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收藏:小学语文知识汇总(十)——修辞方法

收藏:小学语文知识汇总(十)——修辞方法

时间:2022-08-29 12:41:07

相关推荐

收藏:小学语文知识汇总(十)——修辞方法

天天悦佳为您提供

读好故事、日积月累、每周一练、修改作文

关注天天悦佳,让写作如此简单!

投稿请打开公众号主页左下方“投稿须知”,老师为您一对一指导点评。打开“我要进群”,群里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每周设有免费作文指导与批改。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修辞方法不只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

语文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 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等。

3、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1、什么是拟人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2、拟人的作用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3、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三、夸张:

1、什么是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言过其实”地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又如 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

3、夸张的作用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4、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四、排比:

1、什么是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2、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3、排比的作用

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4、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五、对偶:

1、什么是对偶(又叫对仗)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2、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4、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六、借代:

1、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 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2、借代作用

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七、反问:

1、什么是反问

反问是用 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 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2、反问的作用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3、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八、设问:

1、什么是设问

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3、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4、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九、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2、判断要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3、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十、反复:

1、什么是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反复作用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十一、双关:

1、什么是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例如: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十二、引用:

1、什么是引用

又称“用典”、“引语”、“事类”、“用事”、“援引”等,就是把名言、史实、资料或诗词、典故、熟语有选择地组织到文章或讲话里。

2、引用的作用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例如: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