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漫步上海 || 威海路 像一条潜伏在都市里的海岸线

漫步上海 || 威海路 像一条潜伏在都市里的海岸线

时间:2021-10-20 09:37:35

相关推荐

漫步上海 || 威海路 像一条潜伏在都市里的海岸线

威海路

威海路,原称“威海卫路”。与南京西路并列,由西向东,略成波浪弯曲的路形,在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威海这个中国东部海滨城市的“寓意”。倒是一点也没有辜负它的名字——整条路就像一条潜伏在都市里的海岸线。

▲1948年,威海卫路茂名北路周边的航拍照片

威海路辟筑于19,于1964年7月由威海卫路改称威海路。

▲左右滑动查看沿路路口图片

威海路在上海市区中部,跨黄浦、静安两区,东起黄陂北路(人民广场),往西穿过南北走向的重庆北路(同时与武胜路接壤)、成都北路、青海路、石门一路、茂名北路、陕西北路,西讫延安中路(上海展览中心)。

沿途有49路公共汔车和23路电车通过。

▲上下滑动查看威海路街景

虽说全长只有1324米,但是,上海人都知道这里老房子多,而且,这些老房子里的故事也多。

1“马厩”改民房

威海路的东段与人民广场南边的武胜路相接。人民广场原来是上海滩最大的跑马厅,武胜路过去的名字就叫“跑马厅路”,这条路至今还留着弧形跑马道的痕迹。

而当年的威海路,因为紧靠着跑马厅,所以在威海路与黄陂北路之间,分散着许多马厩。如今的威海路20号,当年就是马厩和马厩的管理机构。

这是一幢两层的钟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钟楼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及骑手的宿舍,底层的两厢分别有九个马厩。

在马赛开始之前,马匹先集中进行检查,配上号衣,随后依次拉到跑马厅的主看台(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剧院处)马道上,赛后再拉回那马厩。如今跑马厅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当年的马厩却变成了民房而保留了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威海路上的一个奇观。许多人初看到这幢红瓦绿檐黄墙的房子,总以为这是什么造型奇特的洋房,等知道这里曾经是跑马厅的马厩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置信,但再仔细看,那比一般房屋要低的红瓦坡顶二层楼房,和顶上留有白色水泥呈窟窿状的钟座时,才不得不相信是时间演变了一切。

2“汽配一条街”

▲本图来源:“老周望野眼”微信公众号

威海路成为汽配一条街的历史,绝不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汽配一条街,而这个和大马路(南京路)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代初,上海沪西地区的一群旧货商贩,将收进的废旧物资分类整理出轮胎、水箱、轴承、发动机、变速箱、喇叭等,在威海卫路一带设摊交易。

1928年,旧货商吴永华在威海卫路406号,开了一家收拆旧汽车的利华汽车五金行。当时最流行的是“载重榻车”,就是利用旧汽车拆下的轴承、轮胎搁上木板做成的车。接着404号的生昌、513号的耀记相继开业。

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店面扩大,有的还建了露天堆栈或仓库。短短一条马路上有制造商、出租行,也有修理摊。随着永昌、泳顺、协昌、信记、宝大等近20家行号先后开张,威海卫路汽车配件街就正式形成了。到解放前夕,这条路的汽车修配商店多达230家,占全市同业的一半之多。

3颜料商人的豪宅

原来的威海路412号里,有两幢建于上世纪代的仿古典欧洲城堡式的大楼,风格相似,称为东、西大楼,原是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一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私人花园住宅。

邱氏兄弟祖辈是山东微山湖上的渔家,19世纪末,两兄弟为生活所迫,南下谋生,先赴扬州后到上海,经人介绍到德商“德和号”颜料商行打工。适逢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已无心思在中国贸易,把库存的颜料低价卖给邱氏兄弟。

不久,受战争影响,中外海上运输中断,而上海的印染厂家早已“吃”惯了德国的颜料,求货如渴,这样一来,邱氏兄弟手里的进口颜料,一夜间身价百倍,成为大富翁,跻身于上海滩四大染料商之列,两兄弟随后出资,建造了这幢豪华的花园住宅。

1940年2月,民立中学买下的东大楼三层,两侧塔楼原高四层,上有哥特式尖顶,砖混结构,座北朝南。1942年,因电线老化发生火灾,东大楼的西面塔楼第四层和尖顶被烧毁,为了平衡东西塔楼的高度,学校无奈拆除了东面塔楼的尖顶。

这幢大楼集欧洲古典建筑特点之大成,是行家们眼中的“艺术品”。2001年10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到上海访问,偶尔路过威海路,立刻被它的气势所吸引,他一个人信步在学校的操场上抬头仰望,细细欣赏,久久不愿离去。后来,政府还专门把这座“城堡”制成了一个模型送给鲍威尔。

如今,这栋建筑向南平移57米,开发商投入巨资修缮了这件艺术品。

4甲秀里

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还保留着一幢老式石库门建筑。它现在的门牌号是茂名北路120弄5—9号,原门牌号是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

这就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来上海时间住得最长,与夫人杨开慧一起生活的旧居。这是一幢颇为典型的两层老式石库门房屋,砖木结构,清水外墙,黑漆大门,铜环门扣,条石门框。二楼的厢房住着蔡和森、向警予一家,毛泽东一家则住在楼下,中间是毛泽东会客的地方。毛泽东在1924年12月因病同家人一起返回家乡湖南。

毛泽东从19至1926年,先后十次来上海,可见毛泽东同威海路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5太阳公寓

威海路651号、665弄2至30号,这栋建筑的主立面朝北,外人看来它总是笼罩在暗部,背着光,阳光越好,它却越是深沉。更何况外墙材料也是那种巧克力色的烧面面砖,再配合那个方方正正的大体型,不论何时走过都有种压迫感——但它的名字,却是叫“太阳公寓”。

唯有真正走进它,才能领略这栋公寓的妙处。原来,它是一栋上海难得的合院式建筑,不是通常能看到的那种小小的天井,而是真正的一个几百平米的大合院。这个大合院被四幢,处理手法几乎完全一样的板楼,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个房地产巨擘,叫孙春生。现在的南京西路和江宁路以东,有块面积达到60余亩的地块,当年被他辣手炒一炒,几个月内净赚了50万两大银。他就用赚得的一部分,买下了威海路3.8亩的地,建造了太阳公寓。

最初造的是四层的楼房,1976年又加盖了两层,当时就是意图造一所高级公寓房的。为了配合高档住客的需要,楼底层有一排汽车间。

据说,孙春生习惯把自己的姓名嵌入资产里,这些房子最初被冠以“Sun Apt”这样的洋名,也就是“孙氏公寓”,但很快就被人们热烈地唤作,“太阳公寓”了。

德国造的下水管,在这里被使用了几百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中上层人士的居所。现如今,都是老外来租,房价不菲,80平米的一套月租大约1200,按美金计。

6静安别墅

威海路茂名北路这一带聚集着上海所存不多的精美的弄堂,如“威海别墅”、“静安别墅”、“庐怡”、“张家花园”等。

▲威海别墅

其中,孔祥熙、蔡元培、于佑任、郑小秋等名人云集的“静安别墅”尤其引人注目。

▲静安别墅

“静安别墅”建于1932年,弄堂前通南京西路,后通威海路,200多幢整齐高大、雕花门楣,彩色玻璃窗、清水红砖石库门样式的三层楼房分十几条支弄对称排列,巍巍壮观却又静穆无言,仿佛遗留着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主人公们“活色生香”的印迹。

此外,威海路602弄88号曾是新上海第一任副市长盛丕华的故居;威海路549弄7号曾是主演过《金粉世家》、《狼牙山五壮士》等影片的著名电影演员周刍的故居……它们静静地贮立在弄堂深处,不事张扬却又与众不同,很轻易地就让人进入那些海上陈年往事之中,且久久不能释怀。

7“当代艺术地标”的696号

威海路696号,原来是上海元件五厂废弃的厂房和仓库的一部分。经过约80年的风雨尘埃,这幢英式风格的产业建筑,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貌和辉煌,但是,当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才吸引了艺术家们的关注,一度成为了城市“当代艺术的地标”之一。

最早发现威海路696号的,是在车界鼎鼎有名的摄影师龚振宇,他是威海路696号的第一个“住户”。紧随其后的,是在广告界的资深导演,现已成为职业艺术家的马良。凭借马良在艺术界的号召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聚集了将近30名的艺术家。

但是,这个艺术家扎堆的创意空间,最终没能敌过商业开发——,威海路696号纳入改造范围,艺术家们无奈地举行了一场告别演出之后,鸟兽散去了城市的其他角落。

如今,这里成了静安梅迪工场。

8清馨的文化气息

在威海路,有两个三角花园。

▲威海路、武胜路、黄陂北路三角花园

穿过陕西北路,在威海路与陕西北路的转角处有一个三角小花园,绿色竹亭四周遍植绿色的竹子,清风徐来,风吹竹叶簌簌作响,竹叶像海浪一样起伏。

▲威海路、陕西北路三角花园

紧靠着小花园的是威海路幼儿园,而它的对面则是第二工业大学校园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大楼以及建于1903年的民立中学校园,这些教育和文化单位使这一段的威海路充满了书报的油墨香味,让人感到一种清馨的文化气息。

历史图片来源: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