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天津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之三

天津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之三

时间:2022-10-17 15:16:36

相关推荐

天津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之三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明?

直径18厘米 高10厘米

此砚石质苍黑纯净,石鼓形。直径18厘米,厚10厘米。砚面开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砚堂,水池之上有“内府之宝”方印,印两侧各一篇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砚底中部纵开长方形凹面,内书“石鼓”、“子子孙孙用之永保”、“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凹面两侧亦分刻两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题铭,表明他于道光辛丑(1841)年重资从曹绍橚处购得此砚并珍藏。砚体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整砚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砚盒制造亦考究,紫檀木质,形状亦仿石鼓。盒盖一周雕刻花卉纹饰,中间镶嵌白玉螭纹装饰。盒身一周刻程瑶田《石鼓砚记》及孙效曾题诗。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于十座形似鼓的花岗岩石墩上而得名。石鼓文内容为记述周秦王室游猎之事,是研究其时历史、文学的珍贵资料。石鼓出土于唐初,现最接近原石的宋拓本在国内已无流传,此砚即摹刻于宋拓,是研究石鼓文的重要参考。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它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此砚摹刻的石鼓文,亦保留了原作的书体艺术风格,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

顾从义(1523—1588),字汝和,号研山,上海人。官中书舍人,大理寺评事。他学识渊博,工书法、善绘画。因得赐宫中之物石鼓砚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见之砚。为此砚作记、题诗的程瑶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孙效曾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善书法。这些题记、诗文更为此砚增加了文化意趣。

王兵戎器铜玺春秋?

长4.8厘米 宽3.3厘米 高1.9厘米

铜质,鼻钮,钮上有绳纹,印背铸有对称的蟠虺纹。印面呈菱形,被二条凸起的交叉直线分成四格,格内铸阳文“王兵戎器”四字反文。文意是:王军旅所用兵器。可能是在军中发放兵器的文书上封缄所用。从纹饰及字体判断,应属秦国官玺,是传世唯一的春秋铜玺,极为珍贵。

此玺为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文物鉴藏家)旧藏古玺之冠,后为周叔弢购藏。周叔弢先生1981年捐赠。

克鼎西周?

高35.1厘米,口径32.8厘米

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任村,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堪与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盘相媲美。饪食器。它是奴隶主贵族用以“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青铜礼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说明它是权力的象征。?

小克鼎铭文72字,记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顿“成周八师”等。大克鼎及小克鼎之一和克钟二,均藏于上海博物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天津博物馆馆藏其中三件,分别为克镈(唯一一件)、克钟、小克鼎。?

其余五件小克鼎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日本书道博物馆、滕井有邻馆和黑川文化研究所。

饕餮纹铙商?

通高47.5厘米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始见于《周礼》,其书《地官·鼓人》曰:“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形制像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却。

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打击类礼乐器,除了上文所说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其主要用途是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进行敲击演奏。演奏时铙口向上,将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于木座之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部位即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

天津博物馆藏此件商饕餮纹铙,口纵23.8厘米,口横35.5厘米,通高47.5厘米。此铙为合瓦形,形体高大厚重,口沿微呈凹弧形,两侧自下向上斜张,粗柄上有突起的一周,柄中空并与内腔相连通。铙体前后均饰有饕餮纹,内填雷纹,柄及铙顶部也遍饰雷纹,整体纹饰精美粗犷,生动立体。

如南山之寿寿山石章清?

高11厘米 宽8厘米

该章高11厘米,宽8厘米,为私印,石质纯净细润。该南山之寿寿山石章章体随形而刻,浮雕、浅浮雕技巧并用,雕刻有仙山楼阁、祥云、灵芝、仙鹤、神道人物等祥瑞图案,工艺高超,并在章身刻“紫气东来”、“瑶池得瑞”、“鹿衔灵芝倚南山”、“倬彼云汉介尔景福”等吉祥语,将文字、纹饰与天然石料巧妙地融为一体,栩栩如生,是难得的寿山石雕作品。

该寿山石章底刻阳文“如南山之寿”五字,寓意长寿,与印体纹饰相互呼应。“如南山之寿”,出自《诗经.小雅.天保》。

寿山石,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料(巴林石、青田石、鸡血石和寿山石)之一。寿山石传说是女娲补天的遗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寿山及其附近村落而得名,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寿山石印章一般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椭圆章、圆形章和随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为常见和应用广泛。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此枚如南山之寿寿山石章随形而刻,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融合,形成自身的独特意蕴,是寿山石章中的难得佳品。

铜鎏金达赖五世坐像清?

青玉鹰攫人面珮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6.9厘米 宽4.7厘米

质地为青玉,正面阴线雕兼镂雕正视站姿展翅,爪下连人面及最下面一兽面,用浅浮雕琢制而成。

在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山东龙山文化应属鸟崇拜的氏族部落,此玉饰有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先民借鹰的凶猛矫健之力来降服敌族,并作为图腾崇拜的“族徽”之用。此玉饰不仅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珍品,也是山东东夷族鸟图腾崇拜的物证。

克鎛西周?

高63厘米

鎛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叙述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并祈求幸福。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镈,器型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

相传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计有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克钟五枚,还有克盨等多件器物。本馆藏其中三件,分别为克镈、克钟、小克鼎。由于这些器物都是西周厉王时期一个叫克的贵族铸造的,所以这批器物称为克氏青铜器。克原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这批克氏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

克钟西周?

高51.1厘米,口径29.4厘米

祺皇贵太妃之宝银玺清?

清宣统(1909-1911)

长12.7厘米 宽12.7厘米 高10厘米

银质,钮为一蹲曲的龙形,龙体刻画精细,龙形威武庄严。印面呈正方形,镌阳文满、汉两种文体的篆书“祺皇贵太妃之宝”七字。龙钮印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印文中所及祺皇贵太妃原本是清咸丰皇帝的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系满洲镶黄旗头等侍卫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纳入宫中,侍奉咸丰帝。佟佳氏并非通过八旗选秀进入皇宫,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宫,在清朝可说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贵妃是咸丰皇帝所有后妃中最后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历经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园寝最后一个入葬的妃嫔,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此印系清宣统皇帝为皇祖重制玉册,改镌玉宝时所制的银印。清王朝灭亡后,宣统皇帝溥仪曾在天津静园居留过一段时日,他带出宫中的各种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从印文和钮制看,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后妃用印制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物证。此印是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后妃用印,它体积大,镌工细致,是非常难得的珍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