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房山蒲洼乡的文物古迹

房山蒲洼乡的文物古迹

时间:2022-03-25 00:06:23

相关推荐

房山蒲洼乡的文物古迹

这篇文章介绍蒲洼乡的文物古迹。

蒲洼乡芦子水村西北的山坡上,108公路南侧有大法寺遗址(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不知为何房山区文物三普时将其称为大法寺,年代待定。估计应该是原称大佛寺,又称白花寺,始建年代应为明代(芦子水村明代才成村)。据介绍:芦子水村村西有明朝建大佛寺,规模较大,有山门、大殿、配殿、钟鼓楼,大殿供奉释迦牟尼像,彩塑佛像高5.6米;配殿供奉圣母娘娘。寺前石台阶72级,每年三月十五日为庙会。寺旁有山泉,清澈甘甜,相传此泉水能治疗眼疾等多种疾病,被称为神泉,曾经是四方百姓的祈雨之所。明嘉靖年间重修。寺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5-1969年建设108国道时被拆毁,重建,全部竣工。坐北朝南,一进三合院落,北房三间,东、西各两间。院外现存一块重修碑,青石质,笏首,碑阳额题:重修白花寺记,碑文有一部分已看不清,其中有用地四至,落款为:嘉靖十八年十月初七日立并记;碑阴额题:檀越芳名,刻捐资人名。

芦子水村村西的隗氏民俗文化园内,有重立碑碣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芦子水村的隗姓村民,最早是明永乐三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的,后来在京郊西南的大山深处垦荒种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即现今的芦子水村。现在北方汉族隗姓大多音wěi(同“伟”)。在京冀地区姓隗的,其祖籍都是现今的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芦子水隗氏六代出了一位大将军隗朝水,率兵击退蒙古土默特部鞑靼兵进犯,后加官进爵。去世后其子隗氏七代隗仲仓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十三日立碑记载此事,并在碑阴镌刻了隗氏先祖和族系孙辈共九代。由于日久年长碑文渐残,于是在民国二年将明代老碑重刻,又在碑阴加排了隗姓后面九代,总共为隗姓十八代祖先。如今明碑只剩底座,民国二年重立碑较为完整。

碑青白石质,碑阳额篆双勾:隗家老坟。首题:重立碑碣记。碑文为: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黄帝书埜分洲,得百里之国,禹定山川之高兀,荆、豫、雍、梁、冀、兖、青、徐、扬,分为各」省府州县,百世不能改也。近房山县十渡里芦子水之地,原有古丘一座,」盖为上世唐虞夏商周传至明世。」嘉靖二十九年鞑寇如林,逞动干戈起反,人而无敌。又起,山后芦子水黎民隗朝水统领兵卒前去征伐,将鞑寇」征退,然后归而封官加职。身荣亦是祖积宗修阴隲之善事,后代子孙,得其官位,光前裕后,显达扬名,自有生」民追来,莫不尊亲。至到四十二年岁次癸卯(注:应为癸亥)五月十三日,隗朝水男隗仲仓立起碑碣,分明墓田四至:东至大」岭、南至坎、西至大岭、北至坟口大道,四至分明,至到此处永为坟茔地基。又排下宗代,上有」高曾祖父,下有子孙元曾。自」高祖隗支全、自隗进用乃为九族人伦之大,奈历年深久矣,昔时故祖已没尽,被风灾将碑伤残所坏,后代又」恐失之无传,故笔之于书,下又重立碑刻。名自」始祖隗进用,又排下九代,共计一十八代,不谓后世失礼之甚者也。命古流芳追前人之因果,千秋不朽。又有」后世之观瞻。建自明世传至当时,数百余年至今无废,每年清明佳节,吊牲祭扫,纷然追远,常怀一片心诚矣。

房邑经理人:隗甫利隗甫升隗甫通隗甫材

北尚乐村:铁笔先生宋富春

东村:隗有温书淡文

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初九日芦子水村隗户族人等重立

碑阴为隗氏的十八代先祖名录。

近年,为弘扬隗氏文化,隗氏文化联谊会和隗氏族人修复老坟,建立隗氏宗祠,烈士纪念碑及广场。并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为国捐躯的隗氏英雄的塑像。

蒲洼乡东村内,有泰山娘娘行宫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东村泰山娘娘庙原称李家岭娘娘庙。据老辈人说;大约始建于公元1369年到14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至朱棣迁都北京时。明万历时重新修建,重修的娘娘庙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殿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壁画完美,香火旺盛。文革期间,当地的村民将庙宇拆毁,原址已被建设,当过小学和大队部,现在是东村敬老院(温馨家园)。现仅存门口的一通明万历年间重修此庙的石碑,碑青白石质,圭首,碑阳额篆双勾:重修李家岭泰山娘娘行宫碑,碑文漫漶不清,但能看清落款:萬曆叁拾壹年(1603年)岁次癸卯孟夏吉旦立;碑阴额篆双勾:万古流芳,刻捐资人名。旁边还有几块看不清字迹的残碑。

蒲洼村内有蒲洼兵工厂旧址(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个连在此制造地雷、手榴弹和修理枪支工作,为抗日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厂房是普通民居,均为石墙、石板顶。分为修枪厂及制造厂。修枪厂为两进四合院,院门开在南房西侧一间,西院有北房三间,南房五间,西房五间,东房三间;东院有北房三间,东房三间,西房五间。制造厂坐北朝南,为三合院,东西房各四间,北房三间。现均为民居。

蒲洼村村委会院内有蒲洼戏楼(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关于戏楼的历史,不知为何,我没能看到任何介绍。我认为蒲洼村村委会院以前应该是一座庙宇,但不知其名,庙毁戏楼存。依地势坐西朝东,坐落在高台上,硬山筒瓦过垅脊,棋盘心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廊两侧有廊门,檩脊及山墙上均有彩绘。曾重修。

蒲洼村口的河滩内有蒲洼龙王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坐落在两条沟谷交汇处的巨石之上,在河道中有一高出水面约二米的巨石,石上为一大平面,面积约30平方米,上个世纪在龙王庙下游建坝蓄水,小庙孤立于水中小岛也成为一景,堪称“水上龙王庙”。坐北朝南,清代创建,今存建筑为1929年重修。一进院落,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灰筒瓦硬山调大脊。庙内正中供奉着黑龙王,西边土地爷,东边山神爷,是附近村民祈雨之地,整体庙宇虽然不大,但建筑雕梁画栋,古朴精致。据当地老乡介绍,当地祈雨的方式奇特,将庙中的龙王塑像抬至芦子水大佛寺山泉边,用泉水浇遍龙王塑像全身,然后再抬回来,据说在抬回来的路上就会下大雨,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1992、曾对龙王庙进行维修,对周边护坡进行了整修加固。

蒲洼村西,山坡上有抗日烈士王仲民墓(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王仲民(1905-1941),河北省遵化县燕各庄人。曾参加1937年“通州事变”,1938年参加冀东抗日暴动,继而转战平西,担任抗日组织技术书记文书一职,历经3载有余,奋不顾身,未有倦意,后身患急症不治,1941年12月12日病逝于房山区蒲洼乡。为纪念王仲民烈士,1942年1月15日修建烈士墓,原址在蒲洼村西1.5公里名曰北套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初,其家属将烈士遗骨移回烈士原籍。1984年蒲洼乡政府将烈士碑移至蒲洼村五队附近,掩映于青山苍松之中。墓碑为方首方座,高1米,宽0.5米,碑首浮雕云朵,额楷书:民族英雄。现又于统一迁到韩村河镇圣水峪新建的的平西烈士陵园了,这里的烈士墓已无存了。以下两张王仲民烈士墓碑照片摘自网上。

我一直未弄明:房山区在前后将分布于各乡镇的零散烈士墓进行摸底调查后,统一迁至韩村河镇圣水峪村新建成的平西烈士陵园,并采用统一的新建的的卧碑,但我在圣水峪平西烈士陵园未看到原碑。那么原来已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烈士墓碑(诸如蒲洼乡王仲民烈士、张坊镇郭永生烈士,很多是民国年间的老碑)是否也应该一同迁址呢?迁址后,以前曾公布为区级文物的烈士墓是否还算是文物呢?

蒲洼乡森水村,有萧克疗伤地旧址(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布局,依地势院门开在东北角,北房三间,东西房各两间,南房三间。萧克于1940年带领挺进军司令部从门头沟的马兰村转移到了森水村就居住在这个院内,在东房居住了三月之久,他带领冀热察挺进军七团和九团与日寇在此地区战斗。萧克,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1955年授衔时,萧克将军只排名在上将的第一名,未被授予大将军衔。去世,享年102岁。7月有关部门对旧址四合院进行了修缮,同年8月竣工。

乘车回城,蒲洼乡的文物古迹就算看完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