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读书摘要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读书摘要

时间:2023-11-24 11:15:40

相关推荐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读书摘要

1.望诊时要注意,“形”、“神”、“色”、“舌”、“物”、“境”。

“形”即形态、体位等。

“神”即神志、神情等。

“色”即面色、目色、斑色、疹色等。

“舌”即舌形(体)、舌质、舌苔等。

“物”即排泄物,如痰、便

血、呕吐物物等。

“境”即即病人所处的环境,如居居住情况,以及地处南方或北方等。

如例1望诊“形”、“神”为急性痛苦病容,虽坐卧不安但又不敢自转侧以及下腹部膨隆,据此可知其腹部疼痛是很剧烈的。

再观其神态为疲惫、气怯声低,即可断定病情比较严重。

在“色”的方面,如例2,有面色黄白不泽,可知年老、病重、体

虚所致,结合寒冷季节易发病等,为诊断阳虚提供了根据。

例5面上有红斑,太阳晒时加加重,并且手上也出现红斑,故知血瘀且有血热。

在“舌”的方面,例1舌质红,知其病已影响到血分,提醒可在处方时酌用当归、白芍等;苔白知病虽10日,但并未化热,为用温

散药提供了佐证。

在“物”的方面,例2痰色白、稀

水状,带泡沫,与望“形”结合知为寒痰水饮所致。

从境”的方面看,例2虽然患病是在冬季,但在北方,其居室升有炉火,室内温暖,故虽属阳虚痰饮,也不必使用大辛大热之品,只用苏子、半夏、橘红、薇香等辛温药物,再以桂枝助阳化气,即可取得效果。

2.闻诊要注意“息”、“声”、“味”、“语”。

“息”即指注意病人的呼吸气息如何,如气息的粗、细、微、弱,有无喘息等。

“声”即声音,如说话、呼吸、咳嗽、呻吟等的声音如何。

“味”应读为“味儿”,不是滋味的味,而是指气味儿。即要注意病

人身上、口鼻、排泄物等有何特殊气味儿。

“语”即言语,指应注意患者言语是否清楚,有无谵语、言语謇

(jian音剪)涩、语无伦次、自语及不能说话等情况。

如例1气怯声低、有呻吟,而知其病情急重。

例2气短而喘、言语声低,知其力虚证。

3.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临床上应注意按照中医诊治特点围绕着主诉、现症、病史以及体质、生活史等,详细询问那些有助于进行辨证论治分析的内容。

例如例1主诉是下腹剧痛,问诊时就要问喜按、拒按、有无版瘕病块等;还应问口干是否喜饮水,有无夜间五心烦热,大便如何,饮食如何,饭后脘间是否胀闷等,对辨别虚实寒热有关的资

料。

例2围绕其主诉通过问诊了解到痰清稀不黏、容易吐出,小便少,胸间堵闷,不欲饮水,时有恶心呕逆,寒冷季节容易发病等情况,这些都是辨证论治、选方用

药时的有力依据。

例3问其曾服用多剂补中益气汤不

效,又问其大便干燥,数日才一行、,故知其非气虚而为血虚。例4问其发烧前感微冷,并且发热有定时,先冷后热,对诊为少阳郁热起了提示作用。

另外,除了根据中医特点进行间诊以外,也应该了解现代医学关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以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和探讨中西医结

合的部分资料。

例如例1诊断为“卵巢囊肿蒂扭转”,须手术治疗,如能内服中药治愈,则不但可给今后用非

手术治疗积累经验,而且也可说明中医不但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对器质性疾病也有良好效果。

4.切脉,切头、足,切腹

学习切诊除要细心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切诊的各种内容外,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切头”、“切足”、“切腹”(即即用手进行全身检查,包括叩、触、按、推等);二是“切脉”。诊诊两手寸关尺时,要注意进行三部九候,每部要候到脉来50至以上,不可时间太短,既要合诊(如左脉如何,右脉如何,

或六脉皆如何等),也要分诊(如左寸如何,左尺如

何,左关如何,右关如何等等)。一般地说,在二十八

脉中首先要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其中最常见的,如浮、沉、迟、数、虚、弱、洪、、弦、滑、细、大、结、促、代等,其余脉象可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学习切诊要注意多实践,反复体会,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指下分明。另外,对每种脉象也要结合其他三诊作具体分析,不可孤立对待。再如例2脉见“数”象而仍用温药治疗,即是分析到此“数”象是因为心肺受水饮所阻而致,并非热象。例1亦有稍数之脉,分析是因剧痛和坐卧不安等所致,故仍用温通之剂。还有一点,即对十分危重

的病人,除了诊两手寸关尺外,还应诊趺阳、太溪脉、趺阳脉(在足背最高处)可候胃气,太溪脉(在足内踝后稍下)可候肾气。古人称此为根脉,此二脉绝者,则病危难治。前述病例在切诊方面也都为辨证论治提供

了很有力的依据。例如例1通过“切腹”,知下腹部有癥块如儿头大小,疼痛拒按,故考虑为气血不通的实证;部位偏在少腹,故又知与肝经有关;脉见弦象知病

属肝经;关、尺弦甚则知下腹部剧痛。例2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说明水饮停蓄很重。

5.切脉还要注意细细审脉“神”

切脉是中医的特点,前人在切脉方面,确实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辨证论治有很大帮助。故医生除详细分辨,浮、沉、迟、数、滑、涩、虚、实

诸脉象外,还要注意详细审候脉神。脉象是指脉来的形象、形体而言,脉神则是指脉象中的神气、气氛、神情而言。例如一个人虽体高个儿大,身体魁梧,但却精神委靡不振,目无光彩。另一个人虽然身体不高,但目光

炯炯,精神很好。这表明这两个人的精神状态即神气不同。由此可以说明辨清了脉象,只是诊到了脉来的形象,再细细地体察到脉象的脉神,才能深入细致地观

察、辨别疾病轻重进退的情况。所以古人在论诊脉时強调指出:“脉贵有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关于脉神的诊察,可从两个方面去体会。一是指脉象之来,整齐不乱,大小均匀,劲中有柔,软而有根,秩然有序,

悠扬和缓,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如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者,则则可谓有神,也称做有胃气。例如孙光裕论辦脉时说:“所谓神,滋生胃气之神也。于浮沉迟数之中,有一段冲和神气,不疾不徐,虽病无虞,以

百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也,……凡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涩不滑,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脉学辑要》引)《辨证录》中也说:“看脉须看有神无神,实是秘诀。而有神无神

何以别之?无论浮沉迟数,涩滑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倘按之而散乱者,或有或无者,或来有力而去

无力者,或轻按有而重按绝无者,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有缥缈之形,皆是无神之脉。脉至无神,即为可畏。”

二是指脉象中神气、气氛的静静躁而言。一般说,脉来时,神气躁动不宁者,为病情尚未稳定,还有继续传变、复发、再作之势,必须继续抓紧治疗。例如有的高烧病人,体温由39℃多虽已降至36℃,但如脉神尚疾躁数急不静者,则则常常于下午或次日仍发高烧。如高热已退,诊其脉神亦宁静者,则很少再发烧。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指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顺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躁而不静)者,为传也。”后世医家也常用“脉静身凉”来描述热病向意的情况。可见细细诊察脉神,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均有重大的帮助。故临床医生必须在详辨脉象的同时,还要细察脉神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证论治。当然,脉神的体察与掌握必须长期

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准确。

6.必须注意“四诊合参”。

切脉虽然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但只凭诊脉去进行辦证论治是不全面的。因为病情与脉象有相符者,也有不相符者。故临床时必须把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得来的材料,互相参考,互相佐证,来详辨证候,才能辨证正确,只有辨证正确,才能订出正确的治法,选出正确的方药,迅速治愈疾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症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

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可见临证时必须是四诊互相印证,才能比较全面地辨认证候。前人把这种诊法称做“四诊合参”或“四诊互参”、“脉症互参”等等,这是辨证论治时所必须重视的。虽然在临床上诊治疾病时,也有时“舍症从脉”,但这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并且也是经过“四诊合参”以后才确定的。所以千万不要片面地强调“舍症从脉”,以此作为借口而忽略“四诊合参”。

总之,学习四诊可以分开来学,但在临床运用时,一定要四诊互相参证、密切结合起来应用。这是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时所必须注意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