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242 天书(18)——藏历

242 天书(18)——藏历

时间:2018-06-19 07:57:20

相关推荐

242 天书(18)——藏历

7.11,藏历。据网络介绍,公元前1000年以前,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圆缺来大致推算年、月、日。几百年后,雍仲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进一步精准推算出冬至日回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开始,(相当于农历“建子”)进而形成了藏族地区各种节日及宗教仪轨。及至今日,藏族地区许多习俗和生活方式,大多仍沿用古象雄时期的传统。当然,这只是表象,并不意味着西藏人民愚-昧-落-后、不思进-取,概因“天道——天气+自然环境”没有变,所以,人的行为也就不大可能会变。

不过,话说回来,至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随着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同时也带来内地历法。

至1027年,藏族人民又将佛教《时轮经》里的天文知识,与内地历法、以及藏族地区原有历法知识相结合,从而创立了“时轮历”,并一直沿用至今。

纪元,由于受农历的影响,所以,藏历纪元和农历是一样的,都是以西历“元年”纪元。

纪年,由于受“汉历(农历)”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在于,藏历以“五行”代替“天干”,即根据中医里的“五季”划分规则,用“木”代替甲乙,用“火”代替丙丁,用“土”代替戊己,用“铁”代替“金”,进而代替庚辛,用“水”代替壬癸;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以鼠代子、牛代丑……依此类推,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纪年方式,诸如木鼠、木牛等等。例如,农历为“戊戌”年,属狗,故此,藏历就将其转化为“土狗”年;又如,农历为“己亥”年,属猪,藏历称之为“土猪”年;再如,农历为“庚子”年,属鼠,藏历则称之为“铁鼠”年等等。由于“干支”是60年一循环,所以,藏历“干支”(年名)也是60年一循环,不过,他们称之为“绕迥”,或“饶琼”,而不是“六十甲子”。鉴于此,本人道是觉得,若将“绕迥”或“饶琼”译成“行属纪年”,或“60木鼠”,似乎更准确一些,或者说,唯有如此,方能与农历中的“干支纪年”,“60甲子”等一一对应起来。

岁首、置闰。时轮历看上去只有“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因为其中有“闰月”。与农历有所不同的是,藏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或划分为六季,即春、后春、夏、秋、冬、后冬;全年354日,以“神变月”为岁首,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设“闰月”,用来调整月份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调整阴历与太阳回归年的关系;同样,藏历置闰时间,与农历也有所不同。

由此导致的一项显着差异是,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有四种情形,即:

(1)藏历新年(神变月初一)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完全重合,例如1996、1999、2000、、、、、、、、等;

(2)相差一天,例如2002、等;

(3)相差一个月,例如1998、、、、、等;

(4)相差一个月零一天,例如2001、、、等;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1997年,两者相差两天。

具体情况见下列数据:

1996年 2月19日,藏历正月(神变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1997年 2月9日,藏历闰三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三;

1998年 2月27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农历闰5月;

1999年 2月16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000年 2月5日,藏历闰二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001年 2月24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二,农历闰4月;

2002年 2月13日,藏历闰六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二;

3月3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

2月21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二;农历闰2月;

2月9日,藏历闰四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月28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农历闰7月;

2月18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月7日,藏历闰二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月25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农历闰5月;

2月14日,藏历闰六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3月5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

2月22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一,农历闰4月;

2月10日,藏历闰五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3月2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二,农历闰9月;

2月19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月9日,藏历闰四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二;

2月27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二月初二,农历闰7月;

2月16日,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2月5日,藏历闰一月,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藏历新年每循环一次(农历也是如此)即年数相差的年份,新年在公历上为同一天,例如:1996和,1997和,1998和,1999和,2000和等等。

季节,由于青藏高原上气候的独特性,以及对“天象”观察的有利条件,(能见度高)藏历时轮历在“节气”与“季节”划分上,不是采用内地简单的“岁月平分法”,而是依“日宿”进行推算,即依据太阳所在位置进行推算,同时,将推算出来的数值与藏族地区典型物候、以及草木变化情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定“节气”,并划分“季节”,因此,藏历虽然也有与内地通行的四季划分的传统,但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六季划分法”,即“春、后春、夏、秋、冬、后冬”。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划分方法很有可能是受印度历法,或佛教里的天文知识的影响所致,因为,从实际情况看,整个藏区冬季最长(约7个月),物候单一,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实际是春秋相连,约5个月),且物候变化很快,而夏季极短,几乎看不到,严格地讲,是没有气象学上的夏季的;至于部分高寒地区,则是终年为厚厚的冰雪所覆盖,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冬季”。倘若按照气象学划分,或者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汉字的含义划分,则只能分成“春、秋、冬”三季,甚至只有一个“冬季”,而不是类似于内地的“四季”,或类似于印度的“六季”。

由于同样的原因,源于淮河流域的“24节气”,在藏历中,只有“二至(冬至、夏至)”2个反映“天象”的节气勉强可以使用,因为,这2个节气,多多少少能反映高原上两个典型“天象”变化;而其他表示中原地区开启“夏半年、冬半年”的“二分(春分、秋分)”,标记季节变化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标记降水量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标记冷暖程度的清明、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寒、大寒,标记物候的惊蛰、小满、芒种等节气,在青藏高原上是对不上号的,因为,藏区“24节气”并不是呈等距离分布的,而是部分节气高度集中,例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等等,部分节气相距很长,例如小寒、大寒等等;部分节气又是不存在的,例如“小暑、大暑”等等,因此,藏历中是没有24节气的。之所以有些版本中印有24节气,那纯粹是为了与农历进行对照而已,绝不表明青藏高原上也有类似的“天气过程”,或“物候”,因而,也就没有了“预测作用”。

图2-66,拉萨全年天气

(年平均降水总量 445 mm)

(注:拉萨与重庆、武汉、杭州等地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约北纬30度,然而,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气候相差很大;与佛教发源地尼泊尔,以及蓝毗尼等地更是相去甚远。换言之,佛教经典《时轮经》中的天文知识未必适合藏区。反过来,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视佛教文化为圭臬,根本不顾及藏族地区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因而,只能说是“执迷不悟”,毫无“大-德”可言。)

纪月、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古代藏族人民始终把身边的自然现象归因于某种超自然力的神秘控制,从而形成了藏族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及星象崇拜等等。反过来,为了更好地崇拜各路神佛,藏历规定每个“太阴月”为30个整“太阴日”。(笔者注:藏历的推算方式十分特殊,其中1太阳日 = 24小时,1太阴日 = 23.625小时,不过,为了生活的方便,历法上标记的日期只能是太阳日,而不是太阴日。)但是,月球是绕地球公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且周期为29.53058太阳日,而不是整数“30日个太阴日”,因此,为了配合“太阳日” (历法上每个月实有的天数)与“太阴日”(藏历在推算过程中,虚拟的阴历月天数,即30个太阴日。)之间的日序,便出现了“闰日”(又名“重日”)和“差日”(又名“缺日”),即通过 “闰日”和“差日”来调整月的大小。具体地讲,某月实有天数为29日,但是,为了让历法上最后一天仍然显示为30日,“大算们(编制历法的高人)”通过暗暗地扣除一天,即少标记一日,简称“缺日”,或“差日”,从而使得该月实有天数仍为29日。反过来,出于“月相”等方面的考量,(实际是肉眼观察误差)“大算们”又会在某些月份中间插入“闰日”,由此导致的另一项结果就是增加一个“缺日”,甚至同一个月份里有两个“闰日”、两个“缺日”的现象,从而使得“历月长度”与实有天数一致。显然,由于藏历这一特殊纪月方式,从而使得藏历看上去既“十分神秘——十分荒唐”,同时又显得“高深莫测——稀泥糊涂”。例如初二、闰初二,初五、闰初五,或缺初一(本应是初一,但是考虑月相等问题,将初一空出,直接进入初二,称之为“缺日”。)、缺初二等等,显然,有差日无闰日,或差日多于闰日的月份为小月,每月29天;闰差相抵,或无闰日无差日的月份为大月,每月30天。详见表2-40、41、42。

表2-40,藏历中的闰日、差日、历月长度

表2-41,藏历中的闰日、差日、历月长度

表2-42,藏历中的闰日、差日、历月长度

为什么非得在“历月”中插入“闰日、差日”,而不是使用连续数字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始宗教 + 封建农奴制”使然,即反动腐朽的宗教集团,例如da-赖之流,为了自己的“修行——美好生活”,为了死后“上天堂——涅槃境界”,他们必然利用“历法——自然规律”这一特殊“文化载体”,将人民对自然、星辰的崇拜,对“佛——圣人”、“菩萨——贤人”等的崇拜,牢牢固定在“特定的日子”里,通过精神上麻痹人民、愚弄人民,肉体上约束人民的行为,岁月里控制人民的生活节奏等等,进而达成永远奴役人民的目的,尤其是昔日没有文化的农奴。鉴于此,“高-僧大-德”们,必然借纪念“佛(相当于儒教里的“圣人”)、菩萨(相当于儒教里的“贤人”)”等着名人物战胜各路“对手——妖魔鬼怪(实为其他宗教里的重要人物)”之名,从而设立一系列“殊胜日”,进而“昭示”各路信众每月都要在“殊胜日”里按时“进香、献酥油、供斋、朝拜、礼佛”等等,诸如初一、初八、初十、十五、十八(观世音菩萨节)、廿一、廿五、三十日等等,见表2-43;说穿了,就是“忽悠”“善男信女——愚蒙”们不仅要老老实实地干活,而且还要隔三差五地、心甘情愿地、十分虔诚地去“供奉佛、菩萨 ”;然而,传说中的“佛、菩萨”早已作古,所以,“供奉佛、菩萨 ”实际就是“供养当下的僧侣”。

为什么说是“忽悠”,而不是“昭示”呢,这是因为人死了就是死了,再也用不着享受人间烟火;再说,按照佛教教义,佛-祖等人是大彻大悟之人,也是进入“涅槃境界——极乐世界”的人,因此,根本用不着吃人间烟火。反过来,面对如此浅显的“道、理”,面对如此简单的逻辑关系,倘若一个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及因果得失,且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大众,并由此开启民众的心智,进而让芸芸众生也能活的通透、幸福,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那么,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之为“高-僧-大-德”,甚至是“活-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智商一流的人”、“德行一流的人”,或者是“大彻大悟的大活人——活-佛”;相应地,其行为就叫“昭示”。反之,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压根儿就不明白,甚至是“别有用心”,那么,这样的人就叫“魔鬼——暗暗消耗他人生命的人,或将他人诱入歧途的人”,其行为就叫“忽悠”。鉴于此,我们不能不说,一些“高-僧-大-德们——不想干农活的人、不想放牧之人”之所以设立“殊胜日”,且整天嚷嚷着要礼敬佛-祖、弘扬佛-法,那纯粹是借佛祖之名,打着弘扬佛法的旗号,进而干着骗取广大信众供养自己的勾当,用一个成语概括,叫装神弄鬼,即“表面上装-成-活-佛,骨子里干着-魔-鬼的勾当”。当然,佛门中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称这种行为叫“佛-光普-照”。然而,这个“佛光——人民的乳汁”只“普照”了极少数人——高僧大德,并没有普照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奴,更没有普照天下苍生,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光-普-照”。若是从日期上看,则更是呈现出明显的“隔三差五”现象来,所以,只能称之为“忽悠”,而不是“昭示”。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佛祖”,故此,藏历中每个月都有“三十日”;倘若按照农历,那么,小月是没有“三十日”的,因此,就会失去一次对佛祖的礼拜,相应地,僧侣们就会失去一次吃新鲜饭菜的机会,而宗教集团更是失去一次敛财的机会,同样,也失去一次愚弄人民的机会。其次,藏历将月圆日固定在“十五日”,进而用来“顶礼”阿-弥-陀-佛,换言之,在月圆之日,僧侣们又获得一次“圆满的供养”;至于其他日子,诸如初八、初十、廿一、廿五等,则使供养变的越来越密集。不过,由于阿-弥-陀-佛等人比佛-祖的“境界”低,所以,个别月份可以“缺初一”、“缺初八”、“缺初十”、“缺十五”、“缺十八”、“缺廿一”,例如庄严月(11月)、神变月(正月)就“缺十五”……至于“荟供日”,偶尔缺一次也无妨,所以,藏历个别月份也可以“缺廿五”、“缺廿九”等等,例如作净月(5月)、天降月(8月)就“缺廿五”,至于其他“缺日”,可参见表2-40、41、42。

除此之外,一月初七(佛祖出家日)、三月初三(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七(佛诞辰)、四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十五(佛入胎,即佛母受孕的日子)、八月十四(月光菩萨圣诞,农历八月十五,相当于中秋节)、九月廿二(天降日)、十一月廿三(监斋菩萨圣诞,即佛教厨师长圣诞)、十二月(定光佛圣诞)等等都是“圣日”……所以,整本藏历看上去到处都是“宗教节日——愚弄人民的时间节点”;相应地,初看藏历的人很容易被蒙住,但是,长期使用藏历的信众则十分清楚,因为各种“节日——纪念日”都是有“规律——教条”可循的,久而久之,藏传佛教信众都能在相应的日子里开展各种宗教活动,诸如“行持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等,尤其是每月最后一天的释迦牟尼佛节,即月末必须对佛祖礼拜一次。

表2-43,藏历每月均有的殊胜(圣)日

纪日,由于藏区海拔高,气温长年偏低,环境恶劣,所以,藏区人民通常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绝不可能象沙漠国家那样,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相应地,他们的纪日方式和汉族是一样的,即“昼 + 夜 = 1日”。

纪时,藏历纪时方式和汉历(农历)是不一样的,通常用到4个时间单位,即息、分、刻、日。其中:息,又名呼吸顷,折合成现代时间约为4秒,估计这个时间单位,大概来自高原人平均呼吸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健康成人,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12~18次,所以,取平均值,一“呼吸顷”相当于4秒。有了“息”,接下来便是“分”,6息为1分,又名“漏分”,折合成现代时间为24秒;60分为1刻,又名“漏刻”,折合成现代时间为24分钟;60刻为1日,即24小时。而汉历(农历)纪时方式是,1刻 = 15分钟,4刻 = 1时(辰)= 2小时,12时(辰)= 1日。

飞幡日,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峰林立,河谷纵横,所以,青藏高原上风特别多,尤其是山谷风、瞬时风等,一旦起风,不仅瞬时风力可达到6、7级,甚至更高,而且风向捉摸不定,显然,这种瞬时“怪风”是很容易将经幡、帐篷等物品给吹倒、吹翻,或者将山体上的危石、枯枝败叶等给吹落到下方,因而对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将行人、牛羊等给吹落到深山峡谷中……因此,藏历“大算”们不得不根据高原地区历史经验积累,努力推算某月某日可能会有大风,并通过藏历提前告知农牧民,某日为“飞幡日”,不宜悬挂经幡、风马旗等等,否则,就会招来“障碍”,或“不吉”。事实上,高原地区的天气是变化多端的,很难有规律可循,绝不像藏历上所预测的那样,每相隔12天(可能来自于“地支”),就会有一次较大的风力过程,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看一看“天气网”上拉萨等地历史天气。同理,因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也很容易导致高原地区出现山体滑坡、滚石、坠物、泥石流、冰川移动等自然灾害;反过来,因降温,或气温陡降,又容易产生暴雪、冰雹等极端天气过程,以及大雪封山、冰凌挡道等诸多冻害,进而使得野外放牧的农牧民时常处于险境,甚至是绝境……鉴于此,藏历“大算”们不得不对此也要做出相应的“预报”,久而久之,藏历中便充满着各种“禁忌”,诸如某日不宜出行,某日不宜放牧等等。换言之,标注“飞幡日”也是藏历的一大特色。

表2-44,藏历飞幡日与拉萨历史天气之比较(部分)

(从表中不难看出,藏历关于大风天气的推算是不准确的。)

日食、月食。除了对年、月、日、飞幡日等做出推算外,藏历时轮历还拥有一套系统的日、月食推算方法,且能较为准确地推算出食限的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入食方向和食分大小等等。显然,这种推算对古代藏族地区认识日食、月食,减少不必要的恐惧、恐慌,(笔者注:古人不明白日食、月食等背后的“道、理”,因此,每当日食、月食来临时,总有一些人会被吓的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吓破了胆。)乃至安排日常生活是非常有益的。换言之,宗教人士并不总是“愚弄”人民的,他们多多少少还是做了一点有益的事,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白了,就是用一种“古老、且相对落后”的方式,或曰文化,在“行善”,因而既愚弄了人们,又愚弄了自己,进而拖累了整个民族。

节日与民俗。由于宗教集团掌握了历法制定权,所以,藏族宗教节日特别多,尤其是佛教传入西藏后,僧侣集团更是将藏族原有宗教节日改造成佛教节日,又名“加持日”,诸如佛祖出家日、佛祖圣诞日、佛祖返回人间日(天降日)等等。详见表2-45。

表2-45,藏历中重要宗教节日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上气候严酷,全年可供农牧业生产的日子非常有限,所以,藏区群众绝大部分时间是没事可做的,加上技术落后,实际也做不了多少事。

第三,由于藏区地广人稀,路途艰险,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所以,藏族绝大部分群众要么生活在孤单寂寞之中,要么生活在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尤其是昔日的农奴。鉴于此,藏族统治者,尤其是宗教集团,为了增进不同个体之间的感情,为了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了传承藏族文化,同时,也为了让藏族人民适时活动活动一下筋骨,他们不得不按照岁月变化规律,从而设置一系列生活节日,诸如新年、灯节等等,具体地讲:

(1)藏族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是从公历1027年开始实行的节日,已有近1000年历史。具体日期是每年藏历正月初一日(神变月1日)开始,持续时间3至5天不等,和汉族过年基本一致。差别仅仅是饮食上略有不同,以及制作出来的“美食”在叫法上不同外,其他方面大同小异。例如藏历12月初,藏族人民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而汉族则是泡大麦,发麦芽,准备制作冻米糖等过年美食。至12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而汉族炸的是撒子、麻花、麻叶子等等。所以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春节”,不过,由于气候的原因,青藏高原离气象学上的“春天”还很远,故此,只能称“藏族新年”,而不能称为“藏族春节”。

(2)酥油花灯节。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显然,该节在时间节点上,以及庆祝方式上,和汉族的“元宵节”十分相似,完全可以称之为“藏族元宵节”。

(3)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时间是藏历4月15日,为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据传,佛祖诞生、成道、涅槃均在4、5月间的月圆之夜,因此,藏传佛教便把这个“月圆之夜”当作“吉祥日”。不过,南传佛教国家称之为“卫塞节”,例如印度等国,意为月圆日,而汉族则称之为“佛诞节”。

若是从气象上看,该节有点象汉族的“清明节”,因为此时高原上的气候和内地“清明”前后的气候差不多。

(4)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历7月1日(具醉月1日)举行,为期4~5天。

至于该节的起源,据网络介绍,该节起源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按照黄教教规,每年藏历6月15至6月30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6月30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

事实上,此时正是青藏高原降水量最大、气温相对较高,紫外线特别强烈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昆虫快速繁殖的季节,相当于内地的“梅雨天 + 三伏天”,因此,为了“避暑”,为了更好地养尊处优,宗教界便借“爱惜蝼蚁性命”之名,把僧侣们牢牢地控制在寺庙里。待到天气许可之时(藏历7月1日之后),高僧大德们便把那些好长时间没吃到新鲜食物的小喇嘛们放到山下去,从而就食于农牧民家中,或父母家中。显然,经历半个月“禁锢——斋戒”的喇嘛们,下山后,在喝上农牧民敬献上来的酸奶的那一“刹那”,(“刹那”是佛教里的时间单位,等于弹一次手指所需时间的1/60。)其感受必然是妙不可言的,用佛教术语来讲,叫“醍醐灌顶”,久而久之,便成了“定例——雪顿节”。

至于为什么叫“雪顿节”,据藏语译者解释,“雪”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合二为一,“雪顿节”便是喝酸奶的节日,故此,又名“酸奶节”。

然而,习惯了寄生生活的喇嘛们,习惯了“认佛为祖”、习惯了“念经”的僧侣们,他们将这一切归功于佛的保佑,归功于他们虔心向佛,归功于他们日夜念经,而不是归功于农牧民们的辛勤付出,更不归功于农牧民的善良和慈悲,于是,在下山享受农牧民供养的同时,喇嘛们便将自己寺庙内的“唱诵活动、宗教活动”等拉到露天来表演一番,将自己所“崇奉——迷信”的佛祖也拉出来亮亮相——晒佛,从而让农牧民在献出酸奶、哈达之后,还要心悦诚服地拜上几拜,即让农牧民们在献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还要献上自己的灵魂;久而久之,雪顿节便成了以藏戏演出加晒佛为主,以喝酸奶为辅的节日。鉴于此,不明“就里——旧理”的人又将“雪顿节”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进而忽视了喇嘛们愚弄人民、鱼肉人民的本质。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从时间节点,即气候与气象,亦或是演变过程来看,该节和汉族的“端午节”、“晒霉节”(即出梅后,家家户户大肆晒霉的日子,又名“伏日”)均十分相似,可以看成“藏族端午节”、“藏族晒霉节”。

(5)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7、8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若是和汉族节日比较的话,该节和内地的“中秋节”比较接近,可以看作“藏族中秋节”。

(6)沐浴节。藏语称之为“嘎玛日吉”,是一个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藏民族中具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

据称,每年秋天到来,高原风和日丽,青藏高原上金星(又称弃山星)高挂。于是,古代西藏人民便认为,经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药水”,且比“圣水”还要灵验,用它洗澡可以清除百病,全年身体健康,吉祥如意;用它洗脸,可以目明耳聪、头脑清晰。

显然,该节是一个鼓励民众,充分利用高原上难得的“高温天气”(公历8月中下旬),到大自然里尽情沐浴,从而洗去身上的“宿垢”的节日,以便迎接接下来的“猫冬生活”。(笔者注:由于气候原因,青藏高原上人是不能勤洗脸、勤洗澡的,只有到了气温充分回升后的5~9月间,才可以勤洗脸、勤洗澡。)换言之,从形式上看,该节相当于汉族的“上巳节”,从时间节点上看,该节又似乎象“重阳节”。之所以藏汉两地存在如此差异,概因“气候 + 地理环境”使然,与抽象的宗教、以及虚幻的神、佛等毫无关系。

(7)仙女节。又名“天母节”,是西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藏语称之为“白来日追”,时间是藏历10月15日。具体内容是从早上5点开始,来自藏族各地的信众,手捧哈达、青稞酒,向安置在大昭寺外院天井中的护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和松赞干布像敬奉朝拜,喜庆一年一度的“仙女节”。

显然,该节具有明显的感恩意思,和汉族在“清明节(阴历三月初三)”祭祀黄帝,在“芒种节(阴历四月廿六)”祭祀神农,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祭祀“妈祖”(春祭三月廿三,秋祭九月初九)等十分相似。换言之,尊祖敬宗,不忘来处,感恩先贤,纪念民族的开拓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每一个民族概莫能外。

(8)天降节。藏语称“拉巴堆钦”,意为神仙下凡的吉祥日,是藏传佛教节日,每年藏历9月22日举行。相传该日为佛祖释迦牟尼为生母说法33天,“教化”后返归人间的日子。

从仪式上看,为了纪念这一“吉祥日”,各寺院均广开方便之门,而广大信众则是积极响应喇嘛的说教,向佛祖虔诚进香、摆供晶、叩头朝拜,然后,僧众一起念经、行善事,并祈祷佛祖保佑、佛法弘扬、人丁平安、万事如意、岁岁吉祥。

不过,在我看来,藏历9月22日,对应公历10底,此时,高原上的气候已是气象学上的冬季了,接下来便是长达6个月左右的封冻期。如果此时寺庙里还没能储备足够多过冬的食物、衣物,以及生活用品的话,诸如糌粑、酥油、毛绒等等,那么,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念经,不善于劳作,且缺乏基本生活来源的僧侣、喇嘛们便会被饿死、冻死,所以,为了不至于挨饿受冻,那些“高-僧-大-德”们,必然借佛回人间送佛法、赐平安、送吉祥之名,即“天降——佛祖从天而降”之名,再次“忽悠——欺骗”芸芸众生及时“进香、献供、行善”;说穿了,就是趁着天气尚可,大肆忽悠信众给“活佛——活着的僧侣”等献吃的、献喝的、献布匹、献毛绒,献酥油、献糌粑等等,最好把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一点金银、或偶然获得的珠宝等,也要心悦诚服地献给“佛——喇嘛”;在献完果实、财富后,接着再献上灵魂——叩拜。反过来,有了人民“从天而降”的供养,有了人民络绎不绝的朝拜,僧侣们不仅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而且还不会寂寞,精神上感觉特别良好,因为每天都有一大批信众,来请他们祈祷、念经、摩顶、赐福……

再换个角度,那些“出家修行”的喇嘛虽然不认自己的生身父母,但是,仍处于“俗世”中的父母却永远也割舍不下“出家修行”的儿子,永远惦记着远方的亲骨肉,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想方设法给予自己最大的爱,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最好喝的留给某一天突然归来的“不孝之子——弃父母而去的儿子”,都会把最温暖的毛绒送给远在清冷寺庙里修行的“稚子——小喇嘛”,都会把最珍贵的宝石献给“佛祖”,祈求他能保佑自己的孩儿一生平安……正式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正是这份永远也割舍不下的爱,正是这份对待儿女象对待佛祖一样的虔诚,从而使得藏族地区人民,不计个人得安危得失,千里迢迢,以三步一匍匐的大礼,以不分季节的勇气,向着心中的圣地,向着孩子们修行的地方——各大寺院,努力前行,从而形成了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朝圣。换言之,藏传佛教信众如此虔诚,不完全是宗教教化的结果,他也是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

合二为一,这便是“天降节”背后的“真实情景”,或曰“禅机——道、理”,也是宗教的真实伎俩和全部社会效应,用曹公的话讲,这就叫“甄士隐——真事隐”;而那些没有“被教化”过来的“愚蒙们——不会动脑筋的人”看到的永远是“贾雨村——假语存”,且被“愚弄”后,还一个劲地叩头谢恩。

换言之,真正的“高-僧-大-德”是善良的农牧民,真正能保佑一方平安的“佛”是千千万个勤劳善良的父母,真正能赐藏族人民吉祥如意的“神仙”是守望相助的同胞和亲人,(俗人是僧人的同胞)真正“天降”的是年迈的父母的如期而至,真正的“吉祥”是骨肉同胞们的鼎力相助,真正的“如意”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真正的“佛-法”是“倒过来看”、“倒过来用”,而不是“愚昧”的僧侣,也不是装神弄鬼的“活-佛、喇-嘛”,更不是早已作古的“释迦牟尼——佛-祖”……

表2-46,藏族传统节日

表2-47,藏族传统节日与公历对应关系

总之,上述内容大体上就是隐藏在藏历、以及藏族节日背后的“道、理”,是在大自然启迪下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佛”的恩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