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病危时的安排 邬思道真的看懂了?并不尽然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病危时的安排 邬思道真的看懂了?并不尽然

时间:2024-07-25 10:11:28

相关推荐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病危时的安排 邬思道真的看懂了?并不尽然

导读:皇十四子胤禵在取得了西北战事的胜利以后,康熙皇帝满心欢喜的接受了朝臣和皇子们给自己祝寿的请求,但寿宴上发生的“死鹰事件”为原本就行将就木的康熙皇帝压上了最后一棵稻草。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皇帝非但没有对这个明显带有“大不敬”、“谋逆”的“死鹰事件”发表任何态度,并没有追查该事件背后的主使人等,反而专门下旨,将当时的决策机构成员、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等全体免职。

和皇四子胤禛的看法一样,朝中众臣和诸位皇子似乎都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在为皇十四子胤禵继位登基做准备、扫障碍。

胤禛的智囊邬思道却并不这样认为,但康熙皇帝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似乎又和邬思道的推测并不相同。在康熙皇帝病危以后,康熙皇帝和邬思道这两位《雍正王朝》的智慧担当,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呢?

康熙皇帝病倒以后,首先处理了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在康熙皇帝病房外,焦急等待消息的王掞,等到的却是康熙皇帝给自己的一道圣旨:

朕早有此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渠料王掞在朕体欠安之时,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测。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职务,限明日递解回原籍。

从皇四子胤禛后来和邬思道的对话中,可以得知,王掞这次“妄言”奏立的太子就是皇四子胤禛。

既然康熙皇帝心中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自己也已经处在了驾崩的边缘,为何还要坚决隐瞒自己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决定呢?

这个为培养太子呕心沥血的王掞,虽然数次“狂悖犯上”,但就因为其敢说真话,才被康熙皇帝“礼敬有加”,为何王掞这最后一次的“真话”却换回来一个“罢免差事、遣返原籍”的最终归宿呢?

还有,在王掞和皇四子胤禛这最后阶段的交往过程中,邬思道为何没有出现?为何没有给予皇四子胤禛指点呢?

康熙皇帝在龙体欠安、自知不起以后,对于王掞的处罚决定,目的有三:

1、王掞对于皇四子胤禛的上表举荐,虽然猜透了康熙皇帝的内心想法;但也正是因为王掞对于皇位继承人的正确预料,康熙皇帝才对其进行“不留情面”的处罚。

康熙皇帝为什么不追查“死鹰事件”,一方面是自己对于身后局面安排的具体考虑(该方面,笔者已经另行成文论述),另一方面则是力求当前朝局稳定的必要手段。

如果不对王掞进行处罚,朝臣和诸位皇子就能明显看出康熙皇帝有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打算,就会让其余皇子势力立马警醒、提前做好政变篡位准备;更会激发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做好武装政变的准备,这必然会让康熙皇帝落下“不得善终”的局面。

2、彼时,康熙皇帝虽然让年羹尧担任了川陕总督,让其有效的钳制住了胤禵的西北大军,但是康熙皇帝对于京中的武装力量调配、朝中势力安排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对于隆科多这个掌管着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还没有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康熙皇帝还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保证自己身后的皇权能够平稳更迭,能够顺利传承。

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不会允许任何打乱自己计划的事情出现。

3、王掞在临终时,对着急忙赶来的皇四子胤禛说道: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很明显,这步“下输的棋”指的就是太子胤礽;这步“下赢的棋”当然就是皇四子胤禛。

王掞为何这样说?

这说明王掞上表举荐皇四子胤禛的行为乃系故意为之。

王掞“故意为之”的目的何在呢?

一方面,他是在试探康熙皇帝,用“举荐太子人选”的行为,确定康熙皇帝心中认定的皇位继承人人选。毫无疑问,王掞已经明确了胤禛的皇储身份。

另一方面,王掞在用实际行动帮助康熙皇帝来迷惑朝臣和诸位皇子对于皇位继承人的猜测,让这个看似已经与皇位无缘的皇四子胤禛能够完美的躲避最后的攻击。

很明显,康熙皇帝也看透了王掞此举的目的,用对其的处罚,来给予了回应。这就是王掞为什么如此肯定自己“下赢了这步棋”的原因所在!

至于邬思道在此过程中的“销声匿迹”,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邬思道在“四爷党”中一直是以皇四子胤禛的阴暗面形象存在,康熙皇帝和王掞之间的“君子对决”或者说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临终安排和计划,同属“王道”心术,都是出于对皇四子胤禛的必要掩护和保护。

此时的王掞和康熙皇帝的宠臣张廷玉一样,都是朝堂之臣的代表,都是康熙皇帝心意的直接授予人,都是代表了康熙皇帝“帝王心术”的正面形象。邬思道这个“阴谋家”或许还达不到这个层面,更达不到这个境界。

说白了,邬思道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康熙皇帝“帝王心术”的安排预测中来!

再者,此时的皇四子胤禛或许还有对于康熙皇帝做法的不理解,但其对于皇位的争夺绝对没有放弃,甚至还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心狠毒辣”、“不顾一切”。

对于王掞请求诛杀郑春华的默许;对邬思道以“李世民榜样”的“潜在威胁”都能说明皇四子胤禛为了夺嫡的最终胜利,能够干出任何事的明显改变。

同样,对于邬思道,皇四子胤禛的提防和二手准备也逐渐明显。也就是说,王掞对于自己的夺嫡建议和指点,胤禛很可能就没给邬思道言及,仅仅对其举荐自己的举动予以了说明。邬思道在胤禛对于王掞行为的“一带而过”中,很明显也看出了胤禛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其对王掞走入康熙皇帝内心世界的程度,已经明显自知不如,也就没有了指点和解析的意义所在。

说到底,在康熙皇帝病危后的第一步安排中,邬思道已经明显落于下风!

除了王掞,康熙皇帝还对在佛前为其祈福的两位皇子、两位上书房大臣下达了旨意:

朕躬违和,国事烦剧,渠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举止失措、临事畏搪、深负朕望。着胤禛、胤禩免去一切差事,张廷玉、马齐革去大学士职衔、暂留上书房行走。

对于康熙皇帝这个明显让胤禛、胤禩错愕的圣旨,邬思道给予了“为后世之君施皇恩、笼拥立之臣”的“保护目的”解释,认为这是康熙皇帝“用心良苦”的“菩萨心肠”。

邬思道对于康熙皇帝此举的解析对不对?康熙皇帝这一道圣旨的真正目的何在?

对于康熙皇帝的真正用意,笔者认为,有三方面:

1、稳定朝局

“稳定朝局”这个目的,我们一直在提,但在康熙皇帝病危,自知不起以后,才是康熙皇帝最需要朝局稳定的时期。

对于康熙皇帝而言,不管是皇位传承还是皇子势力制衡、朝臣罢免,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清江山万世一统,永久稳固的发展下去。历朝历代,皇权更迭的过程都是对于皇权稳固、统治根基伤害最大、颠覆概率最大的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其余问题的考虑都是毫无意义的!

将两位实权派皇子免去一切差事,将当时决策机构的两位实权大臣罢免,但仍留其“上书房行走”的特权,目的就是为了将所有权力集中于康熙皇帝一人之手,将整个朝廷乃至为整个国家都牢牢掌握在康熙皇帝一人的手中,目的就是为了朝局的稳定、国家的平和。

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是皇权更迭能够平稳、顺利进行的重要前前提。

2、将皇位传承于最小范围内进行

皇位传承这等国家大事,虽然取决于康熙皇帝一人,但当时拥有实权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还有两位决策成员张廷玉、马齐都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马齐乃系“八爷党”的重要成员,皇八子胤禩更是可以直接威胁乃至颠覆康熙皇帝皇位传承的人物所在,康熙皇帝想要平稳的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想要实现皇位传承的“软着陆”,就必须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将传位过程完成。

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下令推举新太子人选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朝臣串联”、“结党营私”的行为,致使推举过程以失败告终?不就是因为康熙皇帝命令中“京中四品以上、京外二品以上”的较大范围指示造成的吗!

有鉴于此,康熙皇帝充分吸取了教训,将皇位传承只限定在了自己的心腹之臣张廷玉和两道圣旨绝对制约下的隆科多两人的范围之内。

将所有的实权派皇子和官员全部废黜,从根本上斩断他们能够参与和决定皇位传承的权力和机会,然后皇位传承的绝对把控权才会真正掌握在康熙皇帝一人手中。也只有这样,康熙皇帝才能在张廷玉和隆科多的绝对支持和协助下,顺利完成皇位传承过程,才能实现将皇位传给“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皇四子胤禛。

3、最后一项才是邬思道的推测

在康熙皇帝传位给胤禛以后,对其的交代中,就有“善待你的兄弟和臣民”,这是一个“仁慈帝王”的真实想法,更是一个“父亲”无奈的交代。

对于康熙朝晚期的弊政而言,对于当时风行的官员贪腐状态而言,康熙皇帝对于皇四子胤禛的“孤臣”要求,不无道理;但胤禛的“冷面王”称号,又必然让其在即位之初会因为自身政治势力的缺乏而立足不稳甚至朝局动荡,所以,康熙皇帝又必须采取必要手段,为其安排“擎天保驾”之臣。那个被关了十年的皇十三子胤祥是一个,这次被免职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更是。

邬思道看出了康熙皇帝此举背后对于皇四子胤禛的“用心良苦”,对于朝臣和胤禩的“菩萨心肠”,但其却并没有意识到康熙皇帝首先是一位帝王,然后才能是“菩萨”的必然。

前两项目的,乃系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乃是一个帝王出于对国家大局和朝局稳定的必然考虑,乃是大格局的规划;最后一项被邬思道看出来的安排才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和老上司的“感情用事”,是小格局的安排。

说到底,邬思道也只能够走进康熙皇帝的感情世界、普通心理。至于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大格局安排和规划,邬思道永远都只在路上,望尘莫及。。。。。。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