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原创 刘备的大才谋士 徐庶在曹营不得志为何能善终?原因竟是寒门二字

原创 刘备的大才谋士 徐庶在曹营不得志为何能善终?原因竟是寒门二字

时间:2024-01-31 10:37:22

相关推荐

原创 刘备的大才谋士 徐庶在曹营不得志为何能善终?原因竟是寒门二字

论起三国谋士,诸葛亮、司马懿等想必是人尽皆知,可是当初诸葛亮未出山之时,在刘备身旁有一位大才谋士,其功有二次大败曹军,其智毫不逊于诸葛,其谋不亚于周瑜,其孝道可谓是《三国演义》书中第一人,那就是军师谋士徐庶。

关于徐庶其人,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过多地着墨,在裴松之引注《魏略》中如是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这段刻画,无疑表明徐庶的三重特点:

其一、寒门子弟并未有士族势力所依靠;

其二、先习武、嫉恶如仇好为不平之事出头;

其三、后从文、习得文理兼通。

这几点都说明,徐庶其人应当是文武双全之人,与正历上的张飞倒有几分相像。但是正史中并未对徐庶其人的成就由过多描述,毕竟在《三国志》中,都未有单独立传。

可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赋予了徐庶三个重要典故,曹操挟母以令徐庶,元直回马荐诸葛,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归根结地一点就是,徐庶其人有大才。

曹操是如何注意到徐庶的呢?

原来是徐庶为刘备谋划,奇袭曹军大败曹仁,夺得樊城。曹仁那也是一名能谋善战的将领,能打败他的人,自然曹操是要多看上几眼。加之曹操身旁有程昱在极力推荐徐庶才智谋略之高所不能及,这才让曹操动了心思。

程昱出了个损招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这一招可把刘备给害大惨了,因为当时刘备势单力薄,可以说是相当为难之际。那日,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这句话说完,刘备知道徐庶是个孝子,但是也知道离开徐庶,大业或将有损。所以回答道: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尽管刘备这番话有“肉麻”之嫌,或是“老板”挽留“员工”的俗套路,但是却反映出徐庶的确是有大才。话刚说完,二人相对而泣,一直坐到第二天太阳快要升起。

徐庶临走前说: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并且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在大喵看来,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弃刘备赴曹营是情有可原,不能算叛主;可是,如若按照正史中含糊不清的描述,或表明徐庶有“觉备势单遂投曹操而去”的叛主念头。

可无论怎么说,徐庶到了曹操阵营中,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几乎没有功绩提及。只说在魏文帝(曹丕)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依旧位卑言轻之态,最后病死。这样情况表明,徐庶不得志不受重用,却能善终,这到底是为何呢?一个降臣却不发一言、不出一谋,这样的谋士曹操当时为何要留着呢?

在大喵看来,这与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有很大关系。在曹操麾下,曹操素有爱才、爱将之美誉,无论出身不拘一格,广招天下群才。即使徐庶不献一计,也不能对其有丝毫损伤,否则天下有才智谋略之人,必定心寒而不至,那就以客卿相待即可。

到了曹丕在位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拉拢士族,由此士族势力日益坐大,寒门出身的徐庶自然难有出头之日;但士族与寒门自古相对,二者共存方显公之贤。所以,大喵认为寒门二字是徐庶不得志之根源所在,而恰恰又是其护身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