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看看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好想穿越过去

看看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好想穿越过去

时间:2022-04-19 16:37:55

相关推荐

看看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好想穿越过去

明天就是七夕节啦!在和恋人甜蜜过节之前,先来多了解一些关于七夕的各种典故和习俗吧~

七夕节还有一个名字,就是“七巧节”,除此之外它还有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十几个民间俗称。七夕节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让它成为了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那么历史中,古人都是如何过七夕节的呢?

唐代诗人林杰做的一首《乞巧》,就专门描绘了那时候七夕节的景象: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中的第三句“家家乞巧望秋月”,就描述了古时过七夕的盛况。这一日年轻女子拜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那时的七夕很大程度上是与女子相关的节日,因此七夕又叫“女儿节”。农历七月七日年轻的女子手执五彩丝线和排列整齐的针孔,趁着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得巧”。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被称为“乞巧” 节。

相传七夕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做“乞巧”,宫女们陈列瓜果、鲜花、美酒,摆放庭中,贵妃又叫宫女们各自捉蜘蛛,放于木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这种“蛛网乞巧”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到了宋代,七夕节的气氛更加浓厚繁荣。史书《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除了穿针乞巧,蜘蛛网占等活动,女子们还会在瓷器内用水浸泡绿豆、黄豆、小麦,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在浙江一代,每当七夕节来临时,依然保留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湖南、江浙一带都有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在中国西南一带流传着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漂针试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