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一树梨花压海棠——张先

一树梨花压海棠——张先

时间:2021-12-21 18:34:18

相关推荐

一树梨花压海棠——张先

一树梨花压海棠:八十多岁还娶小老婆的张先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1030年(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词名很大,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高手。其词语言工巧,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张先一生没有做过高官,沉沦下僚,也就没有宦海沉浮、起起落落,甚至痛遭贬谪之苦。虽然他生活道路比较平坦舒心,但他一生充满传奇的故事,他是北宋词坛最长寿的词人,雅号最多的词人,最花心的词人,还是最喜欢娶小老婆的词人。

1070年,80岁的张先仍然耳聪目明,家里还畜了很多声伎,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并以此为荣,大摆宴席,招待宾朋。苏轼在婚宴上,大声问老头有何感受。张先满面春风地随口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以玩笑的口吻,当场和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场宾客哄堂大笑,跌得稀里哗啦。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张先对娶小老婆似乎有些偏好,在85岁高龄时,又娶了一个小妾,苏东坡听说后,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他: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莺莺一句指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燕燕一句是关盼盼为张?守节燕子楼事,苏东坡这两句诗全以与张氏有关的典故来打趣张先。张先读了此诗之后,马上和了一首,为自己辩白:“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说是自己老婆没有了,夜长寂寞,无人相伴,故娶小妾,聊以解闷而已。

其实,张先天性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诗酒终年,是个崇尚及时行乐、追逐“一夜情”的“花心文人”,与后世那些动辄愁眉、凄苦困顿的“牢骚文人”完全不一样。据《历代词话》记载:张先有一次去玉仙观,邂逅美女谢媚卿。一个是名闻天下的风流词人,一个是风月场里的花魁,,“一见慕悦”,眉来眼去,就勾搭上了。事后,张先特地写了《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记叙他的这次艳遇: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另一首著名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也来自他的“猎艳”故事。张先年轻时,曾疯狂地喜欢一个小尼,定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庵里的老尼非常严厉,把小尼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不准他们相见。这可难不到张先,他让小尼在墙头放张梯子,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划船过去,登上梯子,翻过墙头,溜进屋子,天亮之前再悄然离开。这样约会了多日,老尼竟未发觉。后来,张先腻歪了,就另寻新欢,不再来赴约,并杳无音讯。小尼姑望断秋水,“日日思君君不至”,郁郁成疾。张先对这一段偷情经历,也十分怀念、引以为豪,填了一首《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有记载说,张先曾为捧红一歌坛新人李师师,专门为她创作新词牌《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张先与柳永齐名,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如柳永。然而子野韵高,是蓍卿所乏处。李清照在《词论》也认为:蓍卿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可见两人是各有千秋。张先混迹于青楼酒馆间,逍遥自在,老年在杭州时,多为官妓填词,但独独遗忘了一名为龙靓靓的女子,靓靓心有不满便寄诗给张先:

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言。

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深如股子花。

诗中极尽委屈之言,张先很怜爱她,于是,就专门为她填了一首《望江南》:

青楼宴,靓女荐玉杯。一曲白云红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张先却活到了89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他寿命更长的文人。据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周密的先辈,私下藏有吴兴张氏的十咏图,是张先画的他父亲张维画像和十首诗。吴兴市长(太守)马士卿在南园宴请六位长寿的老人,其中就有张先父的御尉寺臣,时年91岁的张维。由此可知,张先长寿与其家族的遗传有关。

张先写词,离不开“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题材,而他的一首《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因此,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名“张三中”。张先得知后,不仅不恼,反而很高兴,说:“为何不干脆叫我‘张三影’?”看众人不解,张先自鸣得意地说:“《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中的‘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中的‘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这‘三影’,才是我平生最得意的诗句呢。”于是,众人顿悟,都追着称呼“张三影”。后来,苏轼但凡提到他这个高龄长辈,也戏称:“能为乐府,号张三影者。”

张先爱“影”至深,擅长写“影”,岂止以上的“三影”?清朝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我认为张先在吴兴所写《木兰花》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在世传“三影”之上。此外还有“隔墙送过秋千影”,“浮萍断处见山影”等,均属名句。综合起来,张先“三影”之外还有三影。但是,后人评价最高的还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其他“诸影”均不及。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天仙子》,历来为人所称道,他也因此得了个“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详见《宋朝的小资--宋祁》)。据夏承涛先生《张子野年谱》考证,52岁的张先在嘉禾(今浙江嘉兴)担任判官时,因病不能参加当时的嘉禾市长(知州)韩?的宴会,闲闷中,填了一首以伤春为表,实际上是感慨平生坎坷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另有一雅号,即欧阳修赠送的。范公?《过庭录》记载:张子野《一从花令》在当时盛传,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首词,只是无缘拜见这位前辈,因为欧阳修比张先小17岁,可以说是两代人。有一次,张子野去拜访欧阳修,门人通报后,欧阳修到穿着鞋子出门迎接,说:“这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啊!

“一树梨花压海棠”小考

索同学 -04-24

“一树梨花压海棠”常用以形容老夫配少妻,是一种诙谐委婉的表达,文人间调侃之辞,今又因用以翻译《Lolita》而流传更广。至于典出何处则不甚明了。常见的说法是苏东坡调侃好友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之作。据说张先八十余岁纳一小妾,东坡题:“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然遍检东坡诗文集不获。

关于张先这件事,夏承焘先生《唐宋词人年谱·张子野年谱》中载“(张子野)八十五岁。……苏轼赠诗,嘲老年娶妾。”《韵语阳秋》:“张子野八十五犹聘妾;东坡作诗,所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是也。荆公亦有诗云:‘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坡复有赠刁张二老诗,有‘共成一百七十岁’之句,则子野年益高矣。故其末章云:‘惟有词人被磨折,金钗零落不成行。’”可见张先老年纳妾之事属实。而东坡也确曾为子野作诗,题作《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苏轼集·卷五》)

然“一树梨花压海棠”一首会不会是文集阙遗之作呢?下文略述一二。

海棠花姿潇洒,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皇家园林中海棠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所谓“玉棠富贵”。赞海棠之美者自不在少数。陈思《海棠谱序》赞道:“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丰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之下。”吴芾《和陈子良海棠四首》更说:“十年栽种满园花,无似兹花艳丽多,已是谱中推第一,不须还更问如何。”如此以花喻人再自然不过了。最有名的或属唐明皇赞杨贵妃。《杨太真外传》载:“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东坡亦有词一曲《诉衷情·海棠》:“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故“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中以海棠喻美人少妇当无所疑。

梨花则不那么明了。古人鲜有赞梨花之例,诗文词赋中的梨花大多没有特别的象征,故偶有人赞之便可称奇。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六》载“埴季父子亘处士烜,先君子同怀弟也。少有仙才之目。……季父年十八,忽夜半起,濡毫作梨魂赋一篇,一读一叫绝。迨晓,举家闻空中作乐声,群起惊视,而季父掷笔而逝。夫前人从无赋及梨魂者,创题新甚,超绝千古。”可证。或许古人只是看重梨花的外在形象而不在意其精神象征。除一般意义的环境描写和“借景抒情”,如“处处梨花发,看看燕子归”、“梨花犹半绽,塘水已迷漫”,梨花在古代诗文中一般突出的都只是颜色。

梨花素雅洁白,常以之喻雪。梁萧子显 《燕歌行》:“风光迟舞出青苹,兰条翠鸟鸣发春。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而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更为脍炙人口。苏轼词《一片子》亦有“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一句。

又因白喻女子颜色。元好问《梨花海棠二首》:“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工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澹相映,萧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梨花常与寒食节并举,在宋人的诗歌里尤其突出。梅尧臣《梨花忆》“欲问梨花发,江南信始通。开因寒食雨,落尽故园风。”《次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二首》“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梨花犹半绽,塘水已迷漫。”苏轼《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梨花寒食隔江路,两山遥对双烟鬟。”《送表弟程六知楚州》“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陆游《寒食》“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扈酒对梨花。”《桃源》“梨花开时好风日,走马寻公作寒食。”梨花与寒食并举主要因为梨花开在暮春正值清明。梨花为“为眼前易得之物”(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梨》),庭院间多有种植。诗人们清明扫墓,亲朋相见,聚于树下觥筹交错,诗词相赠,以之入诗也在常理之中。梅尧臣《再至洛中寒食》“飘泊梨花雨,追随杏叶鞯。游人莫惜醉,风景满伊川。”再则,清明相见本不长久,又春末转暖正值出门远行之时,“梨”“离”谐音,故清明寒食寄语梨花又不乏离别相思之情。欧阳修《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牛谅士良题墨梅》“梨花云底路参差,折得春风玉一枝。南雪未消江月晓,欲从何处寄相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中的梨花当是以白花喻白发,然而宋诗中几乎不见这样的旁证。苏轼的其他诗词里更不见这样的例子。再则,梨花与海棠并举的例子在宋诗中也很少。目前仅查到王质《满江红·春日》一首“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完全看不出这样的对立。金代元好问《梨花海棠二首》亦可看做不相干的两首诗。另有所谓“海棠梨”者,即木瓜海棠,实属另一种植物。

所以我们以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一诗不大可能是苏轼所作,甚至不可能是宋或更早的作品。它出处尚不敢断言。

宋人大多严肃,如苏轼者鲜见。故就“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的风格而言,若定要附会于宋人也只有东坡可以。六朝无名氏(一说鲍令晖)有《读曲歌》一首:“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窃以为“一低复一昂”一句与之相近,有宫体文风。骆玉明先生曾言这句实为性行为之暗示。若真如此,那么“一树梨花压海棠”更显精致。览观历代作品,宋以后仅晚明一代有如此创作。这首诗很可能是明代中后期的作品。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七国朝》“王宠”一条:“王雅宜《嘲六十再娶》诗云:‘六十作新郎,残花入洞房。聚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下注:“浙人有嘲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云:‘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堂。’”又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宿迁叶姓园查声山联”一条:“春日按部淮北,过宿迁民家,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小园梨花最胜,纷纭如雪,其下西府海棠一株,红艳绝伦,因忆老人纳妾一绝:‘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看来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以上两例作为旁证,或可再做研究。当然,我们也可能永远都找不出这首诗的真正出处,流传于民间的文字自有其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