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人生的枷锁》▏挣脱与对抗

《人生的枷锁》▏挣脱与对抗

时间:2022-06-28 03:53:12

相关推荐

《人生的枷锁》▏挣脱与对抗

一个人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非得经历同样的痛苦不可。在此,差别在于,虽然每个人同样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有机体,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存在。这种离群索居的感觉在青春期尤为明显。可是这种感觉,并没有发展到使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差别达到今人一目了然的明显程度。只有像蜂巢里的蜜蜂那样很少自我意识的人,才是生活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最有机会获得幸福。他们集体行动,群起群居,而他们的欢乐也只因为大家共享才成其欢乐。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风景

菲利普一个劲地问着自己: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世间万物,一切皆空。拿克朗肖来说,情况何尝不是如此。他活着,不过是个碌碌之辈,无声无息;他一死,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他余下的那几本诗集只是在旧书摊上出手。他的一生似乎只是提供个机会给人写篇评论文章,除此之外,就别无意义。于是菲利普内心不由得呐喊起来:

“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人们一生所做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啊。人们却要为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付出饱尝幻灭之苦的惨重代价。痛苦、疾病和不幸,重重地压在人生这杆天平的一侧,把它压倾斜了。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人生的枷锁》

对于年轻人,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在于“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类似这样的话,类似这样的成功学心理,让一拨拨的年轻人满怀野心地冲向大城市。似乎对于这些人来说,年轻就是资本,可劲造的资本。

事实上一次错误的选择,会让时间白白流失。可以说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重大的。更多的人在同一个地方,意味着更多的人要去争取相同的时间。从某个方面上看,相同的时间在这个时代的体现更少了。人们对抗命运的所有举动都在消耗着巨大的时间。

主人公菲利普在历经种种失败之后,在这其中好友克朗肖的死亡,更加激起了菲利普对于漫漫人生的疑惑,可以说菲利普算是“比较强悍”的了,在把这么多人生可以经历的失败都试过一遍之后,还能够在一起面对生活。不管最终主人公的生活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其自身而言,都是胜利的。

实际上从漫长的生活来看,失败绝对是大多数的,就像痛苦和快乐,痛苦占据着大多数的时间,失败和痛苦一样,是能够引发人们反思的经历。这就像任何标准都不是唯一的,不可能一生都在以成败得失,或是幸福与否作为标准,换一个标准,对我们来说更像是换一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换一个想法面对生活。任何唯一的标准在整个人生来说,都是错误的。

有很多事, 不用解释

其实我自己也不怎么过分看重自己的诗作。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我的目标是要探索生活所提供的多方面经验,从生活的瞬息中捕捉它所激发的感情涟漪。我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一种优雅的才艺,是用它来增添而不是减少现实生活的乐趣。

——《人生的枷锁》

当下,“作者已死”的观念(说法)在不断地蔓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像印刷行业的许多技术革新,让出版物的成本降低;自由观念的泛滥,让人们急于表达临时性的想法……后者让所有人都在发声,不仅导致了“作者”这一职业的低俗化,也导致了“现在的读者”对于“过去的作者”的遗忘与日俱增。这也就是人们离弃经典的缘起,和重拾经典的原因。

我们自然鼓励所有人都能成为作者,作者也是读者,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可以让好的文化,好的书更广泛的流传开来。就大多数受过义务教育的人而言,其十数年的语文教育就是促使其往读者或是作者发展的基石。最简单的作文是现代人写作的开始。

另一方面,我们对“作者已死”或者说“作家已死”的感受却愈发明显。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时新的文化,而非那些超脱时代束缚成为经典的文化。前者处于不断地更新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驻留思考,而这似乎也不是当下文化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只是在循环往复地取得新鲜感中。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是时代的特征如此,还是经典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人们倾向于表达而非倾听,那些在漫长的篇幅中表达自己观点的作者渐渐被忽视,人们急于奔向下一个清晰可见的事件。从这样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生活,而更在意如何表达自己临时性的观点和知道其他人的情况。可以说这个时代里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手机本身就记录了绝大部分的个人生活。从某种意义,那些记录就是人们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实体存在。人们寄希望于展现自己,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每一刻的所作所为,外在的展示更重于内心的表达。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愈加明显。

最完美的格局

他想起他要从那个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的愿望。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屈服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得多啊。

——《人生的枷锁》

生活就像是读书,学校是要考试的,考完试要出成绩,完了还要讲评试卷,以及最后的反省阶段。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也没法选择按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而是要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这在学校里经常被看做是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概不承认勤能补拙的说法。独以成绩作为结果,判定学习方法的对错效用。尽管看上去读书的时间是一生的事情,实际上却只有属于义务教育的十二年而已,在这之前或之后的学习都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可以概括总称的。

这十二年就像是人生的年轻阶段,当然相对漫长的人生阶段,绝不仅仅是十二年而已,人们产生接触新的事物,产生新的想法,也会有新的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失败还是取得了暂时的成功。都只是一种经历一种尝试。换一种简单的说法,这是一个追求真实和真理的过程。

亲朋故旧也只能提供一个并不实用的建议。不然犯错的意义何在?

在《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不愿照搬伯父的生活成为一个神父,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在祈祷上帝治愈他的腿疾无果之后,已经无法对虚幻缥缈的神产生坚定的信仰,最坚定的信仰经过最残忍的摧毁之后,就会产生绝望和反抗。菲利普决心到社会上历练,接触了几个行业,却偶然产生了对艺术的偏执;在被艺术抛弃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医生行业。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情劫(情结)”——米尔德里德,其中自有一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掌故。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好的朋友和对他好的伯母也纷纷去世……故事终于迎来了一个“回到最初”般的结局。菲利普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人,过上了简单平凡的日子。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起《基督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大致是说,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在于:等待和希望。在那个关于复仇的故事里,主人公到最后才停止复仇,复仇是动力也是他活下去的盼望(指望),等待了8年依旧没有消磨掉仇恨之火,直到消灭掉所有的敌人,才满身疲惫地离开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菲利普满怀着上帝能够治愈他的残疾……满怀着在艺术创作中功成名就……满怀着米尔德里德能够爱上自己……说到底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执念,世上本没有奇迹,又岂能寄希望于上帝;艺术成就开始于天赋,也非偶然生就;米尔德里德只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人生并不起眼的过客,菲利普硬生生为其固执了一年又一年。经过这一系列的满怀希望和付诸实践、以及希望的破灭,他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曙光,迎来了一个平静的时期,不再有那些野心和幻想,跟萨拉表白,接受简单而又完美的人生格局。

有的人会把那些阻止菲利普走到萨拉面前的“障碍”,看做是枷锁,那些菲利普固执到有些扭曲的选择是每个有自由思想的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没有对错,甚至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如果没有经历,菲利普也就不是那个菲利普,最后选择放下,也没有办法获得美好结局般的平静和轻松。

愿你们在挣脱人生的枷锁之前,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放弃等待。

欢迎关注“藏静小屋”分享阅读 分享世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