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水利史】400多年前如何实施“河长制”?

【水利史】400多年前如何实施“河长制”?

时间:2023-08-25 17:50:17

相关推荐

【水利史】400多年前如何实施“河长制”?

本文内容来源于水利宣传与水文化网

全文一共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在绍兴市的诸暨之地,历史上不乏治水贤良,其中以400多年前的明代知县刘光复最为人们所崇仰,其治水功德世代传颂,尤其是所开创的圩长(即河长)制沿至今日并传为美谈。

一、明代诸暨浦阳江水利形势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浦阳江中游,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低山丘陵地区。古代浦阳江诸暨段河道纵横曲窄,源短流急,曾有着名的“七十二湖”分布沿江两岸。这些湖泊,当时主要作为蓄水之地,有滞洪涝减灾害的作用。之后,泥沙淤入,湖泊浅显。至隋唐时,沿江开始兴圩造田。宋明两代,人多地少,沿湖竞相围湖争地,到万历早中期围垦湖畈达117个,导致湖面减少,水失其所。由此而引发洪旱涝灾频发,洪涝尤重于干旱。

二、知县刘光复任职概述

刘光复,字贞一,号见初,江南青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冬任诸暨知县,二十九年(1601)复任,三十三年(1605)第三次连任,先后历时八年。

刘光复到任诸暨后,深入实地考察,对诸暨浦阳江的水患有了较全面认识。第二年诸暨又适遇暴雨成灾,四处倒埂,湖畈多淹,湖民流离失所。刘光复因此决意把治水当作为政第一要务。

三、刘光复“圩长制”的主要内容

镌刻在城市广场一隅的《浣水源流图》(局部)

刘光复组织全面踏勘诸暨七十二湖,对沿江的地势、水势、埂情、民情作了深入调查,因地制宜的提出了“蓄水、筑堤防、畅其流”的系统治水措施。绘制了《浣水源流图》和《丈埂救埂图》,按照地形,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治理及调洪办法,使洪水危害得到减轻,还全面开展清障,并制定严格管理制度。

丈埂救埂图

刘光复更重要的创新之举是实施“圩长制”管理水利,内容集中在刘光复纂集《经野规略·序》《疏通水利条陈》11条和《善后事宜》34款之中。归纳如下:

《经野规略·序》

实施目的

明确责任,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日常管理,协调水事矛盾

刘光复在治水实践中认识到防汛抗洪、治理诸暨的水患除了采取工程措施,更要落实人的责任。于是创造性的采用落实责任制,均编圩长、夫、甲,以开展有效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分信地以便修筑捍救”。

圩长主要职责

做防汛准备、组织抗洪抢险,进行日常巡查,收取管护费用并管理防汛物资

在防汛准备方面,“欲于初夏令圩长夫甲各计埂之多寡,预备竹簟几片,松杉竹木几株,惟寄附埂人家。旧袋几十百只,锄箕索篾人人毕具。辽远者谅立稻蓬几所,以避风雨,驻足埂边。多坑荡水深者,即备门板船只待用。”

一旦出现洪涝险情,“圩长执锣,夫甲执梆,夜各高揭灯笼一盏巡视。遇有警急即鸣锣击梆,声柝相闻,齐力救卫,钉桩护泥,囊沙截水。人力胜天,亦未有不济者”。

平日还要对“捕鱼罾埠”、“屯堆木捆江口”等危害河道行洪顺畅的行为,以及堤埂破损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

圩长的产生及管理

需殷实、能干、服众,定期更换,奖惩分明

圩长的产生范围是“田几十亩编夫一名,一夫该埂若干丈,几夫立一甲长,几甲立一圩长。大湖加总圩长几名,小湖或止圩长一二名,听彼自便。” 圩长必须“殷实能干、为众所推服者充之”,“必择住湖田多、忠实者为长,夫甲以次审编。其田多、住远者,圩长夫甲照次挨当,恐管救不及,令自报能干佃户代力”。

圩长的任用年限“大略三年一换”,“圩长各退顶役,须在八月大潮之后”,“圩长交替时,须取湖中诸事甘结明白,不致前后推挨”。

圩长实施公示制,官民两级都对其实行监督,在日常巡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圩长“含糊不举,并治”。抗洪救灾不力者,更会遭到严厉处罚。

圩长办公也有纪律要求。一是要到现场办事:“湖中有事,须亲行踏勘,相地势,察舆情,权轻重,而酌其宜。”二是不得扰民:“临湖须轻舆寡从,自备赀粮,从役庶无留行告困,断不可扰费闾里。”三是要把握有度:“须明功罪、信赏罚,方克济事”。四是要通过水利凝聚人心,提倡和谐治水之风。

四、成效与影响

万历三十一年(1603),刘光复在全县全面推行“圩长制”。统一制发了防护水利牌,明确全县各圩长姓名和管理要求,钉于各湖埂段。牌文规定湖民圩长在防洪时要备足抢险器材,遇有洪水,昼夜巡逻,如有怠惰而致冲塌者,要呈究坐罪。如此一来,各湖筑埂、抢险,都有专人负责和制度规定。

“圩长制”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在诸暨各湖畈区得到全面、顺利实施,洪涝灾害、水事纠纷逐渐减少。村民受到好处,更加重视水利建设,其地仓实人和。这一编夫定埂制度沿传300余载,并逐步修正完善。

清代至民国,诸暨防汛组织机构基本沿袭明制,湖畈仍采取分段插牌之成规,由圩长管理。各埂段圩长自行组织岁修与筹集器材,洪涝发生时圩长率田户巡视防救。1945年以后,各乡镇、湖畈,按防洪区域,陆续成立水利公会(民国37年改称水利协会)。

刘光复所创立的“圩长制”不但在诸暨治水历史上有切合实际、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全国实施的“河长制”治水管理的新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将不断传承与弘扬。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提示删除。

点击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服务栏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