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时间:2024-05-31 00:24:39

相关推荐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版权声明

齐鲁影像,伴您身旁。扬帆起航,铸就梦想。

一:正常颅脑表现

(一)X线平片

头颅平片常规投照后前位和侧位。

1.头颅的大小与形状 与生长发育有关

2.颅脑骨质密度与结构

成人颅骨分为内板、外板和板障。内外板为密质骨,X线平片上为线状致密影;板障位于中间,为细颗粒状低密度影。通常,额顶部、枕粗隆部颅板较厚,以外板最明显,而颞骨和枕骨鳞部以及额骨垂直部则较薄。

3.颅缝与囟门

在颅骨发育中,于膜性基质上分为额骨、顶骨、颞骨、枕骨多个化骨核,各化骨核之间的间隙小者为缝,大者为囟。新生儿有六个囟门,居顶骨四角,在顶骨中线者分别称为前后囟门,在两侧下外方者称为前、后外侧囟门。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透明区,而颅缝则显示为透明线影。

在后前位片上,可见矢状缝位于颅骨中线,人字缝由其后方向两下外侧走行;颞鳞缝呈短线状,由外上斜向内下;冠状缝在此位置显示不清。在侧位片上,冠状缝和人字缝呈上下方向走行。有时在人字缝顶端,枕骨与顶骨可出现轻度重叠或分离,勿误认为骨折。颅缝在颅外板多呈锯齿状,内板较平直。新生儿的颅缝宽约1mm,不同颅缝开始闭合的时间不同,闭合速度因人而异。闭合后的颅缝边缘硬化为正常表现,但在儿童颅缝周围出现硬化多为提前闭合征象。

4.颅壁压迹

脑回压迹:脑回压迫颅骨内板,使局部骨质变薄,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在囟门闭合前后,脑组织发育较快,脑回压迹较为显著;成人压迹浅,数目少。2.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条状透亮影。压迹起于颅中窝,走行较直,易与线性骨折相混淆。3.蛛网膜颗粒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迫颅骨内板显示为边缘锐利且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直径常为0.5—1.0cm,但有时可达数厘米。大的压迹需要跟颅骨破坏相鉴别。4.板障静脉压迹:板障静脉为颅骨板障内的营养静脉,其压迹呈粗细不等的树枝状,走行方向不一,可跨越颅缝,多见于颅骨。5.导静脉压迹:导静脉贯穿于颅骨,沟通颅内外血流。常见的导静脉在乳突后方导入乙状窦,侧位片上表现为短小弯曲的管状低密度影。

5.颅底

在颅骨侧位片上,颅前、中、后窝依次呈阶梯状下降。1.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侧位片可清晰的显示蝶鞍部的大小、形态及骨质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为7-16mm;深径为7-14mm。正位片上鞍底呈平台状,宽度8-20mm。蝶鞍的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鞍背与枕骨斜坡相连续。鞍底光滑规整,呈一条弧线状致密影,厚薄与蝶窦的发育有关。岩骨及内耳道:后前位片可在眼眶内观察到岩骨与内耳道。内耳道呈管状、壶腹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约10mm,平均5.5mm。

6.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在侧位片上位于鞍背上端后上方约3cm处,后前位片居于中线,呈斑点状致密影,大小不一。成人显示率达40%。2.大脑镰钙化:后前位片显示清楚,位于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3.床突间韧带钙化:侧位片显示清楚,为蝶鞍前后床突间的韧带钙化,呈带状高密度影,使蝶鞍呈“桥形”。4.侧脑室脉络丛钙化:为脉络丛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退变后钙盐沉积所致,多在侧脑室三角区对称出现,5.少数情况下还可见到基底核、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和岩床韧带的局限性钙化。

1.骨梗死---平片、CT、MRI的影像基础

2.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基础

3.详细的X线颈椎解剖---影像基础

4.髌骨软化症MRI表现---影像基础

如有疑问,扫描微信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