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自我嫌恶 self-abhorrence 你的第一反应是直觉还是恐惧? 欲望与嫌恶

自我嫌恶 self-abhorrence 你的第一反应是直觉还是恐惧? 欲望与嫌恶

时间:2020-08-08 01:14:33

相关推荐

自我嫌恶 self-abhorrence 你的第一反应是直觉还是恐惧? 欲望与嫌恶

自我嫌恶 self-abhorrence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自己像个负能量磁场一样,分外喜好说灰心诉苦的话,身边的人刚开始还会慰藉我一下,背面别人都不喜欢跟我说话。

我特别讨厌这样的自己,谈了几个男朋友,个个都是刚开始喜欢我,后来理都不愿意理我。同学,上司都对我这样的性格很无语。有时候甚至会发火,因为我一句话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情绪。我知道我性格不好,所以特别害怕跟新认识的人接触太近,甚至会在这些人面前假装,假装活跃,假装积极,但是我是没有底气没有自信。我觉得我低人一等,因为我是一个有很多坏毛病的人。

要改变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改变。

你要意识到,你“爱抱怨”并不是真的“爱”,而是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有很多的愿望和诉求,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喜欢,恰恰是在家庭中感染到的“抱怨”的习惯,使你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关心和喜欢用”抱怨“的方式”赶跑了。

你以为别人听你抱怨完,就能够理解,这个是一个思想的误区,你传递给别人的,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你的情绪,你的这些负面情绪让别人感到难以消化,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怨气的,有的人克制力强,有的人克制力稍弱,一旦听到你抱怨,他们的怨气就会被激发,他们不喜欢自己抱怨,就会和你隔离,和你疏远。

喜欢抱怨的人,承受生活压力的心理能力相对比较弱,他们一遇到挫折困难或遭受不公正待遇,信心容易垮,耐性容易耗竭,抱怨是他们减缓内心焦虑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抱怨是他们主动地自我治疗伤痛的一种选择。

经历的事越多,你的抗压力会越强,抱怨的需要也会慢慢消退的。这和经验有关,和性格无关。

要改变抱怨,必须要对抱怨有了解,不要自我嫌弃和贬低。

应对自我嫌弃

心理导读:或许在生活中,你也曾有过自我厌恶的情绪。可是事实上,这一种情绪很可能只是你的一种激励自我或者避免自己失望的方式——尽管它并不是什么健康的方式。如果你已经把自我厌恶当成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挡箭牌,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现状真的需要改变了,那么,这篇文章将能帮助你摆脱这一种思维模式。

译者:贞的旋律

作者:Kayla Matthews

许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屈服于自我厌恶的想法之中。

然而,自我厌恶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Anneli Rufus所述:“我们不是天生自尊心低下,这也不可能,因为新生的大脑缺少这一能力。”

然而慢慢长大之后,很多人倾向于产生自我厌恶的想法,原因无非是自我应对机制。

有时我们策略性地使用自我厌恶作为激励自我的一种方式(然而这却不是最健康的或者说是最佳的激励方式)。例如,你可能会这样对自己讲:“别幼稚了——去做吧,”或者“如果你不学习它的话,你哪儿也去不了。”这些话虽然很消极,但也可能会激励某些人更加努力。

我们也会利用自我厌恶的方法作为避免失望的一种方式。例如,你与同事为了同一个晋升竞争,你可能会对自己说她会赢,这样如果对方得到了晋升,自己也不会失望了。

然而,我们会习惯于自我讨厌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会成为自我评价的正常方式。但这并不健康。

接下来是自我厌恶思维模式的关键标志,以及如何更好爱自己的建议:

□降低期望以减少失败的概率。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是制定低水平的期望与目标,在实现它们后,对你的自尊心也没有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强迫自己制定低标准的目标,你就是在下意识的告诉自己,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实现伟大的目标。

追随伟大梦想和目标无论如何会让人感觉到畏惧,但是这样做也会激励人心。

对策:追随你真正想要的事情,即使你很有可能会失败。

消极的“自我概念”贬低了自己

柯大夫:

我是一个十分自卑的人,尽管已经读完硕士,并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比我强。我还很容易责备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问题的方式、观点都感到十分不满。我从来不敢幻想明天,不敢像别人那样潇洒自如地生活,我甚至有些悲观厌世。你说我怎样才能让自己积极起来,让自己能够接受自己?

山西刘×

你好:

你说的很对,要让自己看得起自己,首先是要让自己接受自己。自己能否接受自己,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自我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对个体行为和观念具有重大的影响。假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肯定也是消极的。相反,假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他就能够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他也就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和观念。

从你的来信可以看出,你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消极的,你只关注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甚至把自身的优点也当做缺点。这种自我贬低使你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潜能所在,也无法大胆地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要想让自己积极起来,你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因而,你要允许自己有缺点,允许自己犯错误。另外,要克服把自己与别人盲目对比的习惯,这样你才能变得自信和积极起来。实在不行的话,你就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对比,这样你才能建立自信心。

学着与失败和平共处很困难,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谁可以完美的做到这一点。但是害怕失败不是放弃尝试的借口。

此外,即使没有达到目标或实现梦想,你也会比不去尝试获得的多。

□你为每件小事道歉。

如果你感觉对每个小错误或者每件事情道歉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你可能是在加强自我厌恶的想法。为生活当中的每个小错误而道歉,这就是在微妙的重申你总是犯错误,而实际并非如此。

因为他人的坏脾气而道歉,可能让自己显得彬彬有礼,但这实际上在说“那人的脾气坏是因为我犯了错误,”而这可能性也不大。

对策:转用评论或者解释。

当你想要道歉的时候,还是省省吧。没完没了的道歉只会让它们贬值。不去为小事道歉,而是去评论或解释吧。

例如,同事对你说:“史蒂芬今天真是混蛋。”不要因为史蒂芬对你的同事做了蠢事而道歉,而是对此评论一番。

比如,“他可能还没喝咖啡吧,”就会活跃气氛,你的同事也会大笑,这让你们俩一天都过得舒服。

□你尝试用严厉的爱来激励工作。

例如本篇文章先前所提到的那样,很多人依靠自我厌恶的方法来寻找激励。而实际上,一些研究甚至支持此种观点,认为通过质疑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加努力。无论是想减肥、晋升还是完成某件事情,好像厌恶自己就能去做成功似的。

Kristin Neff 指出人们对自己严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如果不对自己严厉就无法激励自己。而这种害怕,随之而来的是严厉的爱以及自我质疑是有危害的。

尝试用自我厌恶来激励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甚至会妨害你的行动和动机。

对策:用积极的想法而不是消极的想法来激励自己。

没有了持续不断的批评和质疑,你可能担心对自己“太温柔”了,这时你需要放松,通过积极的想法与发泄途径来激励自己。Neff 指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证实自我同情的激励力量。”

自我同情的人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即使失败了,也不害怕设定目标;求知与成长的欲望激励着他们,他们便会坚持为了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比如锻炼或少吃垃圾食品。而动机的发生与严厉的爱的自我质疑无关。

□你将重点放在犯错误的时刻上。

如果对于对与错你有一个健康的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你不可能一直正确。

然而,当你有自我厌恶的性格时,你就会倾向于记住犯错误的时刻,而不是做正确事情的时刻。这是因为你的自我构建常态认为你会犯错,丢掉你成功的时刻或者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获得的奖励。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你对自己本人、自己的智力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产生偏差。因为你总是注意到自己消极的一面。

对策:停止记录自己对或错的频率。

在我看来,对与错与你真诚的尝试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还是想知道如何放弃在乎失败或犯错的时刻,从本研究中获取答案,即达到目标时,正确比信心更重要。

根据研究,相对于成功,你有怎样的感想要比精确的感受更重要。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就很有可能成功,不要去管是否你能精确认知自己的技能。

本研究建议过度自信可能会带你进入生死境况的麻烦之中,但是如果你自我厌恶的话,那就基本上是百利而无一害了。

□你经常羡慕他人。

老是咕唧着如何才能赶上比你“好”的人,1.)不现实2.)无理由的贬低自己。

每个人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老是将眼光放在自己消极的一面而总是看别人的闪光点,这是毫无意义的。

对策:自己与自己比较。

不要老是想着赶上别人。而是要赶上自己的目标以及在这一生当中的成长轨迹。

当然了,你已经学到许多新知识,你也可能成就颇丰。将眼光放在如何提高自己上,“休管他人瓦上霜”。

4种人易自寻烦恼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志愿者被要求在周日晚上预测下周可能发生的烦恼,然后写下并投入“烦恼箱”。一周后,他打开箱子,让志愿者核对,结果90%的烦恼并未发生,而是我们自找的。尤其有以下4种心理的人,容易自寻烦恼、无事生非。

1.小心眼:他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牢记有过多少次不公正待遇,或者有多少次别人说话的态度不友善。这类人不妨在自己桌子或手机屏幕上写一句话,“吃亏是福”。

2.过于敏感:这类人缺乏安全感、自我评价低、易自卑。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评论自己,还喜欢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揽。敏感的人应多跟“粗线条”的人在一起,学学他们的幽默和自嘲,帮自己从瞎琢磨中抽离出来。

3.爱贬低别人:成功者总会从自身找问题,但爱贬低别人者却习惯从外部找原因。这类人打心底嫌弃自己,贬低自己的价值,才觉得他人浅薄。他们除了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别自作聪明地指点他人,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就是盐多了一点。”这种先扬后抑的说话方式,就带有贬低的意思。

4.小题大做:小题大做者喜欢挑毛病,把人贬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是缺乏心理能量的表现。因此,这类人要提高处世的成熟度,减少偏执情绪,否则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盘珪禅师与行窃的学生

放下排斥和嫌弃,用宽厚仁慈心来对待

盘珪禅师是备受大家尊崇的禅师。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大家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

其他学生很是不服,他们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的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

盘珪禅师又说:“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智慧之光: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要以真心来感化他,排斥和嫌弃都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情。

性格别扭 三大特征揭秘

最近,经常可以看到用“理科女”以及“腐女”等词给女性进行分类,但是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性格别扭女”。日剧《今天不上班》中绫濑遥饰演的女主人公一度成为话题,说起来她就属于“性格别扭女”。然而,这类女性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这次,我们向觉得身边有“性格别扭女”的人们问问性格别扭女的特点。

说不定会觉得你自己也属于这一类呢!

Q:你的周围有没有让你觉得是“性格别扭女“的女性?

A:有 67人 15%

没有 370人 85%

那么,什么样的女性会让人觉得“性格别扭“呢?下面来介绍一下这类女性的特征。

对自己没有自信

“自我评价很低,缺乏恋爱经验,常常对男性抱有幻想”(东京/30岁/女性)

“自我评价很低,觉得反正自己就这样,理想高。由于自己的原因变成了一个丑角”(京都/25岁/女性)

“尽管自我意识很强,对自己却没自信”(东京/24岁/女性)

作为“性格别扭女”的特征,最多次被举出的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

有很多人因为总觉得没有自信,就算被夸赞,被男性接近也无法好好对待,结果就是不能交到恋人,自信又没了,这样陷入恶循环,慢慢变成性格别扭。

有自信的确很难,有时试着去相信那些夸奖自己的声音怎么样?

令人遗憾的时尚认知

“不知道适合自己的衣服和妆容。没有自知,中意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兵库/22岁/女性)

“偏离时尚感。总是打扮成动漫里角色扮演的样子”(福冈/30岁/女性)

“没有常识,没有爱好。还是一副十年前流行的装扮”(鸟取/32岁/男性)

时尚认知与别人不同,打扮成也许会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样子,这也是“性格别扭女”的特征。

从调查中得知,这种类型的人中有的是摆出“走自己的路”的架势,穿着奇特,也有的是因为不在乎,穿着连朴素也算不上。

不管是哪种,也许都会给人难以相处的印象。所以,他们靠参考杂志和周围人来跟上潮流也是很拼命啊。

笨拙

“把事情歪曲到奇怪的方向”(神奈川/27岁/女性)

“随便就陷入自我嫌恶”(大阪/31岁/女性)

“目的和手段搞反”(东京/36岁/女性)

可以看到也有很多人提出这一特征,虽然在时尚和自我评价上没有问题,但是总是在哪方面会有些笨拙。

自己怎么也注意不到从过去经验中得出的启发。

如果感觉自己符合上述内容,建议立即鼓起勇气问问身边信赖的朋友“你觉得我性格别扭吗?”

现在,符合“性格别扭女”的人,以及喜爱电视剧或漫画中这样的女性的人虽然很少但是在不断增加。但是,现状仍然是不太支持“性格别扭女”。

你的第一反应是直觉还是恐惧?

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深度辅导谈话结束时,我的客户这样问我:“我如何知道什么时候去相信我的直觉,而又什么时候不去管它?”

她有几种这样的情况,她对自己的处境抱有负面直觉时,她忽视它并且在之后发现忽视这种感觉是她做过最棒的事情。

她想从根本上知道:为什么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当它频繁出错的时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我相信直觉从不出错。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突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她遇到的不是直觉而是恐惧。

之后她问我:“如果那成立的话,我怎么知道何时我的本能反应是恐惧,何时是直觉?”不错。很棒的问题。即使我知道怎样区分恐惧和直觉,但是在剩下不多的几分钟时间里我没有一系列具体的小建议提供给她。因此我欠她一个答案,我想我和她不是唯一的人,不是有十分把握来区分基于恐惧的直觉与基于直觉本身的直觉,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写下来。

什么是直觉?

首先我们从定义开始。“直觉”是一个时髦词,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直觉是什么”。

我做了在线调查,发现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直觉是一种本能地理解事物的能力,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我认为这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直觉不仅仅是本能,不仅仅是从危险中本能地逃离或者是本能地获取食物和水。

虽然我同意直觉不需要有意识地推理,但是我认为没有认知元素也不可能。虽然它更多地是考虑而不是推理。直觉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评估一种情况,同样是对当下情况最快的评估,基于在理性思维里不甚明显的蛛丝马迹,但又确实存在。

我的直觉定义是,直觉是各种元素的潜意识评估:

·过去(例如经验,知识)

·个人需要和喜好(例如我如何感觉)

·现在(例如产生的情绪,用词选择,周围的环境事物和其他人们给的信号)

·引领计算处理情况的最佳方式

究竟是恐惧还是直觉?

恐惧和直觉非常容易混淆,因为他们都被称之为本能反应——书面解释就是你本能产生的感觉。

我们很多人都沉浸于我们内心的本能反应里,客观一点来说的话。我们一直使用思考和智力推理,很难去理解直觉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有一些方法来区分基于恐惧的本能反应和有信号作用的直觉力的本能反应。具体方法如下:

恐惧与直觉力的不同

区分恐惧与直觉力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

·直觉力只关乎现在。没有对过去或未来的担心。

·直觉力是中性的,没有感情的,反之恐惧却是由情感高度控制。

可靠的直觉通常感觉对了,有同情心且坚定地语气。

它通常确认你已步入正轨,不会有太过积极或消极的想法。

恐惧通常却是十分焦虑的,消极而且沉重,它有使人非常痛苦,贬低或妄想的想法(对于自己或是其他人),它反映出不健康的创伤心里。

如何区分恐惧和直觉

两种方法去了解学习如何区分恐惧和直觉。

第一个有一点沉重但十分有效:写一个清单,写上所有你害怕的事物。之后,当本能反应时你会容易的区分出是不是恐惧事物里的一种。

第二个方法来自克里斯汀·古铁雷斯。

想象你爱的宠物或是孩子——尽量在你脑海中有一个清晰地图像——注意你内心感觉在想象此画面时。这使人胸襟开阔。

接下来,想象一幅打击性的图像,像是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遇到了大量令人沮丧的事情。注意这种感觉:它将是十分限制的感觉。

最后,想象恐惧的感觉跟随直觉的指引,例如,去看心理医生来解决想到的打击性的感觉,虽然你害怕去看心理医生。闭上眼睛,感受恐惧和潜意识里的好感,于是你正在做对的事情的好感。

练习感受恐惧和直觉的不同

这十分有效方便,知道如何区分你可以信任的直觉从本能反应中,而不是你应该审视的恐惧感。知道恐惧和直觉的不同需要不断练习,它完全值得去尝试。

从侧面说明:恐惧是会被干扰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恐惧感都无用。有时候恐惧会发出信号在你开始某阳新东西前。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恐惧的本能反应会是你继续向前的推动力。

爱挑毛病的人工作效率低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管理学家发现:虽然员工在工作场合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善经营运作,但他们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带有消极情绪的员工其精神疲惫,防御性强,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研究者对300多名员工进行了两项实地调查,职业涉及了会计、零售、制造和医疗保健行业。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指出企业存在问题和错误的员工在精神上显得很疲惫,这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其他员工的缺点,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们感觉精神疲惫后,也就不愿意再指出问题了。此外,他们自身的工作表现也会深受影响,合作意愿和助人愿望下降,甚至做出越轨行为,如恶语中伤和偷窃雇主的财物。

发表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持续关注负面问题会对员工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抵消这种负面影响的方法就是要对员工提出的有益建议做出支持和强化,如对提出有助于公司改善运作意见的员工进行奖励等。

欲望与嫌恶

A区是只有欲望没有嫌恶,B区是欲望多嫌恶少,C区是欲望少嫌恶多,D区是只有嫌恶没有欲望。A区是人类较佳的状态,D区是人类较不好的状态。D→C→B→A的移动方向是好的,A→B→C→D的移动方向是不好的。每个孩子都先学会说「我要」,之后才学会说「我不要」,然后终其一生用这二句话,去试探自己的生活、成就与生命。

1、 嫌恶的四个界面

嫌恶的第一个界面是:我不要,第二个界面是:不要什么,第三个界面是能不能不要,第四个界面是敢不敢不要。

(1)第一个界面:我不要

我不要,非关不要的内容(☆),而是不论☆是什么,我都不要,是「我」不要。不要就是拒绝思考,拒绝接触或体验,拒绝吃、买与拥有。「我不要」是个体面临生活的挑战或生命的危机时,最常采用的首选的自我防卫机转──关闭这个世界,退回「自我」。身边有人处于这个状态时,不是责备或逼迫或恳求对方改变。而是心知其不欲人知之苦,给予最温柔的关怀,并且协助求诊于临床心理师。

A、拒绝思考

个体连想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会掉落第一级不快乐,或出现强迫性思想,或出现被迫害妄想。不想、不思考、不起心动念,个体希望把自己变成无心无念的状态。为什么?不是怕再伤害自己或别人,就是厌了、累了、烦了,或者是病了,当然也可能存在于某些神学或哲学的位格或修行之中。他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可能还会吃、喝、玩、乐…,却「想都不敢想」。他甚至必须去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为的是这样子才能不想。

B、拒绝接触

个体不去接触他人、他事、他物,甚至不去接触「我的他人、我的他事、我的他物」,个体拒绝接触「自我」以外的「世界」。这时候的人,没了第二级快不快乐也没了第三级快不快乐。他抽身离开人群,远远地冷眼瞧着这个世界,绝不碰触。

C、拒绝吃、买与拥有

他不去追逐新的第三类欲望,连原来已经拥有的「我的」都舍弃(离开、出售、赠送)。他过着最俭朴的生活,他关闭这个世界,只剩一个孤零零地自我,只是活着。

(2)第二个界面:不要什么

嫌恶的内容(☆)是什么呢?这些人、事、物为什么会引发嫌恶、不快乐、拒绝与排斥呢?

A、引发嫌恶之☆的特质

引发嫌恶之☆的特质有以下几种:

(A)会伤害当事人、身、心、灵的人事物

(B)会毁损当事人颜面、尊严、财产或既得利益的人事物

(C)会破坏当事人欲望的人事物

(D)不兼容于当事人之情、理、法,以及兴趣、嗜好与习惯的人、事、物

(E)不被预期或看好的人事物

(F)不如期待结果的人事物

(G)强迫(或粗暴)加诸于当事人身上的他人、他事、他物

事实上,不要什么的重点,不在于☆的特质,而在于☆引发不快乐的阈值与量。

B、引发嫌恶之☆的阈值

这是最令人担心的现象,同样的嫌恶内容(A~G),引发不快乐或损失或破坏或不相容或不期待或不满意或不礼貌的程度可能分别是-1或-2或─3或─4或─5。有的人设定-4时才列为嫌恶,有的人-2或-1就列为嫌恶。阈值愈高(-5)代表这个人的胸襟与修养愈好,阈值愈低(-1)代表这个人的胸襟与修养愈差。如何增大阈值,让天下无可嫌恶之人事物,一直是人类修行与自律的准绳。

C、引发嫌恶之☆的数量(与种类)

A~G不同的☆,相对人类五官的声、色、香、味、触,引发嫌恶的种类与数量愈多,生活、学习、成长与社会适应就愈困难。种类与总量的减少,才是最重要的。

(3)第三个界面:能不能不要

我想:不要这个☆,但是相对于个体的其它人同意吗?相对于个体的集体规范或习俗或法律同意吗?当想不想或喜不喜欢,撞上该不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欲望不只是快乐,我要快乐如愿以偿,得到的不只是快乐,而是幸福。欲望不能满足时,不只是得不到快乐,而会感受到不幸福甚至引以为苦。嫌恶也不是不快乐,而是不要不快乐。如愿以偿时,不只是快乐而是幸福。不能如愿以偿时,不只是不快乐,而是痛苦。欲望与嫌恶都可能引发幸福感。欲望与嫌恶都是当事人的主体意识,这个主体意志的「要与不要」,需要学习操作与管理的技巧。但是操作与管理的结果出现后,尘埃落定后的结局只有两种:幸福感或痛苦感。如何管理幸福感与痛苦感,就变成生命中最后面的两大主题。

(一)幸福感的量化技术

幸福感的量化与操作,是幸福管理最具体的路径。停留在形容词的幸福感,完全没有实用的价值。先以六大连带关系予以定性分析,再以+1→+5的五分量表做定量分析,建构一套幸福与嫌恶实践时,个别与集体操作的幸福管理技巧。

1、六大心理连带关系

当个体发展出「自我」之后,会以「我」为核心去接触「世界」,且在心理上建构「我与某人、某事、某理、某物的连带关系」。这个「我」和「我的连带关系」,在共有的实体世界中,建构了私有的与虚拟的「我世界」。我的一生,就活在我逐步建构的我世界中。六种连带关系,是人与世界交集的六个变项或六种形式。(变项的定义与数量是可以重设或改变的,形式只是描述的名相或观点的区分。)

(1)生命连带关系:价值感的幸福

当某人、某事、某理、某物、某境和个体发生生命连带关系时,双方的生命似乎就成为一体,觉得生命的源头、动力与延续生命的能力、动力、价值、目的…等都来自对方,对方的生死和我紧密连系在一起,不能独生也不能独死…的强烈的信念。例如:夫妻、父母子女、重要他人,或宠物或偶像或…,理当有高度生命连带关系,但其实却又未必。亦即,可以是实体的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单向的。生命连带关系是绝对的价值关联,令人活得很有价值。因为值得,所以幸福。

(2)生理连带关系:亲密感的幸福

个体与自己10大器官系统,或相貌、身材、局部身体、健康、疾病、毛发、疮痣…等的关系,称之为第一种生理连带关系。个体与性伴侣(同性、性、动物、物的、幻想…等)的性关系,称之为第二种生理连带关系。残障朋友即为(以)生理连带关系(为震央)的受害者,(灾区当然)会因人而异,扩及其它连带关系的瓦解。例如:夫妻理当有第二种生理连带关系,但未必真的就有。生理连带关系是相对的亲密关联,因为拥有亲密、私密与满意的对象或行为互动,所以幸福。

(3)心理连带关系:甜蜜感的幸福

把对方放在心头上,不管生活如何折冲,只要想起对方心里就甜甜的,幸福感就自然洋溢而出。一种相依相慰互相依赖互相慰藉的绝对的幸福感受,这就是心理连带关系。当然,是人或非人,实体或虚拟,任凭个体的设定。

(4)生活连带关系:快乐感的幸福

不论是职场工作或家庭起居生活上,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经常得共处、互动;共同的生活环境,交叉影向的生活条件,让家人、同学、同事和某些人,建立了生活连带关系。一般人都有习惯性的生活作息,何时与何人,用啥方式做啥事,都有一定的时辰与地点。这些连带关系的存在,会让习惯像地球一样照常运转,而觉得「有你,真好」。对象没了、习惯瓦解,我的人生立即崩盘,因为日子不知该怎么过了!生活连带关系是相对的快乐关联,源自于对生活事件顺遂的满意,尤其是同事共处之人的满意与情谊,令人活得快乐所以幸福。

(5)经济连带关系:成就感的幸福

经济性行为相关之个体或组织,给你钱或给他钱的对象,即为经济连带关系者。日常的职业,谋生的方式与资源,在人与人、人与事与物与钱与工作中,结构了经济连带关系。稳固的关系,让人有安全感有充实感,且充满了自信与希望。经济连带关系是绝对的成就关联,金钱的额度、满意度与稳定度,代表自己的拥有与成就的层级,不只是安全感更是能力成就的证明。因为成就的满意,所以幸福。

(6)社会连带关系:归属感的幸福

形式化之社会角色关系,如:同事、朋友、同学、社团的成员、市民….等结构了社会连带关系,让个体自己认可其与世界的实体关连。安定而满意且多元发展的社会角色关系,让个体肯定自己成为社群的一份子,而建构大团体的多重归属感。社会连带关系是相对的归属关系,因为这个相对角色关联的归属而荣耀或唾弃。因为满意这种归属感,所以幸福。

2、幸福盘Ι与幸福指数

六种连带关系的「自我满意度」愈高,就产生愈强烈的幸福感。在幸福盘上,六种自我满意的连带关系变成六种幸福感,量化后产出六种幸福指数。

(1)幸福盘Ι

定位:将实体关系转码变成虚拟连带关系,并予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区:比较不同区块上的分配次数与数值,以及相同标的物在不同

区块上差异分配的意义与危机。

指数:比较各种指数,分析平均数、比例值、标准差、及各类指数

与总指数的常态分配。

权数:针对不同年龄或不同角色或不同职业的人,对于六大连带关

系不同的自我需求与环境需求,设定六个不同的权数(总和

为100%)来乘以该区的指数。

(2)幸福指数

幸福盘中填入不同的人、事、物,就得到各人、事、物给予的幸福指数。填入家人得到「家庭幸福指数」,填入这辈子认识的人与拥有的事、物得到「毕生幸福指数」。填入同班同学,得到「班级幸福指数」,填入这所学校有关连的人、事、物得到「校园幸福指数」,填入所有朋友得到「友情幸福指数」,填入所有亲戚得到「亲戚幸福指数」。以下列举一、二两项,并图示说明。

A、家庭幸福指数

把家人或重要它人,依其对个体引发之幸福感,以五分量表评估后,填入幸福盘六大心理连带关系的类别区域中。最重要,带来最多幸福感的,填入五分区域;依此类推,可重复填入各区。就可以得到下列「家庭幸福指数表」:

析经由上表可以分析,每个家人在六大心理连带关系上的配分和小计。可以知道这个家给我多少幸福感(总分),以及这些幸福感源自每个家人多少的幸福指数(比例值)。因为每个家人填写一张「家庭幸福指数表」之后,进行各表的分析与沟通,这将成为家族治疗时极其好用的工具。

B、毕生幸福指数

把一生中所有对自己有幸福感之人、事、物,依五分等级,填入幸福盘六大连带关系的各个区位中(可复填),即可得到毕生到此为止的幸福指数。可以分析个体在那个区位较强、那个区位较弱,提供自我成长训练的重要数据。毕生幸福指数的盘点历程,即为个体自我定位历程。每一个分数都代表一种关系的一次再抉择。每次的再抉择,都让个体意志力所萌发的主体性,更为强旺、更有动力。每年填制一张表,逐年比较总分与六项分数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自己毕生幸福的发展趋势。

C、家庭幸福指数色彩标示法图例

经由本表可以发现:原生家庭的亲人带给他最大的幸福区块在A,其次F,再来为C与D,最后是E。而家人带给他的幸福感排序为妈妈>姊姊>爸爸>弟弟>哥哥。其中妈妈与姊姊带给他的幸福感超越平均值。爸爸则打平。弟弟和哥哥都低于平均值。

(2)幸福指数与雷达图

统计个人的幸福指数或某人带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时,标的物在六大连带关系的+1→+5量表上,以「点状」标示在曲线与六条直线的交叉点。把六个定量数值的「点」用线连结起来,就得一张「雷达图」。

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色线标示不同的雷达图,可比较分析同一人在二或三种时间或情境下的二~三种幸福指数(如下图A2)2;当你想比较分析不同的二~三个人或二~三个情境,或我的二~三种不同的幸福感时,并可标示如下图B。填制夫妻幸福指数(只填配偶)与家庭幸福指数时,可用二支色笔在同一张图上,分别标示「现况」与「理想的」幸福指数。婚姻谘商与治疗时,还要填一张「配偶的幸福盘」,标示出「我认为」我的配偶会把我摆在他幸福盘的那个位置。四张表并在一起时,就成为「非事件模式」重建夫妻关系的绝佳工具(因为避开了『事件』是非对错的争执)。

经由本表可以发现:吵架前幸福指数为26分,吵架后为15分,这次吵架的伤害,是损失了11分的幸福。伤害集中在B,然后是C,最后是A与D,而E和F都未受到波及。

(2)痛苦指数与雷达图

A事件的痛苦指数:A-4+B-4+C-4+D-1+E0+F-2=-15分。

A事件痛苦指数排序为:A≧B≧C>F>D>E

A事件造成的痛苦集中在ABC三个区域,E完全未受影响。

3)二个不同事件痛苦指数之比较图例

经由本表可以发现,A事件造成-15分痛苦指数,B事件也造成-15

分痛苦指数。但是,A事件的伤害集中在ABC区,B事件伤害集中

在ABD区。而且A事件在C和A区造成的伤害比B事件严重,B事

件在D和E区造成的伤害比A事件严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