现实情况下,处理手机进校园问题,不应禁止而应疏导。信息社会,手机越来越普及,要想完全禁止学生玩手机已经不现实。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应该禁止手机进入校园,这种规定看似简单也解决了问题,实则不然。即使学校出台最严格的禁带手机措施,也可能有学生偷偷带手机。况且,越是不让学生玩,越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有的学生跟老师和学校对着干。应该说,如果采用疏导的方式,效果可能更明显,更有助于学校管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疏导不是完全禁止,当然也不是不管不顾,而是要学校出台明确的举措,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一方面,学校需要明确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时间;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罚措施。此外,学校可能也要有防范措施,如上课期间屏蔽教室的信号,让学生想玩都没有办法玩。

规范管理还在于合理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青少年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往往较弱,分不清事物的好与坏,也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可能一开始,一个班只有一个同学玩手机,后来因为某款游戏好玩,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玩手机,导致上课没有心思,渐渐沉溺其中。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是否应趁机教育引导学生,即告知学生沉溺手机的危害,也让他们知道手机是只是工具,不能玩物丧志。当然,老师也可以结合自己使用手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如果教育无效,那么教师就需要拿出学校的惩罚措施来惩罚学生,以达到纠正的目的。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期待,我们期待孩子们都能够合理使用手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中;我们更期待学校能够引导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有益工具。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2.勿让手机进校园

焦惠

尊敬的各位同事、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受邀此次座谈会,浅谈一下关于“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问题。

此前,网上有幅图很火。一百年前吸食鸦片的动作居然和一百年后躺着玩手机的动作一模一样,于是网友调侃,百年前中国人没有被鸦片压断脊梁,百年后却被手机“低头族”压断了颈椎。试问,如果一机在手,你能坚持几分钟不看手机?如果出门,你最怕忘记带什么?信息爆炸,移动支付,手机如影随形,便捷生活,可是也让我们上了“软瘾”,犯了“网瘾”。如果,这种“瘾”,波及校园,牵及学生,我想来势之凶猛应该不亚于“猛虎野兽”!

首先,便捷的手机引擎搜索,让学生遭遇难题,畏葸不前,浅尝辄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习是艰苦脑力劳动,只有经受考验,深入思考,钻“最厚的地方”,才能攻坚克难,有所建树。而手机伴学意味什么?学习桎梏不探究,思维卡壳不解锁,随便一个“小猿搜题”“作业答题帮”“狮说学员”“AI将拍题王”让答案尽收眼底;随便一个“知乎问答”“百度知道”“搜狗问答”瞬间答疑解惑。长此以往,网络成为“百宝箱”,学生不动脑筋不思考,常走捷径常搜索,更加依赖“网络答案”“百家之言”,谈何集中精力,深度拓展?

其次,手机成为师生矛盾的引线,影响正常教育管理。回首学生时代,你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有哪些?我相信,除了同窗好友的亲密无间,还充斥着各种吐槽老师的段子吧?诸如哪次作业潦草被罚抄,哪次背诵不过被罚站,甚至哪次违纪被责骂。往事历历在目,旧日美好心中永存。我们不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靠着一把戒尺管教学生的私塾先生,更不提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可是我们怀念那个没有戒备的真性情教育时代,感怀那个尊师重教的美好时代。现如今,网络纵横,言论自由,从几何时,教师随便一句正常的管教训斥都可能被手机录音,拍照上传,放大歪曲,恶意解读,激化矛盾。我们不排除教师群体中有害群之马,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任网络恶意炒作,任水军混淆视听。教师需要公道,教师需要清白,教师更需要纯净的教育环境。如果没有一触即发的手机干预,一句疾声厉色的批评可能也仅是批评,一句高声呵斥的指责可能也仅是指责。手机网络,让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变得纷繁错杂,让教育环境变得岌岌可危,让教师行业险些变成网络口诛笔伐的高危行业。停下手机的参与,就是回到教育的本原,回归“传道受业解惑”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世道;就是让师生坦诚相见,和平共处,共创佳绩。我们不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敬,我们只求“我心向明月,明月知我情”的理解。

再者,手机容易滋生一系列问题,影响学校高效管理。“作弊”、“早恋”、“网游”号称学生校园的“三座大山”,翻越过去,“万紫千红总是春”。可是,又有多少学生,没被“排山倒海”的高考击败,却被一部手机打的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当不劳而获弄虚作假的作弊“梦想成真”,当“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通电话线”成为现实,当“琅琊”“神戒”“龙符”打打杀杀照进课堂,必然会导致学风不正,校风日下,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大局。

综上所述,我更坚定了“手机不该进校园”的想法。尤其是目前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外界通讯的工具,不影响学生正常生活。那么,何不拦住手机这只“猛虎”,让它在校园之外的业余时间细嗅蔷薇?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给我们以信任,还你们以惊喜

马善德

尊敬的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34岁的马化腾用2分钟游说海尔掌门人张瑞敏。马化腾用特别简练的语言介绍了QQ运用在工作中的巨大好处。遗憾的是,听完马化腾的介绍,张瑞敏无动于衷,以自己不会使用QQ为理由拒绝了马化腾。过去了,腾讯公司已经是国内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而海尔还在原地踏步,他们的职工也早就用上了QQ。张瑞敏先生的手机上也会有公司高层的QQ工作群吧。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万物自有本性,利弊取决于人。学校本是教育、引导学生的地方,只要引导得法,何必视手机进校园为洪水猛兽,谈之变色呢?家长也应该让我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又何必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呢?更何况手机对促进学习,方便生活作用巨大。我们认为,手机进校园势在必行。学校和家长应该信任我们,你们给我们以信任,我们必还你们以惊喜。

科技正在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任何人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样作为高科技产品的手机,对同学们学习的推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昨天晚自习前,我问语文老师文言文中“斗筲”的意思。我在字典上没查到。语文老师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拿出了手机上网搜索,查出了是“气量狭窄”之意。手机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剂呢?网上慕课的普及,海量学习信息的查询,都可以用手机来完成。我们面对高科技产品来推动学习的情形,又何必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步张瑞敏先生的后尘呢?

可能有人会担心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其实大可不必。电脑网络刚刚在学校普及的时候,很多学校的领导担心老师们会沉浸在网络中,耽误备课、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只是利用手机课下查询知识,联系家人,听听音乐放松紧张的学习,定好属于自己的时间闹钟督促自己。这样只能促进学习,又怎么会干扰教学分散注意力呢?至于说有人可能沉溺于游戏和聊天耽误学习,那是学校教育引导和技术管控等方面要做好的,岂能因噎废食?

手机对我们学生的生活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住校生更是以校为家。有一次课间,我看到三楼的几部公共电话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一位女同学可能和家长诉说想家之痛吧,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手捂话筒低声细语。她有自己的自尊的秘密,可是在众多同学面前,她像地下党接头一样低语着,流泪的瞬间,是何等的尴尬!

早晨上学路上,一位同学的电动车和一辆汽车发生了摩擦。同学倒在地上,车主无动于衷。幸亏一位老师路过,拿出手机联系了这位同学的家长。如果我们有一部手机的话,这些事情就可以很好的处理。既有益于身心安全,又有利于学习进步,手机进校园有何不可?

当然,我们也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担心,这个担心我们也有过。但是我们应该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关上大门。学校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调动好一个人的内心学习动力,远比压制一个人的欲望有效得多;建立合理的制度机制,规定好上课时间和休息时间手机的处理方式;技术层面上做好时段屏蔽工作;校方和家长密切联系,控制好学生话费流量的使用,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我相信,我们和老师、家长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想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好。那么不妨放远眼光,定好制度,做好引导,大胆的放手机进校园。家长们也要相信您的孩子,让我们做好该做的事,担好该担的责任,走好该走的路。你们若给我们信任,我们还你们以惊喜,何乐而不为呢?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

王彬老师

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同学:

大家好。刚才各位就手机进校园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代表,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因此我们在做抉择的时候,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综合考虑,手机进校园应是弊大于利。

十年前,冯小刚曾执导过一部名叫“手机”的电影,故事讨论的是手机对人性扭曲的问题,离了手机,我们似乎已找不到自己。如今,手机对人影响的讨论依然在持续着,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凡是在公共场合,周围的人大多在低头玩手机,因为痴迷于手机,甚至还产生了许多安全事故。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了玩手机的欲望,那么,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又怎能抵挡了手机娱乐的诱惑呢?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既然想要学有所成,就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上课时口袋里装了一部手机,碰到不会的问题想要查一查,可是在查资料时,顺便点开一个新闻链接,发了一个朋友圈,并且给别人点了个赞,一道题还没做完,45分钟就这样“弹指一挥间”地过去了。何谈高效学习呢?

我们也不排除有自制力很好的孩子,他们能制止住手机的诱惑,可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呢?这些学生在没有手机的诱惑下,本可以静下来去读本书,这下可好,手机比书本要精彩的多,枯燥的数学题哪里抵御得了新闻微博微信的魅力?为了所谓的查阅资料,方便学习,结果造成了更多的学生沉迷于手机,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其实,手机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没了手机并非就不能高效学习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问老师,查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这都是有效的方式。

另外,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势必要加大学校管理的难度,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这固然美好,但如果学生在课上浏览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怎么办?如果学生课下偷偷地打游戏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给学校的管理增加许多难度,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是很难做到全面监管。

最后,我想说的是,手机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使用的人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要做手机的主人,合理利用手机,要让手机服务自己,造就自己,而不是要用这种消耗的方式寻找快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家长:

关于手机进校园的一点意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作为家长,其实我对手机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怕孩子光玩耽误学习,熬坏了眼睛;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能利用手机学点习,当然还有感情上的联系。

我和她妈工作忙,小时候孩子是老人带大的。虽然不在身边,但饮食起居还是关心的,老人不会用手机,于是给孩子配了个手机,便于联系。学习也照顾不上,于是又给他报了辅导班,上下班的安全,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反馈,也都离不了手机。现在上高中了,初中几个要好的同学还经常联系,也要用到手机。

当然,孩子想的,更多的可能是玩游戏,为此我还给他摔过手机。但不争气的是,我又给他买了一个,因为我认识到,玩游戏也得动脑子,只要适可而止,不会影响眼睛和学习。反而有个好心情,会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学的好了会让他玩上一局作为奖励。

还有有很多部门的工作任务,实际上是家长做的,其实应该学生做,而且学生完全可以做。比如前几天市区禁毒办举办的网络课堂和知识答题,几乎都是家长做的,做后很少有效传递给学生,也就是说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让学生统一带手机到学校,观看视频,亲自答题,那收到的效果会更好,答完手机收上来,放学手机拿回家,也不用担心孩子玩游戏。

孩子住校,整星期见不着,只要老师找就是出了问题。我想有些问题可能学生更愿意和家长交流,需要的话,家长再联系老师,这样更利于解决问题于未萌。我说手机可以联络感情,不仅限于父母子女之间,还有老人和孩子之间。前几天老人过生日,孩子都没能参加。孩子也很知道好歹,临上学说,“奶奶您过生日,我得上学,没法参加中午的家庭聚餐,在这里我祝您老人家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其实中午孩子可以给老人打个电话的,但是没有,因为没有手机。老人很遗憾,我也很内疚。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对手机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了,它不应该只是智能手机,应该也包括老年机。我想给孩子配个老年机,可以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也是好的,反正也不能玩游戏。

当然,学校有学校的考虑,省里也出台了政策,严禁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执行这一政策,我们绝无意见,全力配合。如果学校允许孩子带手机,我们一定加强家校联合,把孩子的学习搞好,避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误。

孩子是学校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一定会为孩子赢得一个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学生:

手机可以进校园

尊敬的老师和家长们:

作为学生,我认为手机可以进校园。

没错,正如刚才老师所说,手机有很多危害,但那是玩手机,是对手机的不正确使用造成的。正如不能因为凶杀的存在,就没收所有的菜刀;也不能因为车祸的发生,就销毁一切车辆。关键在于怎么使用,使用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反而会促进学习。

当我有个字不认识,而手边没有字典时;当我有个题不会做,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时,手机就是我最好的帮手。是的,有老师,但不能所有的老师整天跟着我们呐?!白天在这儿,那晚上呢?这科老师在,那别的老师呢?问别人,就会干扰别人!第2天问老师,老师也很忙啊!老师有时也需要上网查,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分担一下的。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要独立思考,考试不让带手机,平时学习也不应该让。我们当然知道学习和考试是不一样的。考试考的是能力的运用,当然还有对知识的积累,但学习是利用一切手段来积累运用,包括手机网络。君不见网络课程遍地开花,谁不知老师也要年年远程研修的。信息时代,谁能例外?谁例外,就是闭目塞听,就会孤陋寡闻,就会甘做井底之蛙,而自绝于世界!

当然老师的担心并非多余,其实我对自己也没大有信心。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对手机一禁了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难道自制力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这种武断一刀切的做法,对过去是割断我们生活的历史,对将来是把责任推给社会。

去年有件事情,说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大学报名时遭遇电信欺诈,得知真相后诱发心脏病猝死的事情。网上有假恶丑,我们知道,但这就更需要有人指导啊,家长固然有责任,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有这个能力,如果学校组织专业老师指导我们,甚至联系公安部门给我们做下培训,进而,我们再回去传递给家长,教育反哺社会,也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果能如此,善莫大焉。

当然,老师们担心的主要还是玩游戏和交朋友。在此我郑重承诺:

第一,绝不玩游戏,不看色情、暴力、凶杀的图文信息和视频。

第二,不交陌生朋友,绝不私自离家出走,会见网友。

第三,严格时间限制,上课绝不开机,晚自习查资料一定静音。

如有违反,手机没收,任凭学校处罚。

愿拥有手机的同学,如虎添翼,为我们的学习锦上添花。再次恳请学校和老师们同意手机进校园。

精彩时评

1.人民时评:用“教育思维”管好校园手机

赵婀娜

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小手机引出大课题

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新学期即将开始,然而刚刚过去的假期,却让不少沉迷手机和电脑的孩子尝到了苦头。据报道,儿童成为春节后医院眼科的就诊“主力”,某三甲医院眼科就诊人群中,超65%为儿童,原因多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用眼过度。在这一背景下,要不要在校园禁用手机,再次引发讨论。

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干扰课堂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青少年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使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手机上。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围绕权利与秩序、规定与情理、被动或自觉,小小的手机引出困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大课题。在国际上,尽管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进行立法尝试,但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是因势利导还是一禁了之,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理念与智慧的考题。

应该看到,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弊参半。其利,一目了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借由智能手机可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教、学、评、测等环节均可基于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完成,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其弊,也清晰可见。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视力和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看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另一面”,去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山东等地也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种种举措,都是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使用规范等,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使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反馈,主动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中“抢”回来。另一方面,家长应身体力行,既要做合理、适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同时,广大APP开发者和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提供优质内容,让学习软件与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教育之难,难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教育的维度来思考校园中的智能手机问题,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础上,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让未来一代在拥抱未来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2.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问题引争议应培养孩子多些爱好

来源: 新民晚报作者: 陆梓华

全面封杀VS合理引导

建议培养孩子多些“不插电”的爱好

“经过学校和家委会充分讨论决定,自十一国庆假期以后,全体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禁止携带智能手机,只能使用‘老人机’(仅具备短信和通话功能),且在教学区域内不得打开手机。”日前,本市某中学向全体学生下发的这张通知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对于这一新规,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终于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让学生远离手游和社交媒体的诱惑;也有人质疑,智能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拍照、查找信息、付款甚至启动共享单车的功能,和智能手机绝缘不就意味着和现代生活方式绝缘?学生

也是一种学习手段

当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把这一话题抛在她的微信公众号“来秀说”后,立刻有同行表示支持,“校方的做法虽然‘简单粗暴’了一点,但是目的明确,确实现在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少了,还有学生的QQ空间显示更新时间是凌晨”;也有家长坦言,现在中学孩子的眼里,手机是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别说孩子,就连自己似乎也离开手机就“失魂落魄”。果然,这个话题和孩子进行讨论后,孩子的回答直让她把话噎了回去,“要我戒了智能手机?可以,你们和我同步。”

在高中生们眼中,虽然身边确实有同学见缝插针拿出手机来刷游戏、聊QQ,但是,当手机成为一种学习和生活工具后,一纸禁令还是会给生活带来不少麻烦。高三女生小郑表示,自己之所以带手机,一是可以随手拍一些风景,尤其是晚霞、校园即景等转瞬即逝的镜头,这些是她做学校公众号的素材来源。二是因为学校离家远,又时常要外出学习。上车之后,和家长保持语音联系,然后发个定位,让家长放心,也是给自己的安全加了一重保障。高一男生小张告诉记者,许多同学喜欢放学去图书馆做一会作业,有时还要完成一些小组合作任务,需要查找信息,一部智能手机如今已经是一台小型电脑,是学习的工具。他认为,自律的习惯不是靠没收或者禁带手机养成的,曾经,他有个同学上课偷玩手机,被家长没收了5部手机,还是没有办法忍住游戏瘾。校方

柔性管理更有效果

在某寄宿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负责人吴老师眼中,要让现在的学生服气,柔性管理不可少。

吴老师介绍,她所在的高中规定,上课期间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但具体操作办法,由各班班主任自行管理。有的班级设置了手机存储柜,上课期间由专人负责管理,回到宿舍至熄灯前可以使用;有的班级管理得严格一些,周日返校后即交给老师统一保管,周五离校时再返还给学生。松紧尺度,由老师根据班级情况自行掌握决定。“不能将智能手机视作是学生管理的敌人,要将其视作是我们的朋友,与其‘堵’,不如‘疏’,引导学生使用优秀手机软件,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能。”吴老师说。

吴老师介绍,入学伊始,学校就与学生签订了手机使用协议,明确规定,学生携带手机来校,须家长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须如实告知班主任并在其他教师有疑问时如实告知;携带手机进宿舍,须如实告知宿舍生活老师,并在每个寝室门口的人员名单上及时、如实地标注。手机使用地点则为“教学区域除外的校园内其它适合使用手机的区域,以及保证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的区域”。这份协议也列明了手机禁止用途,包括参与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赌博、观看色情文字影像等影响身心健康与学习的活动,与不合适对象通讯,发布虚假或侵犯他人隐私等负面、违法信息,借给他人进行以上违规使用等。班主任

攻克手机瘾需巧思

“上课偷看手机,走路在看手机,吃饭在看手机……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确实越来越严重。”在本市一所知名高中任教的高三班主任方老师认为,对学生手机使用有所限制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限制,还是考验教育者的智慧。强制性地一律地禁止,未必是最好的办法,反而容易激起这个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受到禁止越重,事后补偿的心理也会越重,还得多管齐下,共同引导。

教育者需要合理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与学生约法三章。他所在的学校,一些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steam课程中,老师许可学生带入手机,辅助学习。在他的班上,有一个男生总是爱躲在寝室玩游戏,除了时不时用开玩笑的口吻“敲木鱼”,方老师还邀请这名男生一起打篮球,和他一起吃饭聊天。在方老师的引导下,男生渐渐发现,生活中除了打游戏,也可以有很多“不插电”的爱好,捧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3.学生带手机应“禁”更应“导”

郭建兰

日前,韩城市教育局向全市各学校发出《关于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倡议书》,要求从4月8日起,全市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包括电话手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校园。学生在校期间携带手机弊大于利,在这点上,家长老师都有共鸣,办法想了不少,但一直收效甚微,禁而不绝,其深层次原因是,我们重视了“禁”而忽略了“导”。

手机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智能手机让这个时代社交功能日益增强,也成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护身符”,不带手机甚至让人缺乏安全感。学生使用手机,方便家长联络孩子、沟通交流,但手机同时也掺杂了很多学生无法甄别的不健康信息、视频、资讯和可能诱导学生误入歧途的不良社交和暗示,迎合了学生猎奇、叛逆、尝鲜、犯错的青春期心理需求,对学生产生了无形的伤害。所以,教育部门呼吁学生在校期间不用手机也是用心良苦。

但是,按照心理学的逻辑,越是禁止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我们不能只限于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的形式,而是应该给学生们讲清楚为什么不让上学带手机、怎样合理使用手机。一禁了之固然省事,但利用行政手段在学校禁了手机,就如同只管孩子在学校期间的事情,而没有告知学生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如何规避手机信息和功能的负面影响,孩子们走出学校,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手机,一样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美食可口营养,吃多了也可能致病;一味粗茶淡饭,也可能营养不良。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存在上课发信息聊天、打游戏、相互攀比、考试作弊、照抄答案等问题,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尤其是视力健康。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上也有许多优秀的学习软件,画面生动、互动性强,其对孩子学习的促进作用,相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孩子更乐于消化接受。对这些正面的功能,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抹杀。在老师的监督下合理利用手机,共同学习,趋利避害,同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其父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历经,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出他面对困难时的聪明才智,也给后人留下了战胜困难,应“重疏导而轻截堵”的辩证思维。不可否认,目前一些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孩子们完美人格的培育。但回归教育的初衷,学校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知识外,还有德育美育和体育,还有人格养成培育,这些更不应该忽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学生们培养成合格的栋梁之才。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培育好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

4.教育时评:校园手机管理不能靠“围追堵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媒体报道,近日,就读于河北某中学的高二女生离家出走。其父亲称,他是女儿高中的老师,怕影响学习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就媒体报道来看,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近来公布的几项调查表明:学生手机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海南日报》记者日前曾调查海口市3所学校,80%以上中学生有手机,大部分的学生都说购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沟通,与父母联系。但实际使用中,多数学生把手机用于QQ、微信、拍照和玩游戏上。

伦敦经济学院最近公布的一份在英国4个城市展开的调查显示,禁用手机可提升学生的成绩。那些平时被认为成绩一般的学生反而因禁用手机而提升了学习成绩,在分数上比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学生要高出14.23%。那些不是很具天赋的学生,在一所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校可以学得更好。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些现代化技术产物,比如手机等设备,它们具备很多的功能,而这种多样化的功能很容易让学生分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尽管有人认为,手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客观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难以达到学校和家长的期望。

不少学校针对学生手机管理都出台了相关规定,有的学校规定不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有的规定不能带进教室,还有的规定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使用和玩手机。但这些规定在大多数学校由于不易操作而难以落实。

国外学校管理手机的经验,不外乎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进行专门管理,如美国的部分地区和韩国。美国纽约市公立学校1988年以来一直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最近才解除了该项禁令,但制定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规范。韩国学校准许初中生与高中生携带手机,但到校后学生必须将手机交给学校集中保管,放学后才还给学生。学校专门设立如商场里那样的自动寄存橱柜,让学生存放手机,这样就避免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二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日本的一些学校允许学生携带由学校统一购置的手机到校,上课时统一关机,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通话免费,设定无法接收色情信息、禁止聊天等功能设置。

依据笔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管理好校园手机,需要在两个方面着力:

首先,家校联手,疏堵结合,疏导为主。手机的来源是家庭,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庭的疏导尤为重要。一个经过实践证明的比较好的做法是:学生想要带手机到学校,必须和家长一起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才允许。学生到校时,将手机关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放学后,再到保管室领取,严禁手机进入教学区和课堂。

其次,管放结合,落实制度,培养自律。管,就要把制度、措施落到实处。放,就是加强自律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手机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主动权”,保持“理性”,做到不役于人,不役于物。(侯永轶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届山东&海南高考(全国I卷)模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例文赏析——手机应该带进校园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