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法三解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法三解

时间:2023-11-20 20:46:30

相关推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法三解

褚遂良 (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书家”。

近些年,初唐楷书受到书法界广泛关注,尤其是褚遂良楷书,学习者众多。相比 《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褚遂良书法碑刻, 大字《阴符经》为墨迹,更有利清晰、准确的临习。尽管大字《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真迹存在争议,但其书法水平足够高且能体现褚遂良书法风格,这是公认的,因此它依然可作为学习褚遂良楷书的范本。

关于褚遂良书法,古代先贤多有评述,现当代书家、学者也多有研究,作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论述。本文则具体针对大字《阴符经》进行解析,旨在把褚遂良书法研究进一步细化,为同仁学习《阴符经》和褚遂良楷书提供参考。

本文为第一部分,先解析笔法;第二部分再解析字法、章法。#1笔 法▼

起笔:露锋与藏锋、侧锋与中锋并用,巧妙转换。凌空而下,侧锋露尖,落纸后顺势藏头,转为中锋,干净利索,生动而不拖泥带水。

褚遂良巧妙地把“二王”行书笔意融入到铭石楷书之中,因而其字多牵丝引带,且起笔处的露锋较明显,而往往又藏、露并用,在藏和露之间巧妙转换,自然、落落大方的露锋之后往往能迅速藏住。

这和他的“凌空起笔”有很大的关系,清·梁巘《评书帖》云:“褚书提笔‘空’,运笔 ‘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著,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关于梁巘后句提到褚书少沉著是否客观、准确,姑且不论,但前句指出了褚书起笔凌空的特点。

王虚舟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 “(褚遂良) 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如 “行”“易”二字瞬间露锋后能藏住,虽露锋芒,但笔画厚实有力;“昼”“春”二字数横的起笔则在藏、 露之间自然转换,丰富多趣。行笔: 大字《阴符经》的线条较细、瘦,却不失圆劲,挺拔有力。

这需要仔细体会和把握其中锋、裹锋的运笔原理,寻求锥画沙的笔意,这样的线条方能瘦硬,细而不弱,婉转灵动,如屈铁盘丝。

如“国”“道”二字的线条显得纤细而又韧性,颇有铁线篆的意味。张怀瓘说颜真卿的书法得到褚遂良的“筋”,由此可见。

大字《阴符经》用笔的提按变化也比较丰富,振动的节奏较为明显、轻快,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大字《阴符经》中既有瘦硬的笔画,也有厚重、丰腴的笔画,因而通篇显得既有筋骨,又有血肉。

这需要体会铺毫运笔的技巧,笔毫铺开,中锋为主,带有侧锋,迟涩缓行,如屋漏痕,同时毛笔按的不能死板,宜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一波三折,曲中求直。这样线条厚实且不失灵动,丰腴而不失骨感,总之,用笔忌臃肿、疆滞,也忌浮华、轻飘。大字《阴符经》的行笔还应注意笔画之间的连带、笔断意连、首尾呼应的问题。褚遂良以“二王”行草书融入楷书的笔意不仅体现在起笔处的露锋,也体现在行笔中的若断若连、牵丝映带。

这样的用笔特点典型地体现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可以推测,褚遂良正是把《兰亭》的这种笔意运用到楷书中,“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之风韵。”

因此,褚书充满了空灵、飘逸的气息,富有韵致。大字《阴符经》为墨迹,更清晰地体现了字里行间的这种映带关系和风神。收笔: 大字《阴符经》收放自如,其精细的用笔也体现在收笔处。

《阴符经》起笔较空灵、轻快,而收笔则相对迟涩、含蓄、厚重,笔画重心往往在后,可以说是虚起实收。收笔方、圆并用,其横画的收笔多圆意,顿得也恰到好处,不像欧阳询、颜真卿那样明显。

其捺画的收笔形态丰富,或凝重,或飘逸,或明显,或含蓄,或圆或方。并且,褚体并非一味地“藏头护尾”,收笔处不刻意藏住,也不刻意地剑拔弩张,而是自然的恰到好处,所以虽姿态活泼、奔放而不流于粗野,比虞世南锋芒外露,而比北碑、欧阳询以及后来的《灵飞经》要含蓄。

当然,以上只是大字《阴符经》用笔的一般规律,虽作了细化、具体的分析,但并不是 “公式”。相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的法度森严,褚遂良楷书要自然、无法一些。

徐无闻论褚遂良用笔的特点:“有法而又无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横画、直画、点、钩、撇、捺,不同的形态,比欧、虞、颜、柳诸家都多;各种点画的轻重、长短、粗细、正斜、曲直、方圆,都随手取势配合,没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后人最难学到家的所在。”(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