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在唐朝 扬州和成都为何称为“扬一益二”?

在唐朝 扬州和成都为何称为“扬一益二”?

时间:2019-07-17 22:46:08

相关推荐

在唐朝 扬州和成都为何称为“扬一益二”?

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

大唐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万邦来朝的盛世,灿若星河的名士、辽阔壮美的疆域、昂然自信的心态,还有那汪洋恣肆的诗篇。

唐诗中有一个地名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就是扬州。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扬州能被唐朝诗人钟爱,不是没有原因的。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风景秀美,气候温暖,人杰地灵。在唐代有一种说法,认为“扬一益二”,这个“扬”指的就是扬州。

扬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大禹治水后所分的天下九州之一。不过当时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大部、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现在的扬州则正是从唐代开始的。扬州(地级)所辖区域也较大,包括了现在的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南部,唐代的扬州发展是扬州历史上的巅峰之一。

所谓“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描述的就是扬州经济的繁荣。扬州能在唐代取得这样的成就,和扬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大有关系。有关扬州城最早的建城记录,还要追溯到吴王夫差所筑的邗城。在吴王夫差筑邗城的同时,也开挖了邗沟以南连长江,北接淮河。邗沟应该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到了西汉初年,汉高帝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又开发了苏北运河,发展盐运,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都给后来扬州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炀帝杨广为了沟通糟运,方便运输,开凿了利通古今的大运河。在当时,运河的开凿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朝不久灭亡。但在客观上,大运河的开通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隋炀帝在开挖大运河时,“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街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滩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在交通便利上获利甚丰,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隋炀帝还在运河两岸遍植柳树,到了唐朝,运河两岸“夹岸分堤万树余”,大面积的绿化除了形成了美丽的景观外,还增加了扬州的空气湿度,再加上温暖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扬州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唐朝恢复社会生产力的前期,扬州就已经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的经济中心。唐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南北物资交换量越来越大,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加上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大量人才涌向南方的中心城市之一扬州。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扬州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后来更是“百货所积”、“商贾如织”、“雄富冠天下”。彼时的扬州毫无疑问成为了当时东南第一大都会,东方四大商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安史之乱后,北方乱成一团,扬州成了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一度超越首都长安,为天下之冠。“天下之盛,扬为首”,也是“扬一益二”的由来。

“扬一益二”的益,指的是现在的成都。成都是两汉时益州(省级)的治所,相当于省会,所以成都也称益州。到了唐朝,扬州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成都能与扬州比肩是有地理原因的。成都位于岷江平原,土壤肥沃,自都江偃修筑之后,农业十分发达,交通的便利让成都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成都可以说是中国西南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秦汉的成都经济文化就十分发达,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另五个是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

在古代的农耕经济下,户口人数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经济的重要标志。四川盆地在隋朝末年的大动荡中受到的波及较轻,这使得四川平原的人口和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自然成为大唐统一天下的重要后勤基地。成都文化繁荣,除了农业外,成都的丝绸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十分发达,造纸和印刷发也高速发展。成都的“蜀绣”是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更是贡中的珍品。成都还是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到了唐代后期,全国大部分印刷品多出自成都,可见成都印刷业的高度发达。

成都坐拥天险,北有秦岭、米仓山为阻,易守难攻。比如逢中原出现大乱时,唐朝皇帝一般会选择逃入成都。最有名的当然是唐明皇李隆基,他还有个宝贝子孙唐僖宗李儇也避逃到成都。随着权力中心的转移,经济中心也跟着南移,唐朝中后期的成都成为全国的西南大都会。由于成都的经济非常繁荣,人们就把益州(成都)和扬州相提并论,认为是全国最繁华的两个城市。“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都会,曰扬、曰益。”成都的繁荣同样也吸引了大批文学家的到来,名人古迹数不胜数。岑参就恋恋于成都的繁华锦绣,写下“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城。”

扬州和成都的历史非常辉煌,而新时代的这两座城市依然拥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