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文明还是野蛮?毒药中浸染的历史

文明还是野蛮?毒药中浸染的历史

时间:2024-03-23 17:30:42

相关推荐

文明还是野蛮?毒药中浸染的历史

消灭毒物是不可能的,但利用它为自身服务却是完全可以达成的。

毒物的发明以及运用,是文明进步的一个偏向力。

在采集和狩猎时期,毒的运用使人类凭借简易的工具就足以战胜无论是力量还是数量上都数倍于己的猛兽。当第一个人小心翼翼的在箭头上涂抹有毒植物的汁液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掌握了另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恐龙时代的巨型动物走向消亡。这是毒得以在人类文明早期广泛发挥作用的前提。生物体型的缩小则身体抗毒的能力也在降低。人的体型在动物中并不低,所以对人类来说恐怖的毒素对猛兽一样致命。

毒的横空出世,几乎完全抹平了生理上的差距。它不像刀剑弓弩一样,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有效用。它所考量的是脑力,用毒的方法以及时机。自更早的钻木取火掀起智慧的波涛以来到此,又是一阵浪潮。

人类虽然利用了毒,并以此战胜了的野兽,但是毒也使得我们在文明的时代变得野蛮。毒的思维是毁灭,带着黑褐色的血迹和徒劳的挣扎。在文明时期其背后反而隐藏着的是权力和纷争。

部落时代,能够采集和利用毒的是部落的长者。他们被尊为祭司。

演化到国家王朝的阶段,他们变成了统治者。史书中,在两汉末期尤其是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的时期,毒药成了宫廷斗争的常客。

如霍皇后毒杀徐后及“欲毒太子”、王莽的“毒杀平帝,摄天子位”、董卓鸩杀何太后等。最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其匕首“以药淬之,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这种刺杀关键人物式的两国交锋,在后世有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黑色恐怖”。

不仅两汉,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旧唐书》载“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及至宋朝,皇室内部藏有毒药数种。而著名的词帝李煜就是死于牵机药。而元明清以来,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通过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中,我们都能看到毒药的利用。

除了政治上权力倾轧,毒物也被用在战争中。原始时期先民点燃野火,借助风力用烟雾驱逐野兽便于狩猎。在实战中,也有燃起毒烟、对敌军的粮草及水源投毒等手段。所谓两军交锋,无所不用其极。《左传》即有“秦人毒泾上游,师人多死”的记载。

北宋《武经总要》中则有“毒药烟球”,其配方中除火药外,另有草乌头、狼毒、砒霜等剧毒。“其气熏人,则口鼻血出”,可谓毒气弹。

另有瘟疫法,在医疗和卫生水平落后的古代,一旦爆发疫情,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景泰六年,南京大疫“死者相枕连途,生者号啼盈市。弃家荡产,比比皆是;鬻妻卖子,在在有之。”而军队又是以暴力著称。所谓兵灾甚于匪!二者相合,非仅天灾,亦是人祸。1346年蒙古军将患鼠疫死亡者的尸体射到卡发城(今费奥多西亚)中, 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就此爆发。一些学者甚至将其看做是“黑死病”的起源。

综合来看毒烟、水粮投毒、毒器、瘟疫等一直以来都是生化战争的标配。乃至于20世纪臭名昭著的日军731部队皆是如此。

世界历史上,崇尚毒的时期或者王朝都是混乱且衰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毒甚至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上流名士的生活交往中。他们称之为“服石”。服石在诞生之初其目的是治病抑或长生并不可考。《资治通鉴》就有载汉武帝“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

而到魏晋时期,人们已经演化出来一套完备的服石方法了。服用的石,称之为“五石散”。由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石硫磺、石钟乳五种药石调配而来。服散之后,须行散。古人认识到这些药石具有毒性,所以服散之后,以冷水浴,食冷饭,并饮酒使自己处于微醺的状态。四处游荡,使体内的毒性和热力随之散发出去。

但是由于服散之后种种奇妙的状态,如体内发热,情绪亢奋或许有致幻的成分在,令权贵名流心折不已。但是到唐朝,药王孙思邈就极力阻止这种风靡了几百年的行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近现代的研究表明,服石会导致皮肤粗糙干燥,这也是为何魏晋名士喜穿宽袍大袖的服饰。由于石中有砷化物,长期服用会导致砷中毒。

现代人多喜魏晋风度。易中天这样在书中写:“魏晋风度的主旋律是什么?人要漂亮的活着。”

乱世中,凡人既然活的没有尊严,那么就要死的体面,从容不迫。超脱凡俗,心怀赤子。这是乱世中人尊严和本性的亮色。也是这个时代的闪光。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从两晋到隋唐,三四百年间,才有一个阮籍,一个王羲之。大多数所谓名士,不过是“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当然,也不忘吟几句诗。这样的风气,这样的社会,又有多少风度可言呢?

纵观全球来看,社会这样崇尚毒的都不会有好结果。比如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罗马帝国亡于铅中毒。在上世纪80的《泰晤士报》中说,铅制品在罗马的广泛应用导致人智力和生育率下降。在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化妆品、餐具、家具,甚至供水管道都有大量的铅存在。后期的罗马皇帝痴傻与这不无关系。

还有就是近代的鸦片烟,其最早是药用。后来被当做倾销商品,再后来成为西方人讥讽“东亚病夫”的原因之一。因为长期吸食鸦片会面黄肌瘦,精神恍惚,发育不良。

所以说当下各个国家厉行禁毒并非是空穴来风。殷鉴在前,打击毒品可谓势在必行。

但正如上面说的,毒是偏向力。我们不能因为其破坏性而对之退避三舍。上古时期为了生存延续神农氏遍尝百草,在蒙昧的时代照出了一束光明。而今的我们,也要正确的去认识毒物。

瑞士科学家帕拉塞萨斯曾说“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什么物质没有毒性。药物与毒物的区分在于适当的剂量。”

毒物和其他的物质并没有区别。超量服用食盐会损害健康,致吸水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就是饮用水一次性喝多了也会中毒。而健康人口服蛇毒反而无碍,原因是毒性无法进入到血液循环内。

今日我们的食谱上列的许多食物,其实都有些许毒性。小麦玉米等幼苗时有氰苷,青番茄含有龙葵碱,新鲜木耳使用后可能会产生皮炎。甚至土豆一开始就有毒,几百年的培育后它还是有龙葵碱,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含量不一样罢了。在最初被推广种植的时候,这种如今在世界各地区民族都饱受欢迎的美味,也落个无人肯问津的局面。事实上,在今天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许多人误食发芽土豆而中毒的事件。

其实,并不意外先民们选择带有毒素的植物来培育食用。这些本身含毒的植物能借此抵御食草动物的袭扰,另外通过处理比如加热等方法,也能消除部分毒性。这种将有毒植物人工培育并且解毒的工艺的创造,对于食物匮乏的原始社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杂交水稻的诞生。

毒,也是药。古语云“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反之亦然。武侠小说中“以毒攻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奇书《淮南子》中有载“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这里指的就是“乌头”。而《本草纲目》说“乌头主大风顽痹”。事实上,乌头入药可强心、降血压等尽管它也是“奇毒”。

曼陀罗,被古人用来做麻醉药。《本草纲目》(金陵本)中“曼陀罗,梵言杂色也……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甚至“割疮灸火,不觉苦也”。同样是明朝的小说中《三国演义》关羽拒绝了华佗了麻沸散,料想这种先麻醉然后施救的外科手术在明朝业已应用。

曼陀罗

在当下,科学的手段使我们从各种天然毒素里面提取成分,用作医疗等方面。比如蛇毒就有镇痛,促进血液凝固甚至抗癌等效用。毒和万物一样,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丰富宝藏,至于发掘利用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所谓“知古鉴今”,当代我们看似利用科学手段掌握了毒的奥秘,但仍然有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前几年每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众人调侃道完成了化学科普。污染企业的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在治理之中。从古代名士的服散,到现在名人的吸毒,可谓之“流毒不已”。另外,毒品也和其他种类犯罪相连接。国际上如金三角,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的毒品犯罪也为复杂的国际形势添了几层阴云。未来,我们甚至担心着“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

消灭毒物是不可能的,但利用它为自身服务却是完全可以达成的。这也是我们要认识了解毒物历史的原因,在旧时代的破书堆里找寻当下乃至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毒物全史》史志诚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 .08

2.《导引养生功全书 养生卷》张广德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 1991.05

3.《本草纲目(校点本)上 第2版》 李时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 .09

4.《旧唐书》刘昫;何怀远;贾歆;孙梦魁等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09

5.《武经总要》曾公亮;丁度等著;商务印书馆,-1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