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校事” “吕壹”:不为后人熟知的官名和小人物 差点摧毁孙吴!

“校事” “吕壹”:不为后人熟知的官名和小人物 差点摧毁孙吴!

时间:2022-02-04 07:15:38

相关推荐

“校事” “吕壹”:不为后人熟知的官名和小人物 差点摧毁孙吴!

《三国演义》(94版)孙权剧照

说起“校事”、“吕壹”,别说一般的社会大众,即便很多专研魏晋史的专家、学者,估计也是一脸懵逼:这是什么东东?其实,不怪专家学者或社会大众对此茫然,因为无论是在历史学术专著中,还是在通俗读物中,对此皆少有论述。而实际上,这位“校事吕壹”,还曾经给孙权政权造成过大麻烦呢!今天,咱们就来跟大家聊聊“校事”这个官职,以及这位吕壹的故事。

一、“校事”是个什么官?

“校事”是曹操、孙权在各自辖区内设置的一种职官官名。

关于此职官官名,文献记载说法不一。除常见的“校事”外,还有“中书”、“典校”、“典校郎”、“中书典校”、“典校事”、“中书郎”、“校曹”、“校官”、“校郎”等名称。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那么,此官的确凿名称是什么?据上述名称可知,最常用的“校事”名,绝非其全部或完整官名。有学者认为其全称应是“中书校郎”,有学者认为应是“中书典校郎”。据长沙走马楼吴简,其全称应为“中书典校事”,简称“校事”。

曹魏、孙吴虽都曾设置“校事”,但其设置时间、动机、职掌、延续时间等皆稍有差异:

曹魏“校事”官之设置,大概在建安初,且设置于军中,加强对将士的伺察和控制。《太平御览》引《魏略》曰:“抚军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指曹操)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洪、达多所陷人,故于时军中为之语曰:‘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孙吴“校事”的设置,大概在孙权黄龙年间(229年—231年),不设于军中。

曹魏、孙吴设置“校事”的动机,有异有同。如前所述,曹操最初设置“校事”于军中,作为他的耳目,伺察、控制将士;后其职权逐渐扩大,成为维护皇权,监察群下的利器。孙权设置“校事”,名义上是“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这本属于中书的职责,所以其官又被称为“中书典校”。但其真实职责,在于作为皇帝的耳目,缉察群下,尤其是缉察江东大族动向,限制相权。故史书中有指责“校事”们“擿抉细微,吹毛求瑕”、“举罪纠奸,纤介必闻”、“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等话语。

二、吕壹在孙吴制造的惊

怖大案

如前所述,“校事”们虽官秩不高,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耳目,却因对臣僚拥有伺察权,而具有极大的震慑力。其中,孙权时期爆发的“吕壹事件”,可谓三国时期“校事”职官威慑力的典型表现。

吕壹是孙权时,担任孙吴“校事”一职的一名官员。他虽在史册上,未留下浓墨重彩的显赫功绩。但他在任职期间,在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却制造了一次次令孙吴百官谈虎色变、不寒而栗的恐怖威慑,却几乎摧毁了孙吴统治集团,将孙坚、孙策、孙权艰辛创立的基业,毁于一旦。

据史书记载,吕壹性情“苛惨”、“用法深刻”,苛刻且残暴。作为孙权的耳目,他无疑是十分称职的:“举罪纠奸,纤介必闻”,无论统治集团抑或孙吴辖区内的大事小情,他都毫无隐瞒的向孙权汇报。这本来是臣子的本分,作为君主的耳目,必须如此!但他对孙权手下,动辄“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却是利用君主的宠信,狐假虎威、作威作福了。他在职时,制造的使孙吴臣民惊怖万分的大案有:

(一)诋毁撤换丞相顾雍案。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东汉末年江东大族的领袖人物。孙权执政时期,为笼络江东大族,巩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任命他为丞相,平尚书事。吕壹作威作福,攻讦朝官,顾雍亦未幸免,“吴主怒,诘责雍”。从史书记载的谢図与吕壹的一段对话中,可以推测,孙权有据吕壹告发之辞,免顾雍丞相之职的考虑。

黄门侍郎谢図(tú)问吕壹道:“顾丞相事,陛下打算如何处理﹖”吕壹回答说:“估计顾的下场不妙啊。”図又问:“若顾被免,谁会接替他的丞相一职呢﹖”吕壹未回答。谢図推测道:“该不会是太常潘濬吧?”吕壹一副“你懂得”的神态说:“你猜的差不多。”谢図说:“这可不妙啊!潘太常对你是切齿痛恨,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收拾你罢了。若他今天接替丞相之职,明日恐怕就会对你下手!”壹大惧,遂劝孙权,平息了对顾雍的责难和职务更换。

(二)刁嘉谤讪国政案

吕壹诬陷曾任江夏太守的刁嘉“谤讪国政”。孙权大怒,下令抓捕刁嘉入狱。然后询问与刁嘉有往来者,是否闻听此言。“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唯独中执法是仪说,没有听刁嘉说过类似的话。此后数日,是仪多次被严厉讯问。“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是仪不肯屈服,毅然回答说:“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由于是仪的坚持,查无实据的孙权、吕壹才不得不释放是仪和刁嘉。

(三)朱据被诬贪赃案

朱据剧照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人。孙吴大将。他任左将军时,部属三万缗军费被一叫王遂的人使诈冒领。吕壹怀疑钱财被朱据捞取,于是严刑拷问职掌此事的官吏,最终将其拷打致死。朱据哀其无辜,用厚棺敛葬了他。吕壹又以此为据,诬陷朱据是幕后主使。孙权多次诘责朱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数日后,王遂诈领钱财事暴露,朱据才被释放。

以上只是吕壹等制造的无数冤案中的三例,恰如大臣步骘给孙权的奏章中所说:“诸典校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跼天蹐地,谁不战栗?”丞相、大将尚且被吕壹等肆意诬陷、凌辱,更何况其他吏民?故一时孙吴统治集团内,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三、激愤群臣的绝地反击

吕壹等人的所作所为,激起孙吴群臣的义愤。“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或作濬)忧壹乱国,每言之辄流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孙吴群臣终于忍无可忍,绝地反击了。

陆逊剧照

太常潘浚本来打算极力向孙权进谏。后来,当他得知太子孙登已因此事数次进谏,孙权皆置若罔闻后,就打消了进谏的念头。他决定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他假意宴请百寮,欲趁吕壹参加宴会,疏于防范之际,亲手杀死吕壹。只要为国除患,身死无憾。吕壹耳目众多,侦知此谋,吕壹称疾不往。

步骘则上疏孙权,痛斥吕壹等“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步骘暗喻孙权:若仍放任吕壹等祸乱国家,势必激起群臣义愤。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国家之覆灭,指日可待!

四、孙权的妥协与安抚群

面对众臣的激愤与痛恨,孙权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若再继续放纵吕壹等,众臣势必离心离德,统治集团势必分崩离析;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与自己百战艰辛创立的孙吴基业,必陷灭顶之灾。

孙坚、孙策剧照

对此后果有清醒认识的孙权,立即采取以下三条措施,化解危局,缓和与群臣的关系:第一,诛杀吕壹,以平众愤;第二,派中书郎袁礼到公安、西陵、江陵、陆口、武昌等地去向陆逊、诸葛瑾、步骘、朱然等诸大臣、大将道歉,并向他们讨教对策;结果,仍心有余悸的诸臣都不敢直抒己见,推举较受孙权器重的陆逊、潘濬陈述,“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结果,陆逊、潘濬也“泣涕恳恻,辞旨辛苦”,不肯随意评议时政。由此可见,吕壹事件,给群臣们造成的心理阴影,不会一时半会能祛除干净的。

孙权深知诸臣“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于是下诏,一方面稍稍检讨了自己偏听偏信的过失,也用“惟圣人能无过行”为自己狡辩、开脱;同时大打感情牌,“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复是过。”决意今后要与群臣“荣福喜戚,相与共之”。他还批评诸臣“谏诤未出于口,仍执嫌难”,呼吁大家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定大业,整齐天下”。一场可能使孙吴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的风波,就这样慢慢地平息了。

文史君说

吕壹事件,是孙吴统治集团在艰辛创业初步完成时,内部爆发的一次政治风波。从表面上看,此事似乎是吕壹作威作福,苛虐群臣,激起群臣的愤怒与反击;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孙权,顺应众意,诛杀吕壹,平息众怒。但就实质而言,吕壹虽难免因私心,而做出捉风捕影、严刑拷打、栽赃陷害种种龌龊不法之事;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孙权与群臣间的博弈与较量。

吕壹的专擅与跋扈,自然以君权为靠山,故孙权对其言听计从;对其制造的众多冤案,即便真相大白,也往往不予追究,不了了之。孙权原本希冀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群臣的绝对控制。他却低估了群臣对恐怖和凌辱的承受能力,最终几乎酿成哗变的结局。

为避免孙吴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基业付诸流水,孙权既然找不到“临时工”,那就只好毫不吝惜地“牺牲”吕壹,加上自己的一些自责、道歉,来换取君臣间的妥协,重新实现君臣间的权力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吕壹堪称“孙吴第一背锅侠”!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