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世事就是这么作弄人:该节制的从未节制 不该节制的却被要求节制

世事就是这么作弄人:该节制的从未节制 不该节制的却被要求节制

时间:2020-07-11 00:46:51

相关推荐

世事就是这么作弄人:该节制的从未节制 不该节制的却被要求节制

上卷 第二十一回 第二节:

【原文】

宝玉送他二人到房,那天已二更多时,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次日天明时,便披衣趿(tā)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林黛玉早已醒了,觉得有人,就猜着定是宝玉,因翻身一看,果中其料.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笑道:“这天还早呢!你起来瞧瞧。”黛玉道:“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宝玉听了,转身出至外边.

黛玉起来叫醒湘云,二人都穿了衣服.宝玉复又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雪雁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 "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嗽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

一语未了,只见袭人进来,看见这般光景,知是梳洗过了,只得回来自己梳洗.忽见宝钗走来,因问道:“宝兄弟那去了?"袭人含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端木持易见解】

《西游记》里面我记得有个场景,就是有两个人,一人端了一盘子黄金,上面盖着“杏红色”的红绫;另一个人端了一盘子白银,银子做成的银元宝,每个都是“一弯雪白”,用青丝巾盖着。实际上,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的景象。所以,上面说的景象,是不是真的来自于《西游记》,我都不确定了。但大富大贵之家,紫金白银,大约是少不了的。

林家姑娘是香芋,林如海是偷香芋的老鼠。史湘云呢?实际上也是个“香芋”。薛宝钗呢?是不是香芋呢?恩,也是个香芋。所以,看到林姑娘和史姑娘的睡姿,我就想到了盘子里的黄金白银,就想到了香芋的故事。不知道这是不是曹老爷子有意为之,还是我自己多想了。管它呢,反正理就是这个理。

宝玉亲近黄金白银,是不是自然之理呢?我认为是自然之理。所以“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你看湘云的洗脸水,他也不嫌弃,直接洗就完事了,是不是很自然?紫鹃给他香皂,他说盆里有,直接用就行了,于是又“洗了两把”。一点都没有嫌弃,不自然的意思。洗完脸,让湘云给他扎鞭子,也很随便,让她随便弄一下就行了,更是自然。见到“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也想尝几口。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些事情很上心,认为他有毛病。哪里晓得,人最自然的事情,不就是自然而然吗?

小孩子都喜欢往嘴里塞东西,见到什么都想啃一下,尝一下,吃几口,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记得村里有些大人,逗小男孩玩,让他们摸摸自己的小鸡鸡,骗他们说味道很好的,问他们要不要自己尝尝,他们好奇的摸摸,就往自己嘴里塞,大人就笑着问他们,好吃不好吃?他们哪里晓得好吃不好吃,就傻傻的笑。这都是最自然的人事,也没人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可在湘云眼里,这是“不长进的毛病儿”;甚至翠缕也这样看,“还是这个毛病儿”;在袭人那里,这依然仍是“毛病”。恩,究竟算什么毛病呢?原本是自然的淳朴,在她们眼里为什么就成了毛病了呢?因为人,已经不能再自然了。就像兄弟姐妹在一起,妹妹被子掉了,哥哥给盖上,本应该是自然之理;哥哥妹妹在一起玩耍,不想分开,也是自然之理。但到了袭人那里,就没理了你看她是什么道理:“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她的道理是人理,是“男女有别”,是“授受不亲”的礼。

那么,究竟是人理对,还是自然之理对呢?究竟是人理重要,还是自然之理重要呢?

人理即人制定的礼,号称天理;自然之理,即人的天然的情感和欲望。自从宋朝朱熹以后,“存天理、灭人欲。”就成了道德君子的至高标准了。所以,宝钗才赞叹袭人说,“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倒有些识见”,说她“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人的欲望要有个度。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就是说,孔圣人,以及《大学》、《中庸》、《尚书》这些经典,都让人们知道节制欲望。

朱熹对不对呢?

我们受文艺复兴影响,说这句话不对。要求思想解放,要求释放人欲。

但实际上,很多人没搞明白这句话。

任何一句话,你要看对谁说的,要求谁的。原本“存天理、灭人欲”是对统治者而言的,是要求他们遵守礼法的,要求他们自我节制的。但现实却是,礼法与道德,变成了对被统治者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完全不遵从礼法与道德,物欲横流,驰骋四海。难怪某领导人曾经痛骂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败坏至极,无耻至极。

世事就是这么作弄人,该节制的从未节制,不该节制的却被要求节制。污染与环保,违法与守法,腐败与道德,浪费与节俭等等,都很符合这些规律。

宝玉好香芋,资本爱利润,“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袭人,你一个丫鬟,又有什么用呢?曹老爷子不也是个丫鬟吗?我不也是个丫鬟吗?我可不想劝各位爷,各位姑奶奶。你们爱咋的咋地。我知道“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这是真理,这是世事。

是福是祸,我不晓得,反正有句老俗话说的好:“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还有一句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话都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写在《左传》上的。前一句写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50年;后一句写在:《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