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老照片】百年前没有洋房的厦门 这才是中华文明的完整形象

【老照片】百年前没有洋房的厦门 这才是中华文明的完整形象

时间:2023-06-02 23:09:10

相关推荐

【老照片】百年前没有洋房的厦门 这才是中华文明的完整形象

提到厦门,我们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高楼大厦,抑或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老街骑楼....这些都是1841年厦门开埠后受西方影响的产物。那么,你有见过没有洋楼的厦门吗?

没有洋楼的厦门或许让你感到陌生,却也同样精彩,这才是真正的厦门,只有中式(闽南风)建筑的厦门。

摄影术诞生于清末,以下照片自然也都是清代的厦门场景,清代的厦门除了海后滩和鼓浪屿有成片的西式建筑,其他区域几乎是清一色闽南式建筑,颇为壮观!话不多说,一起跟着老照片进入时空隧道,穿越回那个古朴的年代去瞧瞧!

【厦门城区域】

▲从白鹿洞寺山头俯瞰厦门城全景,中间区域为当时的厦门城,远处则是碧波万顷的筼筜港。

▲站在虎头山眺望厦门城,面积不大,呈圆形状,城内并非居民区,设有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箭道、玉屏书院、城隍庙、关帝庙、南寿宫等单位。

▲厦门城内的老照片(尤其全景),几乎空白,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张,从东门与南门之间的城墙上拍摄城内玉屏书院一带。

▲从东门至南门之间的城墙上拍摄城内,左边为福建水师提督衙门,右上角为北门外的道署山(即中山公园魁星山)。现在此处已经高楼林立,玉滨城、市公安局已出现在画面中。

▲昔日厦门最高机构——福建水师提督衙门,坐落于厦门城中心,庄严气派,民国初期作为镇守使署,1925年海军入厦后据为海军司令部;1938年日军占领时遭轰炸,后拆毁建伪厦門特别市纪念碑,厦門光复后不久中华海军军官学校迁入该地;解放后建起了工人文化宫,90年代拆文化宫,建起了市公安局大楼,好伤感的变迁啊!

▲古城东路原本为厦门城南门至东门段的城墙外的一条石板小道,19代市政建设时城墙被拆除,用于填蕹菜河。如今在北门外街上方仍保留了仅存的一小段古城墙。

▲旧时厦门城区并无宽阔、规范的马路,均有曲折狭窄的街巷组成,治安条件差,时有火患,卫生条件更为糟糕,时常引发疾病传染。民国海军执政时期,当政者魄力推动市政建设,历时四年,厦门由一个毫无章节可言的旧城改造成现代化都市。

▲站在禅师公岭的斜坡(现双十中学位置)朝厦门城拍摄,清一色闽南建筑颇为壮观,近处房屋为现释仔街、外清巷、苏厝街一带,远处连绵的山脉为仙岳山,依稀可见筼筜港。

▲从禅师公岭(现双十中学位置)的斜坡拍摄靖山头、上古街一带,即现在的市公安局出入境、第一医院位置。由于厦门城市变化太快,参照物几乎消失,所幸小编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老照片、老地图以及地形地貌做参考。

▲从靖山头(现镇海明珠)拍摄厦门全景,左边空地为盐溪街埕,原图放大可见隘门,现仍保留,即厦门历史影像处所在地。千篇一律的闽南大厝何等壮观,如今仍有存留若干栋。

▲白鹿洞寺下原有一座形如舟的风动石,是外国人猎奇的热门景点,各国水兵常在石头上涂鸦留影,表示到此一游。图为从风动石眺望厦门城,远处系狐尾山!

▲由虎头山眺望鱼仔路头(现瑞颐酒店、第一广场),当时没有鹭江道,没有堤岸,天然的海岸线,繁忙的路头(即码头),海滨小城特有的乡土味,这样的厦门同样令人向往。

▲这张是约翰汤姆逊于1870-1871年拍摄的水仙宫,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张老照片。厦门的地形高低起伏,怪石嶙峋,房屋错落有致,颇有诗情画意,令人动容。

▲昔日寮仔后,紧挨着望高山,旧时妇女盼望丈夫出海归来,时常登上望高石伤心欲绝,时常情不自禁地“目屎流”!

▲厦鼓两岸原有数十座古路头(即码头)一字排开,各个码头均有它独特的功能,有的系官方专用,有些系行业专业,有些则为私人所有。图为提督路头至典宝路头一带的原始风景,即现开元路至典宝街一带。

▲龙泉宫所在的地名叫草仔垵,宫前有龙泉宫路头,连接官道,道光《厦门志》载称:“官府渡台在此迎送”。可见龙泉宫路头是闽台两地往来的重要见证。每年的端午节,龙泉宫路头更是万人空巷,围观海上划龙舟、掠鸭比赛。

▲从厦门城北门一带(疑似现华新路一带)俯瞰吴厝保,即今斗西路、溪岸路一带,远处为仙岳山和筼筜港,左边的白鹤岩在画面中若隐若现。

▲吴厝保魁星河,这座石板桥就是后来大家耳熟的中山公园晓春桥,在它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对岸为魁星山,可见道署界围墙,山间为北应殿,1928年建设中山公园时被拆毁。

▲将军祠牌坊群,旧时将军祠属禾山,是厦门牌坊最为集中之地,其中属吴英牌坊最为出名。民国时期因石潯吴与台湾人发生冲突,故称为“台吴事件”埋下后患,1938年厦門沦陷后,台湾人仗着日军的威严把牌坊拆毁,吴氏宗祠亦遭火焚。

【厦门港区域】

▲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厦门港(现厦港街道),百年前的厦门港也同样没有洋楼,清一色闽南建筑交织而成的渔港。图为从蜂巢山眺望厦门港全景,左边为沙坡头海岸线,中间上方位为镇南关、虎头山一带,右边区域则为现巡司顶、不见天一带。

▲厦门城连接厦门港有一座关隘,叫镇南关,位于鸿山寺后方,城门的正面门楹写着“南闽保障”,反面则写着“闽海屏藩”,是旧时通往厦门港的必经之路。镇南关于1927年市政建设时拆毁。

▲蜂巢山下眺望厦门港居民区,这一带许多街巷至今仍被保留下来。画面中央那挺拔的山头为虎头山,现海军驻地。

▲鱼行口海边,这里是厦门港海产品交易的集市,每当渔船出海归来,均会在此靠岸,熙熙攘攘的人群,喧嚣的吆喝声,很有烟火味,如今的鱼行口繁华不再。

▲从鸿山眺望厦门港全景,可见最原始的沙坡尾避风坞,坞内的造船厂、朝宗宫都清晰可辨。这片居民区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街巷,如关刀河巷、打石市巷、鱼行口街、福海宫巷、太平桥街等。

▲放大局部看福海卢厝,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张福海卢厝风华正茂时的老照片,画面的沧桑感让人动容!

▲虎头山眺望巡司顶一带的居民区,左边白色斑点为镇南关乱葬岗,即现在的大生里;远处山头为蜂巢山和后蜂巢山(赤岭)。

▲镇南关为乱葬岗,连绵数公里,数以万计的坟冢,犹如白皑皑的积雪,故有“南关踏雪”之一说。图为镇南关旁的麒麟山,现为海军驻地。

▲虎头山眺望厦门港居民区及蜂巢山雄姿,远处依稀可见大担岛。

▲厦门港下澳仔居民区,远处为演武场和镇北关(现厦大),为了体现重心,我把画面左边的演武池裁剪掉了。

▲蜂巢山俯视大桥头一带的居民区和海边的武口炮台。海水从鱼行口进入避风坞,流经大桥头抵达演武池,五老峰的水源也经演武池汇集后从大桥头流向大海。

▲一艘木帆船缓缓靠向沙坡尾的海滩,船上也许载满了丰盛的海产品。

▲换一个角度看沙坡尾,渔船归来情形。沙坡尾的由来正源自这片沙滩。如今沙滩被填掉了一大截,木帆船也淡出了视线,原本停泊在避风坞内的渔船也都被取缔,沙坡尾的原始业态已走向消亡。

▲紫阳书院的后山放眼眺望,厦门港和鼓浪屿全景一览无遗。

▲关刀河附近的聚落,站在田间朝鸿山望去,和尚石诡异地守望着这片热土,传言这是一尊会偷看女人洗澡的花和尚,也有传言本叫无头岩,一位官员路过觉得不吉利遂令人用砖土将头砌上,如今它仍完好地屹立在鸿山之巅。

【鼓浪屿区域】

▲曾几何时,登上望高山(现同文顶)眺望,水天一色,视线极佳,可见穿行于鹭江上的帆船、舢板,对岸鼓浪屿腹地上成片的中式建筑,挺拔的日光岩雄姿,勾勒出一幅线条优美的世外桃源,按下快门犹如一幅水墨画卷。

▲登上日光岩,厦鼓两岸风光一览无余,时间倒流到一百四十年前,那是大清帝国刚打开国门时的厦门,鼓浪屿还是农耕文化的闽南渔村,静谧的田园风光对于厌倦城市喧嚣的现代人而言,是一股清流。

▲日光岩下,有四落大厝,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明清古建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有荔枝龙眼树,岛民踩着田埂到海边,挑着箩筐到龙头街去卖番薯,是这样一番场景。

▲这是鼓浪屿的街心公园,不,这里是百年前的鼓浪屿田园风光,时过境迁,唯有黄氏小宗仍伫立于此。

▲鼓浪屿黄家住宅,门前的那口水塘,是附近村民的洗衣池,也是大婶们交流情报、碎碎念的秘密基地!

▲岩仔脚黄姓村落,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无暇欣赏日光岩的美景。他们也不会想到百年后竟有如此多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打卡。

▲内厝澳渔村的原始面貌,三面环山,不易遭受台风侵袭,是农耕理想地,也是鼓浪屿唯一盛产水牛的地方。

▲内厝澳的田园风光,画面中央的那栋老建筑现为内厝澳路上的一家旧物店。身后为笔架山的制高点,也就是现在导游所说的月光岩。

▲内厝澳乡景,农田、古厝、吊坞杆,浓浓的鼓浪屿原生态标签。曾经星罗密布的吊坞杆如今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是鼓浪屿被遗落的人文遗产。

▲晚清时期,鼓浪屿龙头街已经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各大商行、相馆、饭店云集,它见证了鼓浪屿商业的崛起。

没有洋楼的厦门仿佛回到了大明王朝,这样的风景岂能不爱?

整理到大半夜,发现相关老照片甚多(大部分为紫日本人收藏,部分为他人提供,供图者见图片),为了避免读者们产生视觉疲劳,剩余图片改期专题奉上。以上图片均经过严谨考证,参照大量老照片、老地图等史料,若有不实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起为厦门文史研究添砖加瓦。整理不易,感谢阅览,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尤其新生代)了解厦门往昔轶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