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有一种付出 是过度付出

有一种付出 是过度付出

时间:2020-06-22 08:58:46

相关推荐

有一种付出 是过度付出

深夜十点 与你相遇

陪你缓解一天压力

有一种付出,叫过度付出

来自心理FM

00:00 14:57

思怡| 文

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

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家人对我很好,为我付出很多,但我感到这份爱很沉重。

或者,我照料家庭力求尽善尽美,尽管累,尽管放弃了很多自己的兴趣和时间,但我觉得这是我应尽的责任。家人却不领情,我很伤心。

这样的情况,和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有关:过度付出。

1、付出有两种:健康积极的付出和过度付出

付出是健康积极的还是过度的,并不取决于付出了多少,而主要与付出者的心态和感受有关。

“老公就是甩手掌柜,我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打扫卫生,看见他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就有气,为什么家里干活的总是我?”

“我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带孩子了,真的很烦躁,可谁叫我是妈妈呢。”

“一到周末就陪老婆逛商场好无聊,但不去不行啊。”

如果一个人的付出,更多的出于“我应该”、“我必须”这样的自我要求,出于“没办法”、“不得不”的情况所迫,表面上是自觉主动在做,但心里隐含着不情愿和怨气,极少体会到愉悦的感受,那么对他而言,就是在过度付出。如果要给这个类型取个名字,可以叫“自我强迫式”。

还有一种心态,一个人在付出的时候,对某种回报怀有强烈的期待,期待对方感恩,期待对方对自己更好,期待对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报偿自己……

当对方没有做到自己期望的程度,就会感到极度伤心,愤懑。这也是一种过度付出,可称为“取求报答式”付出。

我们常听父母对孩子说:“爸妈现在养你不容易,等你大了可要好好孝顺我们啊。”

“我含辛茹苦把你培养成人,你现在还不听我的了,忘恩负义!”

这种情况在子女身上也存在。一个女儿,工作后唯一的目标就是给父母买房,还要帮本来有偿还能力的父母还债,自己反而常年生活拮据,婚后没钱买自己的房子。

她觉得自己高尚伟大,她期盼对父母的付出能换来父母对她多一些爱,可她生病住院,父母却不来看望,她深深受到伤害,对父母的感情降到冰点。

当然,我们对身边人的付出,必然有责任的成分。我们尽心抚育孩子,同时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那份亲子之情,怀有美好的期待和向往,这是人之常情。

但健康的付出感,付出的当下心甘情愿,付出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享受。这种付出,不会让你感觉是在消耗你对对方的感情,不是自己“被掏空”的感觉,而是情之所至的自然流淌。

再退一步,即便你对这个过程没有那么享受,但至少心态是平和的,不会一边付出一边哀叹自怜,怨气冲天,至少不会把付出的全部意义和目标,牢牢的锁定为以后日后的某种回报。

健康积极的付出,让感情的纽带更加牢固,但过度付出则相反。自我强迫式的付出者,付出越多,心中的爱越少。取求报答式的付出者,期待落空后,对对方多有埋怨。

而接受者这一方,他们的关键词是:亏欠。没人喜欢这种感觉,很多人会通过忽视和疏离来逃避这种愧疚感。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当妻子一边做家务一边抱怨时,老公显得很冷漠,有多少老公的心声是:“我宁愿你不要干活,也不想再听你唠叨了。”

过度付出第三式,是“一厢情愿式”,不管别人需要与否,一定要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给到对方。严重的,还不允许对方不接受。

一厢情愿式付出有一条大家耳熟能详的服务宗旨:“我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

付出者主动提供的帮助,可能是财物的赠予,生活上的照料,大小事情的指导建议,也有人干脆直接出手为对方做某事。

被动接受的一方,会感觉很纠结,心里不爽有怨气,但说不出哪里不对,他照顾我很周到呀,他为我做了那么多……

这不适感来源于,这种过度付出侵入了他人的自我界限。不顾对方的拒绝,强行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帮助和建议,其中暗含着对他的轻视和不信任,是对他自身能力的一种否定。

“我比你更了解你。”

“你不知道怎样是对自己好,只有我才知道。”

“你不行,让我来。”

这种过度付出的方式养育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生活能力,自信也不足。在父母面面俱到的照料背后隐藏的那句“你不行”,是终将实现的悲剧性预言。

不论是哪种过度付出,对孩子来说,还有一种后果更为隐蔽:很难学会真正的感激。

如果父母对你的付出,总是带着埋怨,暗示着亏欠,证明着你的无能,那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排斥和抗拒,不喜欢接受别人的给予,无法体会到心里自然生长的、纯粹的感激之情。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被别人贴上“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的标签。其实是因为,他们仍延续着小时候的情感反应,会把感激和亏欠,接受帮助和无能感联系在一起。难以心无芥蒂的接受善意的帮助,也难以体验到真正的感激一个人是多美妙的事。

还有更加极端的情况。

前阵子有一则来自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的新闻,一位81岁的老人,被家人弃留亚城机场三天三夜。

经老人讲述,她在老伴过世后,独自养育女儿成人,女儿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并定居,把孩子留在国内从一岁起就由老人抚养,后来老人和孙女也移民到了美国。

但女儿和女婿对自己很冷淡,收入很高却从不为老人改善生活质量。老人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供孙女读大学,可孙女现在对老人不理不睬。

老人感到一生辛劳只养出两只白眼狼,心灰意冷,只想回到故土落叶归根。孙女买好机票后,在航班日期前三天,就给老人送到机场,再也联系不上。

这样一则社会新闻,从道德层面看到的,是不孝的女儿孙女忘恩负义。但从双方关系的角度看到的,是过度索取的女儿和过度付出的妈妈。

女儿赴美读书,妈妈几乎完全替女儿承担了抚养子女的责任,在国内一手将孙女带大。女儿女婿收入很高,支付孩子的学费不成问题,但老人仍要出钱供孙女读书,甚至为此倾其所有卖掉房产。

更多的细节我们无从知晓,但通常来说,一个极端的过度付出者,会让身边的人想疏离逃跑,而愿意多留一阵子的,往往是过度索取者。

2、为什么一个人要过度付出?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自我强迫式的付出,可能与一些观念有关。

我们所处的环境,给很多角色套上了固定模板,怎样做才可称为贤妻良母?要如何承担责任才算是男人?孝顺的儿女必须做什么?伟大的母爱意味着要做出多少奉献和牺牲?

当一个人把这些僵化的期许拿过来压在自己身上时,过度付出经常不可避免。

但事实是,不管一个人承担着什么角色,他首先是一个人。

谁也不会因为承担了一个被认为是“神圣”角色,就会摇身一变,真的成了神仙和圣人。只要是一个真实的人,就会有感受,有需要,会疲惫,想快乐。

其实关于一个家庭角色需要如何承担责任,其中的条条框框,那些所谓的“必须”和“应该”,比我们以为的要少得太多。我们对此的理解和行动,需要更多的弹性。

还有一些自我强迫式付出者,在小时候缺乏来自父母真正的关爱,他必须通过为家庭做出贡献,比如做家务、打工赚钱、照顾其他孩子,才能换取父母对他更好一点。对他来说,只有付出才是自身价值所在。

的确,和很多其他的问题一样,过度付出也绕不开自我价值感。

付出和给予常常带来好的回馈:感激、赞许、存在感、自信心、甚至优越感、道德高地。

一些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人,找到了这种方式,来塑造心中的自我形象,让自己感到:我有能力,我重要,我强大。

但自我价值感能否在过度付出当中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是否接招,他拒绝接受,他没有感恩戴德,他不在意我的付出,都反而会伤害到自我价值感。这条路径,算不上健康有效。

更好的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途径,是把目光的焦点,从他人移回到自己身上,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位过度付出的接受者,你需要做的是,有力量拒绝那些原本不需要的帮助,也不必承接对方投射过来的亏欠与轻视。最重要的是,承担起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最后,希望所有付出和接受的情节里面,我乐在其中,你得你所愿。

- The End -

作者介绍:思怡,北大心理学硕士,通过亲密关系、家庭、育儿等话题探索自我成长。个人公众号:“思怡的生活笔记”(ID:siyi-shenghuobiji)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