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历史教学| 在思维冲击中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明清经济与

历史教学| 在思维冲击中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明清经济与

时间:2021-07-13 12:02:52

相关推荐

历史教学| 在思维冲击中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明清经济与

广西南宁一中廖寿传名师团队

南宁市第一中学 周滢滢

名师引领,群星荟萃,柳江潮涌,共研教学。4月由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主办、柳州高中、柳州市教科所承办的广西高中历史名师课堂暨命题培训活动在柳州高中举行。笔者作为广西南宁一中廖寿传名师团队成员应邀参加了此次上课活动。每个名师团队由三名教师组成,从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中任选一课内容,由名师进行说课,阐述教学立意及核心素养达成方式,由团队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同一班级、围绕本课内容分别进行两个片断教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我们团队选择的课题是“明清经济与文化”,新课标要求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笔者负责明清经济部分的内容,包含“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个子目,时间跨度长,内容高度概括与浓缩,虽然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但是要在20分钟内恰到好处处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选定课题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本课要实现对学生什么历史素养的培养呢?经过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经济部分内容最大特征是旧社会的顶峰与新因素萌发,繁华背后暗含危机,危机之下又带来机遇,是一段充满矛盾的历史。因此,我们决定抓住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利用矛盾,来着重培养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历史解释素养是高阶要求。同时煅炼学生在一定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渗透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它为我们本课历史教学指明方向。

明清经济部分的内容与岳麓版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内容编排有些相似,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并且分析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已有许多老师做过有益的探讨,其中李树全老师的《建构教学逻辑 培育核心素养——岳麓版必修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从盛世之耀、盛世之殇、盛世之新、盛世之忧、盛世之思五个环节始终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很好地以“盛世与危机”为主题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因此,如何避免与他人重复,又能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来统率明清经济部分的内容成为了笔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在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从巫仁恕的《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中受到了启发。巫仁恕认为,“在中国城市史上,明清城市的发展,在‘量’方面,大都市的人口与数量较诸宋代虽没有太大的增长,但在‘质’的方面,城市的经济机能却不断地强化,更重要的是‘市镇’这类非行政中心的经济型小都市大量出现。相伴随的是,大量人口集中到城镇内,都市化的现象相当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明代后期开始,在城镇内发生了许多群众运动。”由此,笔者确定了主题,本课将从“市民阶层”的视角出发讲述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危机,分为“民之发展”和“民之诉求”两大部分,通过“量而无质”、“盛而实危”、“大而不壮”三个思维冲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全面剖析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市民阶层”概念:“市民阶层成分极其复杂,除了中小工商业者、手工业工人外,还包括三教九流及百业游民。”

——颜长珂、周传家:《李玉评传》

师:这些“市民”从何而来?他们又有哪些经济、文化方面的追求?今天我们一起从“市民”的视角出发,学习明清的经济与文化。

展示课题:第15课 “市民”视野下的明清经济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同学们看似熟悉却非北宋张择端,而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导入,冲击学生已有思维,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图中直观感受到明朝城市的繁盛,教师引入解释“市民阶层”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1.民之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以吾苏郡而论,洋货、皮货、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座,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卷上

提问:阅读课本,归纳明清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因素为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本,落实基础知识,自主归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发展,并理解这些新发展都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师进一步指出市民阶层早在唐宋年间就已经出现,却在明清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而迅速发展壮大。

思维冲击一:量而无质

师:但是市民阶层的发展,本质上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动。大家熟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观点:什么决定生产关系?

预设:生产力。

师:大家可以举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史学观点吗?

预设: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同学们的举例,生产力的重大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为标志的。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推导明清时期的生产力就像春秋战国或者工业革命时期那样出现了质的飞跃呢?

师:我们再好好阅读课本与材料,找找明清经济中发展的是什么?不发展的又是什么?

材料: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从这段时间起,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节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6页

材料: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设计意图】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高峰,再加上课本为我们提供内容,学生难免对明清繁盛形成固化的印象。但是笔者在阅读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里面提到“由宋到明,经过5个世纪,农产品的产量只增50%,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官民田合计共7.842亿亩。这比宋盛世的5.6亿亩增加约40%。这就是说,明代比宋代增加的粮食产量中几乎有80%是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而来,其余20%才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真正提高。”于是笔者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逻辑关系能否成为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力冲击点。于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则美国学者珀金斯的材料并指导学生重读课本,引导学生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明清的盛世是总结性的发展、量的发展带来的,“量而无质”,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第一波冲击。

思维冲击二:盛而实危

师:既然明清时期在生产力没有质的飞跃,为何生产关系却出现了变革?市民阶层却发展壮大起来?让我们一起合作探究,研读史料,合作探究明清时期的人民面临了怎样的困境迫使老百姓离开土地?

材料: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为商为贾,奔走四方;又百工技术,吴人为众,而常若不足。

——乾隆《吴县志》

材料: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材料三:有明一代,时值 “明清小冰期”,气候趋于寒冷干燥。是时,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灾荒严重。……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

——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设计意图】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另外,笔者在阅读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写道:“从一个十八世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商业的发展大概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致富或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在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中,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经济的生气勃勃给我们以深刻印象;但对生活于哪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黄靖中为生存所作的挣扎奋斗。”何炳棣的《中国人口研究》也提到:十八世纪期间,中国的人口大约翻了一番,从1700年的一亿五千万左右增加到了1794年的三亿一千三百万左右。……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论是商业的扩展还是外部的移民都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被完全排除在生产性经济之外。于是向学生提问后,笔者提供了三则简短的材料供学生合作探究:是什么原因迫使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离开土地?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明清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人口的危机、经济的危机、环境的危机,这些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形成了生存的挑战,明清经济“盛而实危”,使学生对明清盛世的固有思维受到冲击。但批判性思维不应只是批判,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思维,因此提示学生“危中有机”,于是学生能够理解生存的挑战倒逼人们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明清市民阶层壮大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带着学生拨开心中的迷雾剖析了明清经济的发展、挑战、机遇。

2.“民”之诉求——市民“大”而不“壮”

思维冲击三:大而不壮

师:大家从表格中很容易看出市民阶层的诉求主要是在什么领域?

预设:经济、政治

师:他们要减税要发展,提出了独立的经济诉求。有些同学也提到了除了经济诉求,市民阶层还提出了政治诉求,那是否意味着市民阶层这个发展迅速的、有生命力的新兴阶层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转型的希望呢?我们以明清时期着名的民变——苏州织佣之变的口号具体进行分析。

材料:“今日之事,为朝廷为民除害也,若因以为利,则天下孰能说之。”

——“苏州织佣之变”领导人葛贤

师:同学们从葛贤的口号中能看出明清时期的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有什么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提供《明清城市群众之集体行动类型表》展示明清时期城市民变高达458次以及市民阶层的诉求,学生可以从表格中归纳出明清市民阶层暨提出了经济诉求,也提出了政治诉求,是否意味着市民阶层这个发展迅速的、有生命力的新兴阶层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转型的希望呢?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提供明清时期着名民变——苏州织佣之变的口号具体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市民阶层的诉求仍是以经济为主的,即使有政治上的诉求,但“为朝廷为民除害也”,不针对朝廷,没想过推翻封建制度。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市民阶层虽是新兴阶层的壮大,但却没想过推翻封建制度?引导学生联系上两个思维冲击讲到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量而无质”、“盛而实危”,所以作为上层建筑的市民阶层也就“大而不壮”了。学生可以更深刻理解课本中提出的 “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而不是单纯的把它作为一个死板的结论机械记忆了。

三、教学反思

琳达•埃尔德在《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等着作中对历史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能力培养做过简要论述。他们指出,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一种反思的能力。经过对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掌握了批判性思维基本方法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盲目相信权威,对信息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更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版)》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

明清经济部分笔者以“市民阶层”这个小角度出发以小见大,问题环环相扣,对细节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在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经过“量而无质”、“盛而实危”、“大而不壮”三个冲击,重新引发学生对明清盛世和危机的思考。经过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学生豁然开朗,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但是部编新教材的一课课程容量太大,且这次展示课是二十分钟的片段教学,因此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处理明清时期的经济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虽然选择了“市民阶层”这个比较新颖的切入点来统率整节课,但笔者感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完全讲透,而且思维冲突铺垫不够,冲突的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明显,若能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能够自主生成“生产力未发生质的飞跃,生产关系却仍然出现了变动”等此类问题,效果就更加理想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一口气系列相关链接:

|||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

关注【高中历史教学】,对话框输入: 数字“1”:免费在线历史微课 数字“2”:有趣的漫画版历史 数字“3”:内部高考复习秘籍 数字“4”:历年真题和名校押题

数字“5”:名校优质课和公开课

更多数字更多精彩……

1.1分钟看完汉字的演变史2.1分钟搞懂美国和伊朗为啥杠?3.一口气看懂物种大灭绝4.穿越回古代参加高考5.端午节吃粽子,你了解屈原么6.一口气看懂英国脱欧怎么这么难7.一口气看懂四大发明8.一口气看懂日本天皇的由来9.唐太宗临终前部下一盘大棋局10.一分钟看懂君主专制11.一口气读懂五四运动12.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13.一口气看懂中美贸易战14.历史上的中日大战15.总理、总统、首相的区别

更多资源长按上图关注公众号

ID:gzlsjx520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在思维冲击中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明清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