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寻找岳西的传统手工技艺:手工挂面

寻找岳西的传统手工技艺:手工挂面

时间:2020-06-12 08:50:19

相关推荐

寻找岳西的传统手工技艺:手工挂面

杨双林,50岁,岳西县温泉镇人。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有着30多年的手工挂面制作历史。

杨双林所在的村民小组,有着半个世纪手工挂面制作历史,以前这里家家户户都生产制作手工挂面,直到现在这里还有几户还在传承着这门手艺。(记者 储小兵)

走进杨双林的家,外表看上去和普通农家小院没有任何不同,却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木质工具。杨双林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来制作手工挂面的工具。那个一尺多高的大缸是用来和面、盘条、醒面的,靠墙边的大箱子是用来绕条和二次醒面的。那一人多高的架子,是用作上杆、二次拉长和晾干的。还有个比普通凳子略高些、中间有个孔的凳子,是用来放置笸篮将晾干的面收置成品的。

手工挂面要经过和面、醒面、盘条、绕条、二次醒面、拉条、三次醒面、上杆、二次拉长、下杆等10个步骤。整套工序做下来要花上20多个小时,均为纯手工操作。“制作手工挂面需要好天气,只有在天晴的时候才能做出来口感好,颜色洁白的挂面。”杨双林说。

杨双林父辈就制作手工挂面。以前挂面不是卖,是用小麦换的。上世纪八十年代,1斤小麦换6两挂面,到后来很少有人种植小麦了,也就直接按照市价进行销售了。

杨双林告诉记者,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直接到挂面作坊去购买,传统的手工挂面制作人,都要挑着担子走乡串户去叫卖。一担挂面少说也有几十斤,有时候早上出去傍晚才能到家,很是辛苦。如今交通发达,销售模式也变了,不用再走乡串户去叫卖。现在杨双林的挂面供不应求,每天都有从各地赶来批发和购买的客商。县城几家大型酒店用的都是杨双林制作的手工挂面,他自己有一辆面包车,按时按要求直接送去就行了。

问起杨双林当初为什么学这门手艺,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放学回来都要帮家里做事。久而久之,慢慢就对整个工艺和流程熟悉了,再到后来自己就开始制作,渐渐地传承了这门手艺。”

传统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复杂,现在做的人已经不多了。像杨双林这个年纪,算是年轻一点的挂面制作人。杨双林介绍,村子里还有几户人家也是做手工挂面的,年纪都比他大。做挂面每天半夜就要起来和面,一直要忙道第二天下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学这个,以后机械化制作更加普及,手工挂面肯定慢慢失传了。机械能替代人工,但是永远也做不出手工挂面独特的味道。

当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杨双林告诉记者:“多拍点照片啊,等以后手工制作挂面慢慢消失的时候,至少下一代还能从照片里看到传统手工制作挂面的样子。希望将来能有年轻人来学习,将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说到此时,杨双林显得有些失落和伤感。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门技艺。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面食。细如发丝、清如白玉,洁白光韧,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绵软,回味悠长。开水煮两三分钟即熟,适合速食。可以过熟之后捞出来过凉水做凉面、蒸面、炒面,也可以过凉水之后做麻辣面等等,各种吃法百吃不厌。

据记载,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到现在仍有诸多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

杨双林的家

杨双林正在将挂面慢慢拉长

经过二次拉长的半成品挂面

正在晾晒的挂面

正在晾晒的挂面

将晾晒挂面的棍子和面分离,就是成品挂面了。

(内容来自岳西网,岳西发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岳西发布一月最精彩的文章推荐

感谢您陪伴岳西发布微信走过

舌尖上的岳西--腌菜

岳西1月11号—17号停电信息

童年照看着就是那么温馨

大货车司机写的打油诗

岳武高速九大隧道

岳西的夜晚竟然这么美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分享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