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东西方的绞刑 根本不是一回事

东西方的绞刑 根本不是一回事

时间:2019-07-13 15:55:42

相关推荐

东西方的绞刑 根本不是一回事

自从人类有了死刑,如何执行就是一个永恒的经典问题。有时候希望快一点,有时候又希望慢一点;有时候希望无痛无触感就像是做了场梦就结束了,有时候又恨不得全世界都来听受刑人的惨叫——而“绞刑”就是个这么奇怪的东西,几乎能够满足上述全部要求,只要执行人愿意。

“从门到窗是七步,从窗到门也是七步”,这句话很多同学恐怕都还有印象,因为它来自于中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绞刑架下的报告》([捷克]伏契克 著)。

可能就是从这本小说开始,大家对于“绞刑”这个词才熟悉起来。绞刑嘛,脖子上套个绳套,再一脚踢开木桶或者打开活板门,悬空蹬几下腿就挂了(最快的记录是7秒半,参见扩展阅读《死神的座驾与代言人》)。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绞索、绞刑架、十三级台阶什么的~

慢着,你确定这就是所谓的【绞刑】咩?

《说文解字》里对于“绞”的解释是这样的:

“縊也。从交从糸。”

清代段玉裁则解释说:“古曰絞曰縊者、謂两繩相交。非獨謂經死。禮喪服絞帶者、繩帶也。两繩相交而緊謂之絞。……會意。交糸者、两絲相切也。”(《說文解字注》)

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绞和縊是差不多的啦。古人说这两个字,意思就是两根绳子交叉、缠绕,并不一定是说吊死人呢。葬礼上穿的丧服,用粗麻绳当做腰带,也可以叫做绞的。只要是两根绳子交叉并且拉紧,就叫做绞。……这是个会意字。[糸](即“丝”)加上[交],就是表示两根绳子交叉、交会的意思了。”

换句话说,老祖宗对于“绞”的概念和今天差别很大,只要是个绳子拧在一起就叫做“绞”,这一点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残迹,比如,有些地方把洗好衣服后用手拧干叫做“绞干”,把两根彼此缠绕在成麻花的电线叫做“双绞线”,等等。

呃,扯远了……实际上,正因为古人对“绞”和“缢”这两个词常常混用,才造成了一个天大的误会,也就是本文要说的话:

东西方的绞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嘛!

先说现代西方的绞刑:受刑者套上绞索,然后从高处猛然坠下来个自由落体运动,受刑者自身的重量就会变成冲击力,通过绳子狠狠的拽住他的脖子,其结果要么是颈椎拉断,要么就是呼吸受限而造成机械窒息,这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方案,同时也是常说的“上吊”、“吊死”、“缢死”。

而中国古代的绞刑,则是将一根绳子(或者类似的东西)套在受刑者的脖子上,然后用某种方法拉紧绳子,逐渐让绳套缩小,受刑人颈部被一点一点的压迫,最终血流受阻、呼吸受压、迷走神经受刺激,造成脑部缺血、呼吸骤停而死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勒死”,或者说是真正的“绞死”。

而之所以说是“某种方法”,是因为古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最古老的,是一根粗麻绳套在受刑者的脖子上,绳套里再插上两根木棍。两名执刑官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比赛谁转得快,转啊转啊,绳子就越收越紧,最终将受刑者杀死。这个转动的过程,很像是手工拧干衣服吧?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绞刑”呢。

也有人认为,绞刑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转动木棍的重任,比如清晚期某洋人画师所绘制的作品:

在大清朝,这种死刑的正式名称叫做【缢首】,也称【绞刑】,被视为是比砍头稍轻的处罚。如果是判决不立即执行呢?就叫做【绞监候】,说起这个词你就有印象了吧!

也有人图省事:到哪里去找木棍呀,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直接一人拽住一头,反方向使劲一扯,世界不就清净了?

这是洋人画师在清中期所绘的风土人情图中的一幅,估计有想象的成分,要执行了连五花大绑都没有啊,太瞧不起我大清了!

(PS: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有一种常见的抢劫杀人方法叫做“背娘舅”:趁着路人不注意,拿个绳套往脖子上一套,然后迅速将受害人背在自己的背上,攥紧绳头撒腿就跑,跑出个一里地,受害人就已经挂了。)

实际上,这种执行方式非常高效。根据现代法医的通说,成年人只要往脖子上施加大概十来公斤的力量即可造成机械窒息,两个人反方向拉,只要十来斤的力量即可,这对于身强力壮的古人来说简直是太简单了。

至于用什么绳子来执行,似乎没有通论。

一种常见的选择,是弓弦。一则这玩意很好弄到,二来弹力很好不会中途拉断搞得大家都尴尬,三来利用弓体本身来保护执刑者的手指不被划伤。

具体而言,是将被执行人绑好,执刑者拿着弓(弯曲的一面朝自己,弓弦朝着前面),从后面套在被执行人的脖子上,然后朝着一个方向握着弓体旋转,很快就会导致死亡。当年岳武穆冤死风波亭,吴三桂杀南明皇帝朱由榔,据说都是使用的弓弦。当然,正史上没说得这么详细,姑妄听之。

中亚国家甚至一部分欧洲国家,也曾用过类似的手法来执行死刑,所以英文中的“绞杀”一词并不是Hanging,而是Bowstring,即取了“弓弦”之意。

另一种则是丝绸搓成的带子,或者叫做帛带。杨贵妃在马嵬驿被杀,据说就是一根白色的帛带,两个太监使劲一拽,香消玉殒,甚为可惜。

另一个历史人物田令孜,就要洒脱得多:此公公在唐朝僖宗年间入宫,一度权倾朝野,后来在光启二年被杀。据说,临刑前,田公公坦然的掏出一把丝绸,扯断,搓成一条漂亮的绳索:“我贵为十军观军容史,就算杀我,也得用好料子杀,也得讲个礼数,哼!”

甚至到了民国,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依然有人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执行过死刑,有几张老照片为证: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下面007被苏菲玛索在《007大破黑日帝国》里拷打,用的就是个传统的绞刑架。

这种绞刑架,已经很有些蒸汽朋克的风格了,至少得有个螺杆、一个绞盘、一根金属带。使用的时候,将被执刑人固定(通常是绑在椅子上,比跪着舒服些),然后将金属带套在其脖子上。

执刑人随即转动绞盘或者手柄,带动螺丝朝前运动,螺丝就会顶住被执行人的后颈窝朝前使劲的推,最终造成窒息甚至压断颈椎;也有一种是转动绞盘,金属带/线则被逐渐收紧,死死的箍住被执行人的喉咙,与中国的绞刑原理颇为神似。

没错,这玩意最早就是西班牙人搞出来的。自己玩不算,跑到亚洲去建殖民地,顺道也把这玩意带过去了,菲律宾、泰国都用过呢。

效果怎么样呢?从被执行人的角度说,那叫做“好个鬼”,折腾半天才搞死,死状非常难看;从执行人的角度来说,叫做“好得很”,根本不用费脑筋,一边转一边想想人生和哲学,不知不觉的就完成任务了,100%毙命。

再者,如果是公开举行死刑的话,由于执行时间较长,可以很好的满足公众的好奇心。

特别是如果把好几个人一起处决,先转了这个再转那个,持续时间会长得多。

还有升级版本的,直接把那个螺杆接上一个尖锥,意图是在加快死神的步伐,颇有“毁脑毁髓”的意思。

实事求是的说,这种奇怪的绞刑架,比起那种十三级台阶玩蹦极的绞刑架,的确有创意多了。然而,其漫长的执行过程,逐渐被认为是相当的残酷而血腥的,招致很多非议。再者,每个人的脖子粗细不同,执刑官如果把握不好,要么转少了刚放下来又活了,要么转多了直接把脖子弄断,都很麻烦。

因此,在西班牙日渐式微之后,Garrotte这种死刑也就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如今,只有在博物馆里的几台文物,还默默的述说着这段奇怪的往事。

也可以说,和它相比,“自由落体”的绞刑执刑者们,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了。

总而言之,一个【绞刑】,显然是不能概括古今中外的几种死刑模式的。一位法医学前辈赵子琴先生曾经指出,应该将现代的那种“自由落体”的死刑改称“缢刑”而不是“绞刑”,以免混淆,这么看来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文/ 馒头妖

馒头老妖,犯罪文学爱好者,喜欢研究各种有意思的刑事案例(但不是六扇门的人),长期混迹果壳网谋杀现场法医小组之中。

*关于十五言

原创写作者的联盟,脑洞流派者的聚集地。时而讨论惊世骇俗的东西,宗教传说,超自然,邪典艺术,犯罪学,阴谋论,荒诞史,异人录…… 时而又温和论及喜剧、绘卷、厨房经验录,文房具之爱,理性指向脑科学,心理学……这儿,是推敲控考据迷的欢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