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湖南怀化辰溪县五宝田古村

湖南怀化辰溪县五宝田古村

时间:2023-04-14 16:49:05

相关推荐

湖南怀化辰溪县五宝田古村

五宝田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的深山之中。

探访五宝田村,也是老牛一个头脑发热的决定。原因就是这个村落太偏僻了,甚至于要从县道030拐入一条专门的土路,而路的尽头就是五宝田村。也就是说,这条土路是专门为五宝田而设的。我的想法就是,越是难以到达,古村落的保存就越是原汁原味。同时,出于对自己驾驶技术的迷之自信,我以为从洞口县城到五宝田充其量就是两个小时的车程。当然,现实总是骨感的,道路的破烂程度还是出乎我的预计,最后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这其中也包括途中时不时开个小差照照停停了。出乎意料的还有一点,就是沿途中方县和辰溪县的村落,所住居民居然以少数民族为主,主要是瑶族、侗族同胞了。

这是过了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不远所见,村子散落在山间谷地,又或是矗立于层峦之巅。在哪里并不重要,因为勤劳聪明的瑶族人民总会因地制宜,开荒辟地,顽强地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生存繁衍下来。

令人惊叹的是,瑶族人民建造房子感觉比汉族来得更加有纪律些,规划有序、整齐划一。房子主要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屋脊脊角有白色牛角形装饰,屋檐边也采用白灰,看起来十分美观。

这个村子大概就是上蒲溪村。

前行几公里,河道的拐弯处又见一个村庄,应该是下蒲溪村吧。

村庄与稻田、群山与碧水的永恒组合交相辉映,始终散发着梦想中家园的气息....

又过了约两公里,终于看到五宝田村的村部,外形倒也别致漂亮,看来是旅游开发在即了。

然而,目的地还要再深入一公里;其次,有一点必须说明,搜索结果360地图上只有五保田村,百度地图则是公共厕所(五宝田)。

这就是道路尽头的呈现--五宝田村,位于一个山间地势较为平缓的谷地,周围山峦环抱,碧水逶迤,白烟袅袅...所有的颠簸在这一刻体现了价值。

五宝田村,由萧氏族人于清康熙年间从黄溪口搬迁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当年,萧氏族人来到这里,眼见此地背倚龙脉山,面临玉带溪,依山傍水,地形呈网状,十分符合风水学“山兴丁,水聚财”之要义;而村前小溪中众多的游鱼则成了“网中之鱼”,寓示有余钱余米,所以选择在此定居,也是期盼萧氏家族可以兴旺发达、富贵永远。因村前田中有五个形似“元宝”的小土包,逐将村名改为“五宝田”。

五宝田堪称是对“山清水秀”的完美诠释。

小溪穿村而过,村口拱桥后的田地被辟为停车场。

稻田中间这栋造型独特的井院式建筑,就是五宝田村的核心位置,也是萧氏家族精神的鲜活载体--耕读所。

过桥,进村。

一派美不胜收的田园人家生活景象--小溪这边是稻田与耕读所,对岸则是依山而建的层层房舍,中间有新建的廊桥相连。功能区划分得十分清晰合理。

耕读所几乎是田间唯一的建筑了,足以证明其重要地位。

选择暂时不进耕读所,沿着田间小路继续前行。

小型梯田。

稻草堆。

田间小径通往山边一座小庙--伏波宫。

伏波宫门联为:作恶怀歹且莫入,行善积德请进来。横批:威灵显应。

内祀伏波将军马援。怀化地域,古代属五溪蛮地,辰溪乃五溪之一。汉代马援,官拜伏波将军,平蛮有功,后人建庙祀之。

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汉代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远远所见的耕读所。

耕读所的大门开在整栋建筑的侧后方,十分少见。采用一个三分檐八字门楼,檐角上翘;檐下卷棚,青色石库门。

耕读所,位于五保田村心脏位置,是村民储粮和耕作之余拜读诗书礼仪的场所,因此级别高于本村其他建筑。耕读所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平面采用井院式,正楼五开间,面积730平方米,高8.2米。屋顶为歇山顶,屋角嫩戗发戗,轻盈上翘;两翼横屋则采用悬山屋顶。耕读所四周用“三六九”砖砌筑的厚实砖墙围合,结构牢固,墙上开石质花格小窗,是旧时抵御外来入侵之用。耕读所分两层,上面的房子是用来读书,下面的房子用来储粮,做为公仓。主楼和花园、操场等供教书育人之用;偏房谷仓、晒楼、草楼、牛栏、晒谷坪和水车等建筑和用具供农耕之用。当年在建之前为耕读所选址看风水、定屋场时,地理先生就曾预言:“耕读所、耕读所、读者成才、耕者发家”。

八字墙侧面居然有一副对联: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百度一番,原来这竟然是出自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名句: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中这清幽的庭院与多情的山水,难道不正是对五宝田村的最真实写照吗?

耕读所侧面有小路通往廊桥。

大门为青石质石库门,雕饰精美;门额书“三余余三”。

首先说一说这青石,其青色浓烈通透,十分少见。原来这是本地特产的青石,有个十分诗意的名字--玉竹石。后面村子里所见几乎所有的石库门,天井地板和边坡都是以此筑成,不再赘述。其二,就是说一说这“三余余三”的含义了。大家也知道,耕读所的这个“耕读”,自然指的是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与精华所在了。在五宝田村,我没有见到祠堂,那么这个耕读所,就起到了类似祠堂这么一个凝心聚力的功用。一方面是“耕”,这是五宝田村民储粮的粮库所在,解决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读”,这是村民耕作之余拜读诗书礼仪的场所,是寻求精神力量、提高自我修养的圣地。而且五宝田的萧氏先祖教育子孙时,除了勤勉持家,更加注重的是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修养、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以智慧致富。这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略有不同。三余,语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就是指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空余时间加紧读书。余三,语出《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意思是要居安思危、勤俭持家,以备饥荒之需。

门楣雕刻双凤朝阳,两侧分别是喜鹊兰花、仙鹤莲花;石梁刻鹿羊图案。

门当石雕刻狮子滚绣球和蝙蝠。这搭配真是出人意料啊...

入了大门,居然是往下走!室内地面比外面要低一米有余。个人感觉是就地势的缘故吧,毕竟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小山包,外面就是梯田。如此一来,防潮就更显得重要了。所以,第一,大家可以看到,底层木结构的粮仓与外面的青砖墙壁间有通道隔开的,不直接发生接触;第二,室内地面以玉竹石垫高20公分左右,上面再加盖木地板,有效解决防潮的问题。

谷仓走廊,里面分隔为若干仓室。

科普时间...

古代雨衣--蓑衣。

手提式煤油灯。

出来这一侧的横屋是乡贤讲堂与教室。

玉竹石板铺就的天井院子。

正楼五开间,下为粮仓,上为读书场所,二楼设有走廊。

另一侧横屋楼下为粮仓、马厩和烤火房。

简易木梯上楼

上楼,可见耕读所是一个三合院建筑,照墙外有风水池。

楼上有村民阅览室。

正楼中间称“宝凤楼”,做有月门;门额宝凤楼字样已经被涂抹得模糊不清了。

月门框边有精美拐子纹、蝙蝠雕饰。

内有孔子画像。

走出耕读所,从正面欣赏。正面一侧开有另一小门。

隔水而立的,就是五宝田村的居住区。

与之前看到的瑶族村寨显著不同的是,五宝田村的民居外围基本上都采用青砖砌筑,有高大封火墙,里面才是木结构,显得更加坚固、豪华。

这一侧河畔还有一座古建筑--兰陵别墅。兰陵者,代指兰陵郡望族萧氏了,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之一;别墅,则是指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住宅之外的休闲娱乐场所。萧氏家族对生活品质的孜孜追求令人刮目相看。

老阿姨正在河边洗菜。说来也巧,后来就是在这位阿姨的家中吃了午餐。

河对岸的豪华住宅,采用对称的结构,十分美妙。

大门采用三分楼,石库门,上书“兰陵别墅”。

门槛石上有精美雕刻,麒麟灵芝和暗八仙图案,中间为双鱼仙草。五宝田村的玉竹石石库门是一大看点。

门楣刻双凤朝阳。

入内是临河而立的两层楼阁,十分写意。

来一张板栗的剖视图。

里面还有一个院子

小溪的上游从山间而来

路边的小土地庙。

过廊桥,入村。

两头水牛悠闲地吃草。毕竟放长假了...

回望兰陵别墅。

廊桥过去,有一条玉竹石板筑成的石阶小径一直往上。石板路左边为叫“新院子”,属于相对较新的房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以二层吊脚木质楼房为主,歇山顶或悬山顶,外部没有砖围墙,属于开放式房屋。右侧房屋则主要建于清代中晚期,外面有高大封火墙,大门为玉竹石库门,上有精美雕刻,相对比较考究。

古屋的排水沟也是玉竹石板砌筑,隐蔽美观的同时还起到十分高效的排水功能。

沿着山坡,以不规则玉竹石片砌筑的阶梯状边坡,坚固美观。

简单的形式,不简单的美。

石梁雕刻喜鹊灵芝。

房子内有玉竹石砌的阶梯式天井。

鸡妈妈与孩子。

还有蜷在一起的一群小可爱

木窗格上也有雕花。相像一下这是一座深山里面远离县城的古村,很不容易了...

鸡犬相鸣,当然少不了乖乖的小狗狗...

沿着河边前行...

这座古民居的大门门楼下为石库门,上面的拱门形状则明显带有西欧建筑的影子。西风东渐,竟然能吹到这么深的山沟里,不简单。

相邻的古宅叫“师俭清风”,建于清嘉庆1798年,面积约八百平方米,高7.2米,砖木结构。

门槛石雕刻一大四小五只蝙蝠,自然寓意“五福临门”了。

大门石梁雕刻麒麟喜鹊,门楣则刻有仙花异草,寓意吉祥如意;门额书“师俭清风”四字,语出自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就是说,西汉开国功臣、宰相萧何购置房子都是选在偏僻的地方,而且建房不修围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他对别人解释说:“如果我的后辈子孙贤能,自然会效法我的俭朴,不会嫌弃我留下的陋室薄田;如果不贤能,(那么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看的上而被夺走。”大智慧啊...

入内有狭长青石板天井。

重回之前的欧式风格门楼,居然就是河边洗菜的阿姨家。由于门额的字迹已经无法分辨,所以只能以其主人姓名来命名了,就叫萧守正宅吧。该屋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1881年,占地面积143平米,高7.2米。

门楣下方刻有太极八卦图案,这也是五宝田村的标配之一。

别致的半圆形台阶。

屋檐将整个天井都遮住了,前面的照墙低矮,可以有效弥补通风与采光的不足。

客厅里的摆设与临近的粤赣桂地区相似,中间有“天地国亲师”牌位。

这就是小溪里的渔获了,非常袖珍。

出来继续前行。这一块的很多透窗形状都是拱券形,中西结合。

玉竹石基础与道路台阶。物尽其用啊...

这家古屋建于1881年,占地147平米,高7.2米。大门采用八字墙,上面有卷棚。

继续深入。

“干国栋家”古民居。大意是指萧氏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治国栋梁之才吧。

相邻的转角处,就是萧氏祖屋。

萧氏祖屋,建于清乾隆1757年,占地面积267平方米,高7.3米,砖木结构。

里面也是三合院式样。

上彩的门窗木雕一丝不苟。

青石板路层层向上。

“酂候家声”古名居。砖木结构,建于清光绪1881年,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高7.2米。酂候,是萧何的爵号。酂侯国都城约在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另一说为今湖北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

同样是屋檐伸出天井外,房屋地面以玉竹石垫高防潮。

“兰陵家兴”古民居。

此屋特征就比较明显了:外围高大封火墙仅仅做防御作用,并不参与承重;里面是独立的木瓦结构房屋。

铜钱形漏水孔。

垫高的房屋地面。

对面是“儒学名家”古民居,砖木结构,建于1881年,占地面积187平方米,高7.2米。估计说的是汉代名儒萧望之了。

老屋缺失的空旷,刚好让我可以看清每一层房屋之间的玉竹石基础。

外围高大的封火墙。

对面的民居,二层有木质长廊。

天井精妙的排水处理令人赞叹。

很多房屋设置了腰门。据说,五宝田村民风淳朴,旧时几乎可以夜不闭户,仅仅合上腰门意思一下就行了。

上面部分古民居较为破败,但骨子里的那股劲还在。

“庆衍兰陵”古民居,外面是高大的八字门楼。

瑶族老人家正在从容不迫、不紧不慢地手卷烟丝,仿佛身外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文元继世”古民居。

石梁雕刻凤凰仙鹤,门楣为双龙戏珠;门额书“文元继世”四字。

又见丑萌丑萌的狮子。

门槛雕刻精美万字纹,中间是中国结图案。

“派演天潢”古民居,砖木结构,建于1881年,占地面积202平方米,高7.2米。这个有点蒙,“演”当为“衍”了。古时称皇室为“天潢”,谓皇族支分派别。南朝时齐、梁两朝皇帝皆为萧姓,故有此谓。

层与层之间的错落有序,产生出一种不一般的美感。

接着往山谷边走,也就是河道上游流出来的地方。

再次体验山清水秀的清爽。

在高低错落中一阵穿梭之后,最后来到萧洪量烈士故居。

萧洪量,字湘潮,19生,五宝田萧氏第31代孙,中共党员。1939年,萧洪量发动五宝田大户筹措五十桶桐油价款保释了中共党员、老红军干部陈策出狱。1949年,萧洪量回到五宝田变卖家产充当粮饷,从而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辰溪解放后,萧洪量任湘西纵队供给部部长,为部队军需和征粮支援二野入川作战而呕心沥血。1950年4月,萧洪量从沅陵军部开会回会同,途径黔阳沙湾兰冲村时,遭遇土匪伏击,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时年38岁。

这边就属于五宝田村新院子区了,没有了砖围墙。

在一条巷子里穿行之时,竟然意外发现了房屋玉竹石基础间有一缺口。

哈哈,原来隐藏着一口建于清代的古井(泉水)。这设计,我给一百婚!

最后回到阿姨家,吃我的全绿色有机午餐。虽然甚至连一根葱或者芫荽的佐料都没有,但其美味可口,真的不是在城市中的你可以体味到的。

道别的时候,你们却只顾着泡澡...

阿姨饲养的鸭鹅们倒是给了主人家十足的脸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