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商君列传》欣赏司马迁文章 | 阅读《史记》

从《商君列传》欣赏司马迁文章 | 阅读《史记》

时间:2021-04-17 15:56:08

相关推荐

从《商君列传》欣赏司马迁文章 | 阅读《史记》

司马迁文章具体好在哪?怎么好?我们用《商君列传》做“着眼点”,尝试分析欣赏它。

古人著书重体制,一本书的篇章次第饱含匠心,各篇不是孤立的存在,在顺序位置上与其它篇章呼应以凸显、加强情义。

将“商君传”放在《史记》的体制中看,它排在“列传”的“仲尼弟子”之后,如此顺序,除时间因素,可见商君的历史地位。司马迁对商君有微词,但不否定其法家的历史贡献,这是《史记》的客观性魅力。

精妙而整饬的体制在《吕氏春秋》最显著,《史记》不易见,体制的奥妙在它里面,结合各篇内容,可以看见司马迁在体制上的刻意之心!刘师培说:《齐世家》后半与《田敬仲世家》的前半,事迹相同,《晋世家》的后半与韩、赵、魏“三世家”的前半,事有关涉,但史记均能“错综互见,绝不重犯”。参考刘氏见解,可知史记是“一本书”,仅仅“选读”会有所“失”。

了解了司马迁的“轻重安排”,我们再看“商君传”具体内容。

文章开始,直接介绍商鞅,不拖泥带水。啰嗦会带走文气,也会赶走读者。

二部分,写公叔座事,读者轻松知晓了商鞅的能力和性格。

三部分,商鞅见秦孝公,志满,耐力强。他擅长强国之术,却抛砖引自己的玉。这让人感慨商鞅的做事节奏以及对计划的把握。至此,商鞅已然活在纸上。

四部分,甘龙与商鞅辩论,展开变法理论。繁复的法家理论被司马迁巧妙道出,明明白白又迭出层次。

五部分,理论落实在具体,司马迁说具体事,执一驭万。若不然,“商君传”会变成“秦国变法记”。至此,商鞅是何种人、做何种事儿,读者已稔如指掌。

六部分,用立木立威信,商鞅“不法古”,“立木”事件引读者身入其境,领略商鞅行事之新奇。此节以下写商鞅怎么做、做的结果。

七部分,变法成效,“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这正是秦孝公要的效果。此部分实事求是,不因对商君的批评而歪曲事实,文章立体了。

八部分,写列国形势及秦国的对策,齐国打败魏国,而魏国“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败后魏国一时缓不过劲儿来,正是“乘虚而入”的称霸机会。商鞅攻魏,魏方主帅是商鞅的昔日好友公子卬,商鞅用友情骗公子卬赴宴,对方动情而来,商鞅动刀杀之。随即“尽破之以归秦”。司马迁未做渲染,却让人不寒而栗,我们拳拳在念的历史,美好的友情被辜负又被戕残。司马迁轻轻而平实地说,有何等生命质量才能做到这样“轻轻地说”?

司马迁写作定有众多材料,他榷举公子卬事,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九部分,商鞅和赵良交谈,读者由此体认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节有隐藏线索——商鞅谈“秦戎翟之教”,所言是事实,那么商鞅的“教化之药”是针对戎翟之教下的一包“猛药”。这涉及到了历史悖论,也在司马迁的全部写作上构成了隐藏的线索。

结尾时,司马迁的笔触指向商鞅的“性情”,写他读商鞅两篇文章的感受,最后指出商鞅下场之因在于性情。

以上各个部分榫卯相合,不可拆解。我曾将“商君传”全文复制到文档,然后用鼠标复制、拖动、调换各部分的位置顺序。结果呢,哪怕我认为已经是合理的安排,都失去了它原来的文章力度。如同一座建筑,它结构中每部分都具有自身不可剥夺的位置意义,如同围棋,一枚棋子不懂得在顺序中落枰,全局就会失去意义。以此看史记,负责任地说,不惟“商君传”,史记中诸多文章都具有这般结实的体制结构。

史记不是“究天人之际”吗?“商君传”结尾怎么谈起了“性情”?司马迁的思想根基是儒家,儒家思想重“性情”,人行世间必有“属己性情”,于是强调学而习之,即锻炼纠正坏性情,这条“养性”的线索,经纬于儒家典籍,也贯穿在史记。

沿着司马迁的指引,我们去看商鞅的“农战”“开塞”两篇文章。商鞅在文中逐条阐明霸术,生民福祉彻底让位给了霸权,商鞅的尖刻性情在字里行间闪烁。

“养”好性情,温柔敦厚,心里会考虑苍生,然而商鞅不考虑。普通人性情狠厉,危害小得多。拥有巨大政治资源的人如果性情狠厉,天下苍生必不堪。

“商君传”与其它篇章筋骨肌肤相表里,我们循此脉络看史记,司马迁处在汉武帝时期,他亲历了帝王的个体性情衍生出的腥风血雨。

我们不禁惊讶,原来司马迁在文章结尾谈性情,说商鞅也是在说汉武帝。此种笔法正是刘勰在《隐秀》篇里说的“扶阳出条,顺阴藏迹”。司马迁在商君传结尾笔锋一转,应该是“神来之笔”了。

现在回头看“商君传”第九部分的“隐藏线索”,商鞅的“猛药”涉及到“法家治国”的多种问题,所以司马迁不对商鞅作历史评价只做性情评价。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对司马迁充满敬意——他不妄言。

《商鞅变法》连环画,赵宏本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马迁读了万卷书,走了万里路。语言平实洗练,其文已是三秋树;思想深邃而粲然,其理已是二月花。童庆炳先生曾说,文章好在“轻轻地说”。认识到文章是说话很容易,于是有张牙舞爪地说;油腔滑调地说;不懂装懂地说;现买现卖地说……这些,都不如“轻轻地说”。那个人好像就在对面,轻轻说出的历史让人“恫瘝乃身”,多么久远的阅读都变得近在咫尺了。

司马迁,是轻轻地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