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美丽的古村落

美丽的古村落

时间:2022-02-23 03:13:57

相关推荐

美丽的古村落

太行山东麓有一个叫石门村的小山村,这里山峦叠嶂,四面红崖,深谷幽境,甘泉四溢。当地有句俗语“石门村太阳落了才半后晌”,意思是山太高,早早就把太阳遮住了,村里下午也就是后半晌就看不到太阳了。人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打柴烧饭,爬山种田,久而久之,这里的人形成了一种淳朴且不怕艰苦的倔强性格。1931年的冬天,我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儿时的情景,模糊又清晰,朦胧而有致,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村东的缓坡上。村对面的西山是万丈红崖,崖的顶部翠柏环绕,崖的中部镶嵌着一条玉带般由多座庙宇组成的装饰带,五光十色的彩绘庙宇神秘而有灵气,它打破了岩壁的沉闷感。崖上的庙宇叫岩栈,逢年过节,村里的人们通过河边的平道绕山路而上,到岩栈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西崖的景色,真是红岩映翠柏,绿荫伴清泉,感觉那么秀丽怡人。特别是雨天,风光更奇特,在云雾缭绕中,几十道瀑布从万丈红崖直泻而下,可谓壮观。

西崖脚下是一条小河,平时潺潺流淌,雨天山雨急来,河水突涨,满槽洪流汇成大河,由南向北奔流而去。但农民不能误了种田,特别是农忙季节,他们同样蹚水到河那边的地里干活,所以当地人又有蹚水过河不怕水的习惯。到了天气晴朗、百花盛开的季节,年轻人到小河里去玩水(游泳),经常看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有鳖在晒盖子,一发现有人,鳖就都跳进水里了。有些年轻人特意下水去捉鳖,回家做顿美餐。人们知道鳖咬死嘴,咬住不放,但当地人也知道鳖在水里是不咬人的。关于捉鳖的趣事,当地老乡谈论得很多。有一次,一个老乡下水捉到了一个较大的鳖带回家去。天晚了,他没有把鳖杀了,而是将鳖扣在一个脸盆下,上面压了一块大石头,第二天早上鳖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看来鳖的力量还挺大的。又有一个外号叫“鳖眼”的老乡,到了夏天,河水较大,河边草茂岸绿,水中是黑绿色的倒影,深不见底,但“鳖眼”一看就知道水中有没有鳖。乡亲们把玉米秸捆成小捆连起来漂在水上,他上去用长矛扎下去,就把鳖扎住了,一扎一个准。当地人生活比较困难,除了逢年过节、办红白事杀猪宰羊,平时是舍不得吃肉的,抓野味来吃也是解馋的一个好办法。

漫步在河滩,清清的水流激荡着河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卵石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青蛙不时在水中跳来跳去,颇有一种野趣。

村的南面叫石门矾,这里两面悬崖直立,山底清泉涌出,凉爽怡人,一条小路蜿蜒,盘山而上,这是从南面来石门村的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石门村的南大门了。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在这里打柴挖山,发现过多种龙骨。当时老百姓不知龙骨的研究价值,把龙骨压碎送给当地住着的八路军医院给伤员止血用。龙骨的发现也证明了这座山谷久远的历史。

村的北面叫背遮岩,在背遮岩下河滩较宽的地方有座小山,龙王庙就坐落在这个小山顶上。山下面的河边有几处清泉涌出,泉水中的小虾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孩子们经常在泉水中捞小鱼小虾回家做着吃。背遮岩两层重叠,山高入云,山下河流湍急,山脚下有块大石岩,石岩上几层岩石好似天然台阶,往来的人们多年行走踩出了一条古道,大河的水就从石岩边奔腾而过。

村中心有个方形的广场,村里人称这里为大街。大街的街面是由不规则的石板铺成的,虽然街的规模并不大,却是全村人聚集的地方。街的南面是一座戏台,街的北面是一座叫官房的庙堂。

戏台虽小但热闹不断,每逢过节或者什么好日子都要唱一唱戏,全村人要在这里热闹一番。说是唱戏,请专业戏班子的时候很少,都是村里好戏的一帮子人来唱,一般是唱地方戏山西梆子,如《打金枝》《骂金殿》《教子》《芦花》《舍饭》《金沙滩》《牧羊圈》等,都是老乡们顺口能唱出来的熟戏词。当台上唱开戏了,老人和小孩们便拿着板凳坐在台下,看起戏来十分着迷。乡亲们爱听爱唱,下地回家的路上,担着箩筐,扛着头,常随便哼上几段,伴随着大山的回音,自己觉得美滋滋的,也能消除一些疲倦。但我不行,我的嗓子不好,所以不爱唱,我大哥二哥都能像模像样地哼上一段。

北面的庙堂是长方形的,上庙堂的台阶两旁有两个较大的平台,村里人闲暇无事都爱在这里坐着聊天。长方形庙堂内部的正面台上有好多彩塑神像,中间是玉皇,两边有青龙、火龙、娘娘等多尊塑像。从塑像的面部与服饰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和个性,有的慈眉善目、端庄清秀,有的吹胡瞪眼、镇妖驱邪,有的红胡绿脸,有的紫袍加身。走进庙堂,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就有一种敬畏之感。

有一年的春季,正是播种的季节,好久没有降雨,乡亲们低头看看地上的干土疙瘩,抬头望望万里无云的天空,真是心急如焚。于是乡亲们张罗着抬神祈雨,据说龙王能呼风唤雨,全村老小一起动手,把官房的几尊龙王塑像抬上,排上大队,敲锣打鼓到村外边的那座龙王庙转了一圈。乡亲们一路上边走边跪拜,村里有声望的长者们口中念念有词。众人心愿只有一个,希望早日降雨。过了几日,真的乌云密布,喜雨普洒大地,乡亲们高兴地烧香跪拜,当然这是一种巧合,但在乡亲们的心里坚信这是祈雨的结果。

距村北面六里远有一个大山沟,叫花园沟,当时是石门村的一个自然村,沟里有少数人家居住。花园沟里山势奇险,树木茂密,飞鸟成群,狐狼野兽流窜于山林之间,人们多有防备,但仍然常受野狼之害。

花园沟的深处有一个叫大铺的山谷,有两户人家在半山腰的岩石里盖起了住房,常年居住。再往深沟里走,有几个大水滩,人们就到这里担水吃。在水滩旁抬眼往上望去,山上有几个大岩洞,深不可测,洞顶渗水如雨,寒气逼人。探洞的人不敢冒然深进,只能速进速出。据说洞里住着几条两米多长的大蟒蛇,蟒蛇常到这水滩边喝水。人们到水滩担水时经常遇到,但只要你不侵犯它,你担你的水,它喝它的水,互不干扰,见的次数多了,人们也就不在意了。这里的住户很迷信,满沟的石岩上都是蛇神庙,有人还烧香敬拜。

当年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我们家还在大铺住过一段时间。这两家人特别忠厚诚实,非常热情地安顿了我们。

石门村这个古村落,流传着很多传统戏曲和有趣的民间故事,如“柴郎舍身虎口救母”“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难”“三皇姑出家”等,人们最喜欢谈论的是“三皇姑出家”。因三皇姑出家修行的地方是距我们石门村不远的苍岩山。苍岩山在方圆百里名声很大,每年农历三月和农历十月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从我们村到苍岩山步行十二里,途经测鱼村,再走一段叫八里崭的山路就到了。

走到山路的尽头,往前望去,眼前万丈红岩,一片檀林古柏中桥楼殿阁,庙宇重重,好似仙境。但无路可进。再看脚下有一山洞,洞中有一个大门,这门就是苍岩山有名的南天门了,从这条路来的人只有经过此门才能进入苍岩山。这苍岩山真是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烧香的、许愿还愿的、祈福求平安的、游山观景的……整年游人如织,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和农历十月两次庙会,更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苍岩山内还有两处特殊的景观,一处叫“跳火坑”,一处叫“摔法台”。“跳火坑”是在悬崖庙宇的小路旁,建了一个长方形的铁皮盒子,烧纸的人把纸放在铁盒之内将纸点着,人跳进去再出来,据说烧纸、敬香、跳过火坑的人一生好运。“摔法台”也在庙前的山路上,如做了坏事的人经过此地,就会有一股旋风将头发卷起(古人都留长发),把人旋到半空再摔下岩去。这些传说代代流传,人人皆知。

关于三皇姑出家修道的故事,民间传说还有很多,我们这里流传的是:三皇姑是隋炀帝的三女儿,因父得了不治之症,医嘱只有一方可治,此方必须用亲生女儿的眼与手作为药引方可治好。大女儿、二女儿看看自己的手和眼,都不肯舍己救父,只有三女儿毅然决然将自己的眼挖出、手剁下,为父亲治病。三皇姑的孝心感动天地,功德圆满,因此得道成仙。隋炀帝为念三女儿救命之恩,封三女儿为“三皇姑”,并为其塑一尊全手全眼的像作为纪念。塑像的工匠们将“全手全眼”误听成“千手千眼”,所以苍岩山桥楼殿内有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不断,万民敬仰。

三皇姑的传说在乡亲们中间流传甚广,因是民间传说,人们自然地将心愿和向往融入其中,所以版本也就越来越多,但也离不开尽孝、惩恶、劝善等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精华所在。我还记得,20世纪30年代中叶我们村里的很多石匠参与了苍岩山建石桥的工程,乡亲们出人出钱,能工巧匠们出技术,人人都很尽力。正当这一带的乡亲们忙碌时,“七七事变”爆发了,形势大变,工程无法再进行下去。

曾听人说:“石门村原本是一个天然的城池,南北有两座石门,旁边还有一个天然的花园。”这大概只是一个传说,但石门村的人说起此事来都津津乐道。今天的石门村已被列为国家级的古村落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