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矿冶人物】从钻探工人到“大国工匠” 他用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矿冶人物】从钻探工人到“大国工匠” 他用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时间:2022-11-13 01:53:26

相关推荐

【矿冶人物】从钻探工人到“大国工匠” 他用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从地表向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他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

——颁奖词

这是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给钻探专家朱恒银的颁奖词。这位从钻机工地走出的钻探工人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深部地质找矿钻探领跑者。

不怕苦,撸起袖子加油干

1976年刚刚18岁的朱恒银从农村招工到地质队成为了一名钻探工人,钻探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要长年坚守在野外的钻机旁,在野外钻探施工。他经常是一身泥浆,两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艰苦的找矿一线。

很多年轻人受不了这份苦,工作一段时间就走了。当时,朱恒银也曾为自己的选择苦闷过,但想到铁人王进喜和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渐渐地,朱恒银热爱上了钻探工作,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钻探方面的知识,研究钻机的工作性能。

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的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他学以致用,研制设计“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这两项发明在钻探施工中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分别获得国家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工“五小”成果一等奖。

初尝甜头的朱恒银,兴奋不已,从此钻探科研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实际中不断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不断探索解决问题。

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业调整,地勘单位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朱恒银所在的313地质队更是雪上加霜,没有新的项目。很多职工选择了转行或跳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面对此情此景,朱恒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地质钻探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去扭转目前困境?在思考和实践中,朱恒银找到了答案,那就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利用钻探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并占领钻探新的市场领域。

“在朱恒银的带领下,转变观念,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钻机负责人蔡正水深有感触道,“那时,我们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在施工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滁州琅琊山铜矿历经几十年开采,资源濒临枯竭。该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居民区住宅连成一片,施工难度相当大。,朱恒银采用定向钻探技术,在稠密的居民住宅区的狭小空地上布钻,到达预定深度后打定向孔,地下穿越居民住宅区,探明了矿山深部10万吨铜金属资源量。老矿焕发了青春,危机矿山找到了出路,3000多名矿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不迷醉,“攻深找盲”建奇功

随着钻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单位效益也蒸蒸日上,个人荣誉也纷至沓来,但朱恒银没有迷醉在过去的成功中。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迎来新一轮地质找矿,朱恒银清醒地意识到“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是时下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而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他充分发挥自身的钻探技术优势,积极申报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朱恒银申报的《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通过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审核,该项目科研经费达1200余万元,是安徽省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

项目成果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芯钻探的技术瓶颈,将地质找矿深度从15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水平,使我国地质岩芯钻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分别入选、、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项目成果曾应用于汶川、赣州、霍邱、庐枞、宣城等全国50余大型及特大型矿区深部地质找矿、国家科学钻探、海洋地质钻探中进行了推广,多次刷新全国地质找矿钻探孔深纪录。

朱恒银在现场调试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钻机操作系统

多年来,朱恒银先后参加了安徽霍邱、铜陵、滁州、大别山等多个地区的铁、铜、铝、金、铅锌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在钻探施工中,解决了复杂地层、坚硬地层、易斜地层,钻孔护壁、取心、防斜、钻进效率等技术难题,为地质找矿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而今,花甲之年,朱恒银依然坚持在钻探一线,仍在为人才培养和钻探技术可持续发展改孜不倦地努力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