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10.5 屠呦呦获诺奖!

10.5 屠呦呦获诺奖!

时间:2018-06-30 04:13:15

相关推荐

10.5 屠呦呦获诺奖!

1882年10月5日,罗伯特·戈达德出生

美国火箭专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10.5-1945.8.10)自幼对科学产生兴趣,特别是工程学及工业技术,5、6岁时想像力开始萌芽,相信如果锌电池可以用某种方式来存储静电,他可以跳得更高;16岁时阅读了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后,开始对太空产生兴趣 ,1899年10月19日把自己的生涯定位在火箭的研究上,认为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飞行机器。

戈达德1904年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并担任实验室助理与导师,1908年拿到物理学士学位,19从克拉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一年后获博士学位;19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在帕尔默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认识到液氢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进剂;在随后的几年里,进一步确信用他的方法一定会把人送入太空;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证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并首先从数学上探讨包括液氧和液氢在内的各种燃料的能量和推力与其重量的比值;19发表经典性论文《到达极高空的方法》,开创了航天飞行和人类飞向其他行星的时代。

戈达德最先研制用液态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发动机,1925年在他的实验室旁的小屋里,一台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静力试验。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奥本,冰雪覆盖的草原上,戈达德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公斤,空重为2.6公斤;飞行延续了约2.5秒,最大高度为12.5米,飞行距离为56米。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

戈达德研制的一枚新的液体火箭1930年12月30日发射成功,高度达到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飞行记录;1931年在火箭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1932年首开先河,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并首次解决了用陀螺仪控制火箭飞行姿态的问题;1935年液体火箭最大射程已达到20千米,时速达到1103千米,是人造飞行器第一次超过音速。

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是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发明家,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1897年10月5日,虞宏正出生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1897.10.5—1966.11.11)字叔毅,19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并参加了“五四”运动,19到天津棉业专科学校任教,191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助教、讲师,1924年任教于北京农业大学,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讲师,1926年被破格聘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27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农科教授,1928年10月起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为各系讲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课程。

虞宏正1936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胶体化学部进修并加入德国胶体化学学会,1937年春受教育部委派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部进修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毅然于1937年10月回国,参加了民族救亡的斗争。随同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辗转来到陕西沔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筹办“西北临时大学”并任该校农学院教授,1938年11月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授。他除了出色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做了大量的有关热力学和胶体化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论文。1945年5月虞宏正赴英国剑桥大学胶体科学部进修,11月赴美国布鲁克林高分子研究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部进修考察。1947年春回国后仍留任西北农学院,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多年为几所大学兼课。1954年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兼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和陕西分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

虞宏正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进行了开拓工作;1956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承担起组建西北地区农业和化学研究机构的任务;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现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59年就建起设备先进的可应用于工、农、医的同位素实验室;培养出一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从事资源环境研究的科技队伍,取得了多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

10月5日,莫里斯·威尔金斯逝世

新西兰裔英国生物物理学家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1916.12.15-.10.5)剑桥大学毕业后到美国伯明翰大学工作,后经选拔参加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从美国回英国后,在伦敦皇家学院从事DNA的X射线的分析研究,采取“X射线衍射法”拍摄出第一张DNA纤维衍射图,证明DNA分子具有单链螺旋结构,这在建立DNA的分子模型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2年与沃森和克里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有一种说法与威尔金斯在同一实验室工作的罗莎琳·富兰克林(1920-1958)才是最先拍摄DNA 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的人,威尔金斯只不过受她启发而已,遂成文医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10月5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1930.12.30—)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疟疾并没有多么熟悉,然而在上个世纪疟疾多发的时代,这是一个可怕的疾病。1960年代中期我国派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秘密入越南参与战事。越南丛林茂密,处处弥漫着瘴气,两国的战士们一个个地感染了疟疾。屠呦呦大学毕业时已经在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1969年1月21日被中医研究院委以重任,成为“523计划”的科研组长。(“523计划”就是为了研制抗疟疾的新药而专门成立的一个组织)

屠呦呦接任务后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里面有640多种草药,青蒿素也在其中。青蒿又被叫做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常见的植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出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青蒿提取物的结晶被命名为“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