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书评:肖洛霍夫与顿河史诗

书评:肖洛霍夫与顿河史诗

时间:2019-09-14 16:39:37

相关推荐

书评:肖洛霍夫与顿河史诗

肖洛霍夫与顿河史诗

文/侯会

“少年老成”的肖洛霍夫

在所有苏联作家里,肖洛霍夫无疑是最有名望的一位了。他的世界性声誉,是由那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带来的。196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为了奖励他在“顿河史诗中表现出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

顿河是俄国南部的一条大河,肖洛霍夫就出生在顿河边上的哥萨克村庄。他父亲做过买卖,开过磨坊,革命以后在粮食部门当了一名职员。

肖洛霍夫没上过大学,就是中学也没读完。那时正赶上国内战争,兵荒马乱的,学生们都辍学回了家。15岁的肖洛霍夫参加了苏维埃的粮食征购队,以后还当过机抢手,干过泥水匠和会计等。年纪轻轻的,他已见过不少世面啦。

肖洛霍夫从18岁开始文学创作,陆陆续续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小说、特写。内战期间顿河地区的斗争真够激烈,不但红军、白军拼得你死我活,老百姓也分成红色、白色两大阵营;一家子里头,也许就因为立场不同,爹爹打死儿子、丈夫杀了妻子。

肖洛霍夫的早期短篇《看瓜田的人》《死敌》《胎记》等,写的就全是这样的故事。这些短篇后来都被收进他的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里。

有了写短篇的基础,年轻的肖洛霍夫又雄心勃勃,要写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的大著作。于是就有了《静静的顿河》。小说共四大部,所写内容,是19到19这十年间,顿河哥萨克们所经历的动荡生活和坎坷历程。

《静静的顿河》:动荡岁月里的哥萨克

哥萨克人是俄罗斯人的一部分,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在顿河、库班河一带的大草原上。由于生性剽悍、又擅长骑马射击,因而在旧俄国,他们成了沙皇的“铁杆御林军”。哪儿有战争,一准要调哥萨克的精锐骑兵去冲锋陷阵。哥萨克人也因此受到沙皇的优待。

葛利高里是个哥萨克小伙子。他爹是中农,勤劳俭朴,治家有方,他家的日子在村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葛利高里还有个哥哥叫彼得罗,一个妹妹叫杜妮娅。——然而村里的小伙子数葛利高里长得精神帅气,总是那么英气勃勃的。

葛利高里19岁的时候,爱上了邻人司契潘的女人阿克西妮亚。阿克西妮亚又年轻又漂亮,可惜嫁了只会喝酒、打老婆的司契潘,好比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葛利高里性格倔强,他一旦爱上阿克西妮亚,才不管她是不是有夫之妇呢。就在司契潘到训练营去受训的当口,两个人好上了。哪有不透风的墙呢,很快全村都知道了。

葛利高里的爹爹为了拴住儿子的心,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新娘子是本村首富米伦的闺女娜塔利亚,她深深爱着葛利高里呢。

可爱情这东西也真怪,它可不是任人随便摆布的。娶了新媳妇,葛利高里还是跟阿克西妮亚勾勾搭搭的。爹爹为这事大发脾气,葛利高里索性带上阿克西妮亚离家出走了。

两人跑到一位军官家里当了仆人。阿克西妮亚还生下个小女儿来,娜塔利亚受不了这痛苦和屈辱,拿镰刀割喉咙自杀;人没死,却落下了残疾。

战争来了,葛利高里被征去当兵。在战场上,他是最勇敢的战士。不过他头一回杀死敌人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连步子都迈不开啦。后来他受了伤,并因此得了一枚乔治勋章。爹爹知道这事,着实替儿子骄傲。

阿克西妮亚依然在军官家里当仆人。不幸小女儿死了,少东家——就是那个军官叶甫盖尼,早就对她不怀好意,这时便借口安慰她,占有了她。葛利高里养好伤回来,听说了这事,用马鞭抽了叶甫盖尼一顿,又给了阿克西妮亚几鞭子,然后回了家。

葛利高里总算回心转意了,娜塔利亚的命运有了转机。后来她给葛利高里生下一对双胞胎,还是“龙凤胎”呢,爷爷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可这时葛利高里却不在家,他又回到了军队。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军队里连军官带士兵都没了主张。紧接着又来了十月革命,葛利高里就参加了红军——他毕竟是农民的儿子,在沙皇军队里,他早就反感那些军官老爷们了。

不过有一回,红军俘虏了四十几个白军军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珂夫一声令下,白军军官统统被枪毙了。这可让葛利高里受不了:怎么也得审问一下呀!——借着养伤为由,他回了家乡。

家乡也建起了红色政权,可政局并不稳定。有一股赤卫军打了败仗,撤退时军纪涣散,抢了哥萨克人的财物。

消息传开,哥萨克在一些人的挑拨下搞起暴动,红色政权被推翻了。葛利高里的老丈人米伦当上了白色政权的村长,哥哥彼得罗成了叛军的指挥官,专跟赤卫军作对。

赤卫军被打垮了,波得捷尔珂夫也被抓住。想到波得捷尔珂夫曾经那么残酷地对待俘虏,葛利高里觉得他罪有应得。可是看见白军军官残酷地对待红军,他同样不舒服。

他没有勇气看那杀人场面,便两手哆嗦着解开缰绳,打马跑回村里去……

生活给他留下啥?

以后红军和白军杀来打去,村长米伦被红军抓去枪毙了,葛利高里的哥哥彼得罗也被红军打死了。葛利高里要替哥哥报仇,便也参加了叛军,由连长、团长,一直当到师长。他还杀死了三十多个红军俘虏——他的心已经变硬啦。

可是白军并不信任他。有个白军头子酒后吐真言,说“你们在红党里干过,我对你们的信任是有限度的……”葛利高里当然也不买账啦。在跟红军作战时,他就带着自己的师按兵不动。因此他很快被解了职,降为连长。——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电报:妻子娜塔利亚死了!

原来葛利高里旧情难忘,后来又跟阿克西妮亚搅到了一起。娜塔利亚本来又怀了身孕,可她不愿再给这个不爱她的男人生孩子。她谁也没告诉,自己跑到村子外面去堕胎,结果流血过多,就那么死了。——葛利高里赶回家,妻子已下葬。抱着一对没娘的儿女,他的声音都颤抖了。

这以后,白军的形势不妙,红军却越战越勇。葛利高里几经周折,最后又参加了红军。他作战勇猛,一心想要赎罪。但不久他又一次负伤,复员回了家。

家里的变化可真大。爹、娘、嫂子都死了,妹妹杜妮娅跟村苏维埃主席珂晒沃依相爱并结了婚。其实珂晒沃依跟葛利高里家是死对头,彼得罗就死在他的枪口下。葛利高里一回来,珂晒沃依就催他到镇上肃反委员会去登记:因为他当过白军。

葛利高里生怕被逮去坐牢。他这时倒很羡慕珂晒沃依和叶甫盖尼。他们或是红军,或是白军,都早早选定了目标,一条道走到底。自己呢,却走着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始终糊里糊涂的……

以后他到处躲藏,又被裹胁进一股土匪里。土匪被剿灭后,他偷偷跑回村子,带上阿克西妮亚一起逃走。就在半路上,他们遇上了红军的巡逻队,阿克西妮亚中弹受伤,死在了他的怀里……

葛利高里独自在荒野里游荡。一切都完了,他只想再看看孩子!他有的是空闲,便拿木头削个木勺、木碗什么的,预备带回去给孩子当个玩意儿。

听说“五·一”要实行大赦,葛利高里却已经等不及了。他把枪支弹药都抛进冰河里,回到了村子。

在自家门口,他看见了儿子。儿子半天才认出这个满腮胡须、面目可怕的人。他告诉爸爸:妹妹得白喉病死了……葛利高里抱起儿子,紧紧地抱着。这就是生活残留给他的全部啦……

“红色史诗”与著作权风波

顿河静静地流着,可顿河哥萨克的这段历史却是太不平静啦。葛利高里是哥萨克中的人尖儿,他有着哥萨克人热爱自由的天性,喜欢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尽管他有这么多优点,但要让他从一开始就认清时代大趋势,那是太难了。他毕竟是个文化不高的农民,他的中农地位和哥萨克传统观念也影响了他的视线;何况革命初起时,又难免有过火的地方……这一切合起来,就促成了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

肖洛霍夫放着正面的英雄人物不写,为什么偏要拿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做主人公呢?——那是为了忠于生活,忠于历史。

作者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顿河哥萨克中间度过的,他最熟悉他们的生活,也最清楚该写什么。葛利高里是哥萨克中一大批人的代表,作者讲述他的经历,也就是记述了哥萨克的历史。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记述了历史,那是以贵族人物做主人公的。《静静的顿河》却让一个普通农民做了书中主人公。这两部小说,都有着一种大河般的史诗气象。

《静静的顿河》发表后,很快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些外国评论家,称它是“壁画式的小说”,赞誉它是“红色荷马史诗”!

肖洛霍夫写出这部大作,也遭到一些人的忌妒。小说发表不久,就有人提出来:《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抄袭来的。理由是:作者发表小说第一部时,只有23岁。一个文化不高的小青年儿,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么成熟老练的文笔?

接着就出现各种传言,什么小说原稿是一个白军军官写的啦,有个作家曾丢失了一只装满手稿的铁皮箱啦……搞得肖洛霍夫好不恼火!

后来有人认真分析了肖洛霍夫的手稿,甚至还动用计算机来验证作品风格,证明小说确实出自肖洛霍夫之手,这才有了公论。以后作者本人又写出与《静静的顿河》风格一致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谣言也就不攻白破啦。

顿河续集《被开垦的处女地》

这部《被开垦的处女地》,仿佛是《静静的顿河》的续集。写的是顿河哥萨克村在革命后实现集体化的故事。——党组织派了钳工达维多夫、村党支部书记拉古尔洛夫带领穷苦的哥萨克搞集体化。而富农奥斯特罗夫诺夫和旧军官罗夫采夫却密谋破坏。

有一回,妇女们听信谣言,非要打开仓库分集体的麦种不可。达维多夫不愧是党的好干部,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始终笑呵呵地向大伙儿解释……他的宽和态度感动了众人,集体农庄也越办越好。

当然,工作不是没有缺点。拉古尔洛夫就曾因为农民不肯交粮食而动手打过人;还命令大家把家养的牲口、鸡鸭都交公,因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不过这些错误后来都得到了纠正。

主人公达维多夫也不是完人。他盲目相信伪装进步的奥斯特罗夫诺夫,还跟一个有夫之妇相好。可他的缺点,却又恰恰显示出,他也是个血肉之躯,而不是什么圣贤超人。

最终村子里的反革命分子肃清了,达维多夫和拉古尔洛夫却在跟坏人搏斗时牺牲了!小说结束在悲壮的气氛里。人们因此得出结论,说肖洛霍夫的确是善于写“悲剧史诗”的能手。

不仅是“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也是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春天,索科洛夫驾着汽车,向萍水相逢的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卫国战争前,索科洛夫有一个幸福的家,妻子儿女相亲相爱。战争一打响,他当汽车兵上了前线。

他参加了无数战斗,还曾被德国人俘虏,关进集中营,受尽了酷刑折磨。以后他设法逃出来,还抓了个德国少校当“舌头”,并因此立了功。这时他才知道,妻子和女儿都被德国飞机炸死了。他儿子已经长成了小伙子,当上了炮兵连长,可就在胜利的那一天,也死在了战场上。

战争结束了,索科洛夫孑然一身,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捡了个无家可归的小男孩,“父子”俩相依为命,过着平凡的生活。没人把他当英雄看待,他依旧开汽车……

战争毁了索科洛夫的家,而索科洛夫又是成千上万战争受害者中的一个。因此小说写的又不只是“一个人”的遭遇。

作品读起来有点凄凉,可是在这哀伤的调子里,却让人体味到一点不同寻常的东西——索科洛夫身上有着做人的尊严。在集中营里,在德国人面前,他不肯低头哀求,连德国军官也敬他是一条好汉。

战争结束了,这个把一切都贡献出来的功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可他默默地工作着,毫无怨言;尽管心里痛苦,却不让孩子看见“爸爸”的眼泪……这个平凡的人始终是一条硬汉,这不正是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吗?

《一个人的遭遇》虽然是个短篇,影响却很大。它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卫国战争。以后苏联有许多战争小说,像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肖洛霍夫于1984年去世。人们只要谈到苏联文学,就不能不提到他。他的文学创作,对世界文学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呢。

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名家

之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