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客家墓葬风俗>> <<客家骨罐下葬仪式>>

<<客家墓葬风俗>> <<客家骨罐下葬仪式>>

时间:2020-08-15 15:54:09

相关推荐

<<客家墓葬风俗>> <<客家骨罐下葬仪式>>

<<客家墓葬风俗>><<客家骨罐下葬仪式>>

客家墓葬风俗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梅州地区涌现一股修建祖坟的热潮。山岗上,旱地里,门前屋后,举目可见重修或新建的各种式样的坟墓。

客家人历来讲究葬风水,修祖坟。旧时代发了财的人家一般要办三件大事:买田、做屋、修祖坟。修阴宅和修阳宅一样重要,可见其地位。近年来这股热潮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对地区居民的墓葬风俗作心理剖析,找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想法,以去其糟柏,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善待其事。

墓葬风俗具有其文化内涵,它表现了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纪念先祖的思想、方法、手段,是一定的宗教仪式、建筑艺术、地理常识、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所以我们可以从虚、实各方面对其风俗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形成和支配这些风俗的心理。

一、从墓的种类看念祖念恩、福荫子孙的心理

浏览客家地区的田野、山间,各式各样的坟墓几乎无处不在,老的、新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数不胜数。这是客家人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一种风俗。笔者在乘坐京九线列车北上时曾留意观察到,这种现象在粤东北、赣南都很普遍,江西吉安以上逐渐减少,而赣中北以上就几乎见不到了,从鄂东大别山区至冀东以上的平原地区见到的都是简单的坟头、坟包,有的还有墓碑,有的连简单的墓碑都没有。可见客家地区的坟墓是一道有特色的风景线,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观察、调查、思考,认为研究墓葬的各种形式对研究墓葬风俗的变化发展及促成变化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很有必要。

1.按墓的外观形式可以分为:

(1)坐椅地堂式 这种坟墓是依山势或坡势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圆形旱池,这种式样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从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属这类,客家地区举目都是山野荒坡,这种墓式选在山地荒坡上,因为客家地区山多耕地少坷见客家先民珍惜、爱护耕地,不让死人与活三争耕地。

(2)大葬地 在地堂式的墓碑后挖有个安放棺材的大坑,用砖块砌好拱市均占葬时直接把棺材放置其中,以后不再挖起骨殖,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二次葬,因费用大,是过去有钱有势人家才能采用的显示财势的做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原的大户人家建阴宅、筑寿城的传统做法。

(3)墓庐式 建一个小房子,里面放置陶制骨罐,不用墓碑,可以放多个骨盒,骨盒上写上名字。这类阴宅主要分布在五华、惠州一带。

(4)墓亭式 墓建在亭内或亭后,亭建在路边的可以供路人避风雨,主家修亭多有纪念、炫耀之用意,因建亭费用高,近年来多为有钱人家所采用。

(5)山庄墓园式 多为近年来政府民政部门征用山地建公墓,如梅县的白鹤仙庄、南榕仙庄。

(6)纪念碑式 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形式,碑体可高可矮,占地有大有小,工费料可比传统的地堂式少,占地也可小些,可以建在平地上,因此易为人们接受。

2.按安葬次数可以分为:

(1)一次葬 死者去世后由主家择时择地埋葬,只用土坟,不设墓碑,待三、五年后尸体腐化为自骨时择日起出白骨在骨罐中。有的因各种原因会成为永久性的一次葬。

(2)二次葬 将骨罐择时择地安放在永久性墓中。客家人认为,只有完成二次葬,才算尽了做子孙的责任,才心安理得。

(3)待二次葬 骨罐暂寄于荒山上或田头地坎下。这是因为主家还没有经济能力或没有合适的时机而采取的过渡办法,这段过渡时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拖延多年,甚至因年代久远而成为无主骨罐。

3.按纪念对象分为:

(1)先辈墓 为纪念家中或族中祖辈而修建。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2)先烈墓 为纪念为国为公牺牲的烈士、先贤而建。

(3)无主墓 义冢--收集无主、无名骨殖集中安葬,使得亡灵得安,由行善积德之人或团体集款捐建而成,属慈善之举。古老人之墓--在修屋、修路或动土时挖到无主或无名骨殖,移地安葬,使其得以安魂,是主家避凶邪求平安的折衷之举。

4.按坟头数分为:

(1)单坟 一个坟墓一块碑,多数为夫妻合葬形式,但也可只葬一人或同时安葬几代、同代几位先人。

(2)连环坟 一个坟墓并立二块或三块碑,可安葬同代或几代多位先人。

(3)群坟 家族的基园、公墓、山庄、义冢。

二、从安葬仪式看求财求福发达的心理

客家人的二次葬有其独特的一套仪式,尽管各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及形式所反映的是居民讲风水、求平安、求发达的心理。在客家地区"葬风水"成了安葬先祖的别称。

下面以梅县一些地方流行的习俗仪式为例看其一套做法。

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福荫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阴阳先生有其讲究阴宅的山形水势、吞吐沉浮、穴库包藏的一套。主家为了择块风水宝地以保佑自家财丁兴旺、人才辈出、富贵双全,多愿听信阴阳先生信口开河。然后把全家的时生月日交给阴阳先生听信其根据什么八门、八卦、廿四山、六十龙透地以及八字(年、月、日、时辰)、四柱生克等艰涩难懂的阴阳术语去选定吉日。这时阴阳先生往往会故弄玄虚,诌出常人听不懂的东西以抬高其身价,但往往也会为讨好主家拿大点的红包而刻意迎合主家的意思对吉课作变通。

骨罐下葬仪式则更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心理。

备好香纸三牲以犒慰先灵,请来土地神、山神以护卫先灵。

准备工作还有"暖金"--在安放骨罐的土坑内烧柴火。骨罐客家称为"今昂"即金罐。

时辰一到,"升金"--由子孙捧起骨罐传到坑内。

呼龙词--风水宝穴葬在龙脉上大吉大利。

发龙火--点香烛、献三牲。在用土填满土坑时,风水先生念"十进粮":(以土喻粮)

一进粮,高登宝座;二进粮,大吉大昌;

三进粮,万事如意;四进粮,积谷千仓;

五进粮,荣华富贵;六进粮,金银满箱;

七进粮,财丁兴旺;八进粮,子孙满堂;

九进粮,财源广进;十进粮,长发其祥。

粮泥上得"钟"(满得隆起之意),福主赚钱过广东;

粮泥上得平,福主发福盖省城。

泼龙水--土坑填满后,往地堂左右泼水,以水带财。

发粮米--风水先生一手把盛米的竹箕,一手向周围撒米,众子孙亲朋张开衫帕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带回家里放入缸以求财粮不断。风水先生边撒米边念发粮词:

发东方甲乙木,儿孙世代食天禄;

发西方庚辛金,沙箩量米斗量金;

发南方丙丁火,儿孙世代早登科;

发北方壬癸水,儿孙世代中高魁;

发中央戊已土,儿孙能文又能武。

一要千年富贵,二要人丁兴旺,

三要三星拱照,四要四海名扬,

五要五谷丰登,六要六畜兴旺,

七要七女下凡,八要八仙庆寿,

九要九子登科,十要十年身到凤凰池。

添灯--点亮灯笼或防风船灯带回家中,意为家家户户添丁。

敬酒--祭祀礼仪,敬先祖。

奉财宝--烧衣纸给下界先人及众神仙。

捡香--在离开时,每人捡一支香带回家中,意为香火不断。

园坟--园满结束,谢师、谢土地神,可在以上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也可另择时日进行。

点龙火--用竹筒装煤油插放在坟后呈半园形,入夜点火,有点一晚或数晚的,意为光宗耀祖、光照后人。

三、从墓形及墓碑内容看重源流重风水重炫耀的"三重视"心理

客家人的墓葬历来都很讲究风水,梅县民间传说古时有几大风水名墓,如"屠刀"、"蜘蛛结网"、"锦锻铺地"等。

其中"屠刀"安葬的是杨氏来梅始祖杨云山由的,位于梅城东厢现在的吕帝庙前,一口大水塘形似屠刀,或是取其犀利之意,子孙两代就出了四位进士一位教谕。其碑文主要如下:

大清乾隆九年甲子岁九月吉旦立

定光古佛 一九八六年四修

大宋乾德二年蒙定光古佛立墓

康熙壬寅年冬月吉日重修

大清乾隆甲子年再修

光绪十九年复修

考赐进士朝议大夫讳云岫杨公

始祖 墓

妣敕封积庆夫人杨母欧阳夫人

杨氏子孙繁衍,其基被认为风水好,香火鼎盛,世代相沿,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惠州杨氏后裔仍组团前来祭拜。

可见客家墓葬风水习俗早在宋代已有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