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民族建筑史话 | 梁思成和中国古建的营造法式之密

民族建筑史话 | 梁思成和中国古建的营造法式之密

时间:2021-09-06 21:08:06

相关推荐

民族建筑史话 | 梁思成和中国古建的营造法式之密

1930年2月,朱启钤先生于北平创办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成立之后,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一直以来宣传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界和文物保护届的影响及其营造理念和技术上的成就,弘扬中国营造学社发掘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功绩。接力营造学社,营造技术薪火相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以“发展民族建筑事业、弘扬民族建筑文化”为神圣使命,致力于提升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科研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各民族建筑文化的融合发展。

从古至今的万千匠人,他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坚守,在他们朴实的记忆里:营造,是一种情结,一种一旦爱上便是一生的不悔情结。

1925年梁思成24岁,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他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巨著,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陶本)书影

中国古代的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写成书,所以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营造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可以想象,年轻的梁思成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得到武功秘笈一样开心。可接下来是巨大的反差,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北宋时代的书像天书一样没法读懂。

▲《营造法式》(陶本)大木作制造图样之一

《营造法式》在梁思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他特别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来破译这本天书。

1930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1931年他升任法式部的主任,专攻《营造法式》。

▲1931年梁思成在北平中央公园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破译天书的第一步,是在中华大地上遍寻唐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最重要的三座建筑,分别是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

发现独乐寺观音阁

梁思成非常幸运,1932年第一次专门寻访唐宋辽金建筑,居然发现了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正面全景

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是一座辽代楼阁,而且唐风犹存。用梁思成的话说,其特色在于外观酷似敦煌壁画里的唐代楼阁。如果是一个熟悉敦煌壁画的人骤见此阁,就像身临极乐净土一样。

更精彩的是室内。它其实是为一个高16米的观音巨像量身定做的楼阁,信徒首先可以在楼阁的底层仰视观音。随后可在中间的暗层,绕着观音的腰部一圈。最后来到顶层,能近距离欣赏观音的真容。

▲应县木塔剖面图

梁思成对这座建筑浑身上下进行了仔细的测绘,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下洋洋数万言的考察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报告当中画有一大批精美的图纸,包括巨幅的水彩渲染图:

▲梁思成绘制的独乐寺观音阁渲染图

把楼阁浑身上下成百上千构件都表现出来的剖面图:

▲观音阁纵剖面图

以及非常多的斗栱详图(独乐寺观音阁身上的斗栱共有24种之多):

▲中国营造学社独乐寺观音阁斗栱测绘图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的研究当中,他已经接近破译法式的秘密了。

冒险测绘应县木塔

梁思成的古建考察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是测绘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有67米多高,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建成于辽代,非常雄浑,孔武有力,很像《天龙八部》里萧峰所具有的契丹人气概。木塔外观是五层,内部加上暗层其实有九层。

▲山西应县木塔旧影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两人,花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木塔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全都测量了。最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塔顶和十几米高的塔刹。

▲山西应县木塔立面渲染图(左) 剖面图

莫宗江后来回忆,他们两人从塔刹基座一个维修用的小门走出来,到屋顶上。本来塔刹的顶上有八根铁链拴着屋顶的八个屋角,防止大风把塔刹吹走,由于年久失修,这些铁链都垂了下来。

梁思成居然握着冰冷的铁链双足悬空往上爬。学生一看老师都带头爬了,只好硬着头皮也跟着爬上去。他们就这样把塔刹也测量下来。

▲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应县木塔塔刹照片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梁思成拍的,下面的人是莫宗江。梁先生为了拍这个塔刹,把镜头取全,还得退到屋顶比较远的地方,很危险。

梁思成同时代的学者傅斯年,有一句名言形容考古工作,叫“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梁莫二人测绘这个应县木塔真是上穷碧落,而且只要一松手就真的下黄泉了。

这次应县木塔之行,林徽因由于身体和家庭的原因错过了。同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实际上她是梁思成绝大部分古建筑考察的同行者。即便是爬梁上柱进行测绘的危险工作,林徽因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梦圆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937年6月至7月是梁林夫妇考察古建筑人生的黄金时刻——他们二人和莫宗江、纪玉堂组成的调查队,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唐代大殿。

▲佛光寺全景俯瞰

在此之前,同样进行过广泛长时间调查的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一千年以上的唐代木构建筑,如果想看唐代建筑,必须去日本。

这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每一个人都是种刺激。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许许多多两宋辽金的木构建筑,就是没有发现唐代建筑。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前夕,他们终于梦圆佛光寺。据王军先生考证,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梁思成向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发去一封电报,汇报了发现唐代建筑这个特大喜讯。

▲佛光寺大殿正面仰视

▲佛光寺大殿近景

发现佛光寺唐代大殿有一个小插曲。他们一行人见到这座大殿,欣赏它的外观,斗栱雄大、广檐翼出,全部庞大豪迈之象,一望而知是唐末五代之物。这是他们根据多年来的考察以及大量文献阅读获得的经验,可是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这个时候林徽因又一次立了大功。因为她是远视眼,只有她发现大殿的梁底下隐约刻着字。大家赶紧搭起脚手架,然后用布擦去梁底下的千年尘垢,终于看到了梁下题记。

把这些题记和殿前经幢上的碑文互相印对,最后发现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佛光寺大殿确凿是唐代建筑无疑。

大殿内部有35尊唐代塑像,有面积很大的唐宋壁画,再加上梁底下的唐人书法,所以梁思成把它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大殿内部佛像

中国古建的营造法式:以材为祖

通过对上面三座典型建筑以及一系列相关古建的研究,梁思成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

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当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却总共只有六种规格。这说明,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设计,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要的秘密。

这个秘密在《营造法式》中是怎么表达的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里的“材”字,指的是标准木材。

《营造法式》把这个标准材的断面规定为3:2,还让它具有了高度科学的受力性能,并且把这个材分成八个等级,用来盖规模大小不等的建筑。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材有八等”示意图

另一段很重要的话是:“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简单解释的话,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各种重要的设计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模数化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点。

什么是模数呢?简单地说,如果有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的话,我们说他们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所以标准材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模子。

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斗栱。像漏斗形状的木结构构件,叫斗;所有长条形像弓一样的木构件则叫栱。

▲《营造法式》斗栱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所有栱的横断面,其实都是一个标准材,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具体叫什么名字。不仅如此,所有用来连接斗栱的这些枋,它们的横断面依然是标准材。

标准材占据了一个木结构建筑绝大部分的材料。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建造神速的神话。比方说唐长安的皇宫,大概三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十个月建成。

再比如说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武则天时代的明堂,宽和深差不多都是90米,占地面积大概四倍于今天的故宫太和殿,高接近86米,比应县木塔还要高,这样的一座皇皇巨构不到一年建成。

▲武则天明堂复原效果图

唐太宗时代的名臣魏征为官清廉,家里都没有堂屋,李世民看不下去,就把皇宫中的一座小殿赐给魏征当他家的堂屋。这座小殿从皇宫搬到魏征的府第,再到盖起来,一共就花了5天时间。

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最后真正实现了所谓的多快好省。把它和计算机思维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是非常相通的。

我们可以根据《营造法式》做一系列的标准木构件,形成一个模型库,在建造任何一个独特建筑的时候,只需把模型调出来,修改一点尺寸就能进行搭建。

非常复杂的佛光寺大殿或观音阁,事实上大家看到的密密麻麻的斗栱都是标准件。

▲《营造法式》斗栱四铺作至八铺作计算机三位模型

▲独乐寺观音阁高度标准化、模数化的木构架

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绪言当中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她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以及带有斗栱的木构架,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梁思成做了另外一件特别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把中国古代“以材为祖”的木结构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的Order加以比较,说它是Chinese Order。

▲中国古建筑的“以材为祖”与西方古建筑的“柱式”(Order)

西方古建筑法式当中,以柱子的直径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基本模数:一座神庙浑身上下的重要设计尺寸都是柱径的整数倍或者分数。

所以,西方的柱径和中国古代的“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梁思成先生对世界建筑史的一大贡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