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建筑的构成篇(连接梁柱间的智慧结晶-榫卯)

古建筑的构成篇(连接梁柱间的智慧结晶-榫卯)

时间:2021-07-10 01:11:26

相关推荐

古建筑的构成篇(连接梁柱间的智慧结晶-榫卯)

1:古建筑的竖向构件(柱子)与水平构件(额枋或者梁)的连接 主要通过榫卯形式进行。

榫卯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如下图所示)

榫卯节点有数十种,柱与额枋连接为其中的一种,称为燕尾榫节点。

这种类型的榫卯节点特征为:位于额枋端部的榫头被加工成燕尾形式,由上至下插入柱顶预留的燕尾形卯口中。(详见下图)

为什么柱与额枋的节点做成燕尾形式,且安装方向为由上往下进行?

这体现了榫卯节点设计的智慧之道

从平面形状来看,燕尾榫头非矩形,其特点是根部窄、端部宽,这种做法称为“乍”;从立面形状来看,燕尾榫榫头亦非矩形,其下部窄、上部宽,这种做法称为“溜”。燕尾榫的“乍”,使得榫头插入卯口后,就不容易从卯口水平向拔出。有利地保障了榫头与卯口之间的可靠连接,有利于木构架的稳定,体现了古代点类型的安装方式,不仅有利于节点本身的稳固,对木构架整体的扰动也减小到最少。

古建筑榫卯节点形式非常丰富,对于水平与竖向的构件连接而言,除了有燕尾榫之外,还有以下类型:

馒头榫

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详见下图)

箍头榫

梢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分单面箍头枋和搭交箍头枋两种。箍头枋的头饰对带斗拱大式建筑常做成霸王拳形状,无斗拱小式建筑则常做成三岔头形状。箍头枋是用于转角处的檐(额)枋,有一端为箍头,另一端为榫头的;也有两端都为箍头的。根据连接方式有单面一头枋和搭交(双重)箍头枋。一端、单面箍头枋多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一端、搭交箍头枋常用于庑殿、歇山建筑的转角;而两端、搭交箍头枋多用于角亭建筑。(详见下图)

透榫

用于需要拉结,无法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其榫头一般做成大进小出的样式。榫头的穿入部分,高度同枋高,而穿出部分,则按穿入部分减半。这种榫头形式,既美观,又能减小榫头对柱子的伤害面。(如图所示)

半榫

在传统的木工加工制作中,连接两个或多个木材构件,其中,木材构件上的凸出部分,则称为“榫”(或者叫“榫头”)。“榫头”插入“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详见下图)

古建筑的抗震智慧

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 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更多古建筑文化记得关注青砖君哦!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