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做到“五个融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做到“五个融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时间:2019-01-12 02:14:20

相关推荐

做到“五个融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要求,以来,江西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居秀美村”的目标,涌现了一大批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优的秀美宜居乡村。“秀美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成为村民、市民的共识,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幸福的家园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去农村寻农趣、到农村找乡愁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假期的首选。建设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居民的热切期盼,是保护生态环境、挖掘、传承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是实现“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重要内容,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具体行动。

应当肯定,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两者融合度、协调性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统筹规划缺乏。新农村建设单纯进行村庄改造,乡村旅游仅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内容有重复,又相互割裂,没有将旅游的理念、思路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出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两张皮的现象。二是工程质量粗糙。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设计的管设计、建设管建设,造成设计、施工相互脱节,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低下,村庄景点没有特色,格调单一、形式一样,形成千村一遍,满足不了乡村旅游的需求。三是整体意识不强。村庄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水平还不高;新农村建设村点很多,但没有形成点线片的有机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也只是“闭着眼睛坐车,睁开眼睛看点”,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四是开发建设无序。由于理念不到位、保护意识不强,将一些较为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古树、古建筑、古文化大量破坏,严重浪费了乡村旅游的资源;还有过度硬化、城市化的绿化亮化,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失去了农村应有的风貌。五是后续发展乏力。新农村建设时间仅仅一年,建设内容主要是村庄整治,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管理,长效机制难以建立,个别村庄出现了“一年新模样、两年旧模样、三年不成样”的现象。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己开发为主,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观光休闲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增添了发展后劲。两者有可能、也必须高度融合,协调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在规划理念、建设内容、发展模式、资金投入、后续管理做到有机、高度融合。

一、规划理念的融合,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两张皮的问题。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三个一致”:一是规划思路一致。树立“全域一体”理念,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还是乡村旅游规划都坚持把一个市或一个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规划,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规划,实现规划思路的完全一致。二是规划内容一致。两个规划内容既要包括村域规划、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又要包括村庄旅游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既要有水、电、路、气、网、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又要有学校、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确保规划内容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做到防止相关功能的遗漏。三是设计理念一致。两个规划都要坚持保护好农村生态、留得住乡愁的设计理念;按照“两个保留、四个不能”(保留农村历史文脉、村落文化,传承建筑风格、农耕文化;保留乡村风貌、民俗风情,体现田园风光、彰显地方特色;不能挖山、不能填塘、不能砍树、不能破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道、古建筑和古遗址)的要求,注重保护和修复村庄内的景观、人文和历史。

二、建设内容的融合,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重复建设、低档建设的问题。

尽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内容不同,但新农村建设不能没有文化底蕴,乡村旅游不能缺乏必要基础设施。所以在建设内容上,既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又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文资源,实现山、水、田、园、林、房等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改善基础设施是重点。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开展好“三清一筹”(清淤泥、清路障、清垃圾、筹集资金)、“七改三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电网、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和窄带物联网)、“8+4”(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计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小学、幼儿园、金融网点、公交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庄内外的整体环境和服务功能。乡村景观打造成特色。按照规划设计,打造好每一处村头、桥头、墙头、田头、门头、地头和村落、部落、院落,使之成为乡村村落景观;打造好道路两侧、宅院周边绿化景观设计,保护好村庄周围的绿水青山,打造成为乡村自然景观;利用当地产业特色、田园风光,建设“田园农业”、“美丽经济”,打造乡村田园景观。挖掘乡村文化做卖点。整理、挖掘、弘扬特产小吃、传统艺曲、民俗技艺和节庆活动。通过建设一定的体验项目,如田间耕读长廊、乡村民俗文化馆、历史名人故居、民俗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深入体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的融合,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定位不准、思路不宽的问题。

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一是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二是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三是农家乐旅游模式。主动承接大景点的闲散客源,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四是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镇、古村、古民居等古老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五是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四、资金投入的融合,有效解决新

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资金筹措难、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投入主体是农民;乡村旅游是坚持市场主体的原则,投入主体是社会资本。但资金筹措都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建设过程中难以达到应有的建设效果,必须坚持多方投入。一是整合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将能够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的项目集中整合用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形成整体合力和聚合效应。二是招商引资。将村庄整体进行打包,作为项目对外招商或当地经济能人投资,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形成社会资本与财政资本的相互融合。三是集体经济参与。将农村集体拥有的山塘水库、水田、林地等资源进行出租取得收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取得的收入投入到村庄建设中,也可以折合入股,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增加投入,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

五、后续管理的融合,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持续、服务不配套的问题。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搞好乡村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到有人理事,有钱办事。建立和完善体制,充分发掘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制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多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着力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新农村格局,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奠定坚实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