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如第六感般神秘的“第五味”

如第六感般神秘的“第五味”

时间:2019-03-19 15:19:12

相关推荐

如第六感般神秘的“第五味”

好书热卖

《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

[德] 马可斯·赫尼格着

王丽萍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五味乘夜行列车从上海直抵华南。雾霾沉沉中,天将将破晓。既无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晨曦明媚,也无北回归线地带应有的色彩斑斓。目之所及,屡见不鲜,全然是21世纪的中国城市风貌:摩天楼、高架路、立交桥、工业园、住宅区……不见树木郁郁葱葱,但见建筑群密密匝匝。广东省和上海都市圈是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均属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珠三角与长三角境况相同,工厂棋布,高楼林立,农业用地被挤压得一缩再缩。一座座城市无序蔓延,湮没于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此番南下,目的地不是鼎鼎有名的大都市。我不去广州(千年商都,港口名城,广东省会)、不去香港(经历过英国殖民统治的“东方明珠”,政治上进行着“一国两制”的实践,文化上保留着华洋融合的个性),也不去深圳(珠三角第三大城市,直追广州和香港的后起之秀)。此行直奔惠州,一个我前所未闻的地方。美食相诱,老友相邀,我巴巴地跑到惠州来,只为一饱口福。妻子丹丹一路同行,我俩都对头一顿接风宴心存期待,欣欣然向城中的一座小岛进发。“欢迎到我的岛上来做客。”朋友惜话如金,我未得其详,反正应邀前往就对了。能在中国拥有私家岛屿的可谓凤毛麟角,自古贵人不多言嘛!小岛坐落于惠州西湖中。惠州西湖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千百年来风姿冠绝一方。湖岛未至,惊喜先来。远远地望去,捷足先登的某位老相识悠然迎候。下了出租车,我们立即趋前致意,暂且把美岛佳肴搁置一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相识巍巍然迎风伫立,被惠州百姓静静地簇拥着。铜塑的老相识可不是小人物,而是一代文豪及美食泰斗苏东坡!此前已两度谋面:在四川,我曾尝过他“亲手所赠”的东坡肉;在苏州,我曾随他尽情地“把酒问青天”。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青年天子以“讥讪先朝”为名,降罪于苏东坡,苏东坡左迁惠州,一路上历尽舟车劳顿。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从中原到岭南,几千里长途跋涉,数月来风餐露宿,实无乐趣可言。苏东坡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和贬黜,虽以诗文名世,怎奈仕途多舛。政敌一上台,苏东坡便被朝廷一贬再贬。与当权者政见不合,降职外放是宦海生涯的家常便饭。先贬黄州,尚且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东坡肉”的诞生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再贬惠州,却只余暮年末路的悲凉,当朝新贵巴不得这尊不合时宜的榆木疙瘩一去不复返。北宋谪官何其多,被流放至岭南的,苏东坡是头一个。苏东坡时年57 岁,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直至翻越大庾岭,通过了这道“既长又险的鬼门关”,才总算是活着踏进了远离中原的南荒之地。未踏足之前,苏东坡对岭南、粤东有何感想,今人无从获悉。有文字描述的是,甫到惠州,苏东坡顿觉眼前一亮:“广东地处亚热带,举目四望,柳橙、甘蔗、荔枝、香蕉、槟榔……林木葱郁,果园飘香,这里就是中国的南方,跟先前所想象的不一样……”真可谓“岭南万户皆春色”啊!苏东坡幸甚,喜出望外地“不辞长作岭南人”。年近六旬的苏东坡名满天下,到了惠州,深受当地官民的敬重和厚待。苏东坡诗以记之:“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惠州太守对苏东坡礼遇有加,隔三差五地就会派自家厨师上门献菜,供时运不济的美食家一享口腹之乐。寓地虽宜居,谪官毕竟是谪官,名望高归名望高,日子还得清苦着过。苏东坡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以其微薄的俸禄,不得不以节俭为生。因节俭而创新,苏东坡在惠州也开发出不少美食。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他津津有味地写道:“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繁,如蟹螫逸味。率三五日一铺。吾子由三年堂危,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在信中,苏东坡详细地描述了烤羊脊的独家心得。解人馋而惹狗怨的“东坡羊排”就此问世。同因苏东坡而得名,东坡羊排虽不及东坡肉名满天下,却也流传甚广。几个世纪以来,东坡肉的创新版层出不穷(在四川,我造访过张总创办的“三苏文化”主题餐厅,品尝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回赠肉”),东坡羊排的新做法也是不胜枚举。广东并非只是贬官谪士的流落之地。岭南与内地的交流古已有之,移民潮推波助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带动了当地饮食的繁荣。八方食韵于此交汇,异域风味于此流传。早在苏东坡寓居惠州的时代,许多舶来品就从广东登陆中国。明朝时期,经由葡萄牙人之手,西方食品大举入华。19世纪中叶以前,广州是各种外来品的集散地,辣椒就是由此红遍大江南北的。此前访川,我就曾大饱辣福。世界各地的风物纷至沓来,对广东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东坡抵达惠州33年后,北宋王朝土崩瓦解。金兵入侵,半壁江山易主。战乱频仍中,汴京士庶不得不逃离天下第一繁华大都,纷纷南下避难。一波又一波的中原人被迫翻越峻山险道,求生于岭南之地。南迁汉人客居于粤赣闽边区,与当地土着杂处通婚,逐渐演化形成“客家”民系,英文名称为“Hakka”。“客家”一说让人联想到二战后涌入德国的“客籍工人”。古今中外,移民潮此起彼伏。20世纪,大批客籍劳工寄居于德国;12世纪,大批客家先民流落于岭南。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的餐飨习俗,融合了当地的风物特产,形成了自有的饮食文化。坐拥西湖的惠州位于东江之畔,客家菜的水系流派因而得名,“东江菜”与“广府菜”及“潮州菜”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名扬四海的“粤菜”。暂别苏东坡,我们登上小岛。在古香古色的中式小屋前,岛主悠然而立,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岛主是客家人,人皆称其为“阿程”。历经几代,阿程一族早已落地生根,这一代可谓根基深厚。阿程经营茶馆十分了得,多地开花不说,还把分店开进北京的故宫里。在惠州,阿程的茶馆位于西湖中的小岛上。他留着精干的板寸,挎着实用的皮包,少言而健行,属于邓小平口中的“实事求是”派。二话不多说,我们直奔餐厅。移步换景,满园客家风情。阿程携妻女尽地主之谊,主厨作陪,我与丹丹为客。人少、意美、味好。“香!”阿程言简意赅,“客家菜以香为本。香被视为第五种基本味觉,你来品品看。”第五味?听起来宛如第六感一般神秘。第五味难道不是辣吗?“非也!”阿程笑答,“我们客家人不喜辛辣。辣,其实是一种痛感,多食无益,反而会破坏人体内部平衡。”广东是辣椒在中国的最早传入地,却从无嗜辣之风。阿程不多言,直接请主厨以“香”飨客。主厨欣然离席,不多时便端出一道用纸包着的珍馐来。承其美意,我和丹丹饶有兴致地揭开“盖头”一睹芳容:橙黄的嫩鸡卧于雪白的盐粒之上,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见者动心,使闻者垂涎。“香!简直太香了!”丹丹禁不住连声赞叹。这就是那神秘的第五味吧!香气宜人,香味可口。“请!”主人言简意赅地劝菜,客人乐得恭敬不如从命。一尝之下,满口溢香,如此饱满的鲜美肉味还真是难得一遇,妙不可言却别具一格,浓郁得令人惊艳。阿程简评道:“古法盐焗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饭店只是用盐往鸡身里外抹一遍,简了工艺,寡了肉味。”阿程所指的古法我心领神会,费盐、费工,整只鸡是埋在盐粒中用文火慢慢焗熟的。“谁说不是呢!”我对此亲有体会,“本家叔叔是职业屠夫,他给我们露过这一手,这样焗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般!”盐焗鸡带我回到童年,回到德国乡间,回到那余韵悠长的田园风味中。以粗盐焗肉,水分尽吸入盐中,香味尽渗入肉中,口感爽嫩,自是令人叫绝。客家人深谙此道,古法盐焗鸡皮滑肉美,怎一个香字了得!香字一词多义,好闻的、好吃的、好喝的,皆可谓香。按阿程的说法,在酸咸苦甜之外,香是人类的第五种基本味觉。相对而言,前四者皆为中性(以酸为例,酸牛奶是酸鲜可口的,酸了的牛奶却是酸腐败胃的),香则不会给人以负面的感觉。在中国的岭南之地,我深切地感知到了香的独到。德国人不乏美味肉食,亦善煎焗之法,却未对香所呈现的味觉特性予以如此重视。最先就此进行科学研究和客观描述的,又是善于吸收外来精华并发扬光大的日本人。1908年,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品汤偶得,发现了某种超乎寻常的美妙味觉,遂将其命名为umami(鲜味),该词由umai(鲜美的)与mi(味道)组合而成。如此鲜味,不仅富含于海带中,亦可提取于香菇及鲣鱼等类。“鲜”同“香”,可意会却难以用西方语言完全表述出来。经研究试验,池田菊苗得出结论,产生鲜味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这一发现促成了味精的问世。可悲的是,一经问世,味精便被滥用成风,成了诸多东亚快餐店和中国小饭馆蒙混食客味蕾的增香法宝。客家人,起码是重古法、尊食俗的客家人,对味精并不热衷,更乐于通过煎、烤、炖等烹饪手法让香味自然而然地充分释放,正如盐焗鸡,正如随盐焗鸡早早上桌的那道汤。我有些纳闷,中国人大多习惯于餐后喝汤吧?“不尽然。”阿程笑道,“在广东,尤其是我们客家人,最讲究无汤不开饭。以汤开胃,既能促进消化,又能增加食欲。”无独有偶,我不由得联想到德国老家的周日午餐,母亲用带髓牛骨精心煲成的餐前汤,何尝不是开胃良选?身为客家人,阿程深谙其妙:“餐前喝汤润喉舒胃,有助于食道通畅。广东人对汤情有独钟,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靓汤素有美名,不靠味精提鲜,香就香在海陆食材的原汁原味上。”随后,阿程恰到好处地卖了个关子,让我对接下来的口福充满了期待。“这汤好香啊!”丹丹被熬自髓骨的鲜醇味道彻底折服,一勺接一勺,喝了个欲罢不能。接二连三的菜品上桌,道道别致,鲜香。脆皮糯米鸭,肉质鲜嫩至极,跟盐焗鸡有的一拼,给人以独特的味觉体验;客家炒时蔬,清清淡淡,先荤后素,营养更均衡。举箸品谈间,宾主推杯换盏,以葡萄牙红葡萄酒佐餐助兴。“葡萄牙红葡萄酒最初登陆中国之时,恰好是我家祖先南下惠州之际。”“哦?是在什么时候呢?”阿程冲我耸耸肩,小酌一口,笑而作答:“大约400年前!我们客家人讲究吃,你们西方人讲究喝,论起酿酒来,还是你们在行。”这句话貌似有理。放眼世界,最好的葡萄酒和最好的啤酒无不产自西方。每每与中国人宴饮,除了那苏州黄酒外,几乎没有什么本土佳酿令我醉心。接风宴临近尾声时,我向阿程求教:“为什么客家菜肴以醇厚香浓居多?”阿程摇首感叹道:“或许是客家人对家和土地始终无比依恋的缘故吧!”我深以为然。自古以来,客家人一贯秉持向心凝聚的传统,以家为根本,以宗族为核心。在毗邻广东的福建省,至今留存着最富客家色彩的圆形土楼。历史上,闽地匪患频仍,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建土楼聚族而居,既便于“御外”,又利于“凝内”。一座土楼,就是千人同宗的大家庭;一座土楼,就是百年同族的古村落。向心凝聚,是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亦是客家风味的形成根源。正因如此,客家菜质朴而香浓,非他者可比。于客家人而言,“家”是生活的重心,“香”是菜肴的灵魂。这顿饭吃下来,鸡鸭汤肉,无一不香。压轴菜似曾相识,我不禁说道:“大有东坡肉的风范嘛!”阿程点点头,其妻接话道:“这是加了惠州梅干菜的粤版东坡肉!苏大学士名满天下,在惠州颇受礼遇,虽是谪官,却可以派两位厨师专程去杭州学艺。厨师进修归来,将杭州经验与惠州特产完美结合,进而成就了‘东坡梅菜扣肉’。”原来如此啊!一大美食家,光靠烤羊脊来塞牙缝,如何在惠州滋润过活?这番用心着力,想必是出于对“香”的渴望与追求吧!梅菜扣肉的问世,是厨师之功,是苏东坡之福,是惠州百姓之幸。

(本文节选自 马可斯•赫尼格《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相关图书)

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

[德] 马可斯·赫尼格着

王丽萍 译

简介

这本书是通过游记的方式探索中国美食在江南、北方一带,以及四川、广东和台湾的“风味”。马可身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专家,以其半生在中国的经历,发现美食无疑是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的好方式,所以他决定用“肚皮”探索文化,一边吃,一边消化中国文化。文中还记录了许多食谱,可供读者参考。

作者

[德]马可斯·赫尼格(Marcus Hernig),中文名马可,作家、顾问、教师,从1992年起生活在中国,1998年起生活在上海。马可曾负责中德和日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合作主任和日本京都歌德学院主任(—),目前在上海和柏林任教。他也是中德贸易网的高级顾问,多次主持文艺晚会、朗读会等。最近的作品包括:《七情六欲和当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复兴》()、《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中文版,)等。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启真馆图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