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读书笔记 | 《乡土中国》费孝通(一)

读书笔记 | 《乡土中国》费孝通(一)

时间:2018-11-16 04:55:16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 | 《乡土中国》费孝通(一)

/08/29

“我想要不悔,但有一件事无论如何都一定会让我后悔终生,

那就是我阅读量的匮乏。”

书名:《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次:4月第一版

印次:8月北京第10次印刷

《乡土中国》——说真的这个标题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若不是这本薄薄的毫不起眼的书被放在朋友的书架上,若不是朋友提起“男女有别”一章中那些有意思的观点,若这本平平无奇的书被放置在书店的书架中,被一堆色彩鲜艳的精装书包围着,我想我是绝不会拿起它来阅读的。我对这本书的预判是一本描写无聊农村生活的书,对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我似乎不明白了解“乡土”于我而言的意义。事实证明,我浅薄的知识面不仅让我无法拥有一双发现好书的眼光,而且也让我仿佛一个井底之蛙,沾沾自喜地轻视那些站在井外站在蓝天之下的人。“乡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根,历史书上不是没有学过,但是比起那印在教材上需要背诵准备在考试中写出来的知识点,此刻在我眼前张开的扉页上展现的那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以更深刻更直接更震撼的方式,让我对“乡土中国”的概念更加清晰,让“乡土中国”的形象从二元到立体,生动得不像话。

旧着《乡土中国》重刊序言01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我们学校今年开办了第一年的“暑期学校”,我有幸抢到了一门叫作《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教授Angela有一次上课的时候问我们,如果作为老师没有了creative idea要怎么办,有同学回答说可以问同事,可以上网查,我说“你可以直接问学生,说你需要他们的帮助。”在我接触过的老师中,大多数都没有直言过自己对于某个知识某个观点的模糊和不确定,更没有谁直接明了地表示过需要学生的合作与帮助,大多数时候展现的都是神通广大的知识拥有者的形象,因此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也是众星拱月的状态,在众目睽睽之下滔滔不绝地对外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在我越是低年级的时候越是明显,当然,年龄尚小的时候心智尚未成熟,必须得辅以正确指导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对师生互动的不足感到不满——教师和学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方关系,是双向的,不是一个在讲一个在听,也不是一个在给一个在讨,是很平等地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基于对知识的探索,经验更加丰厚的人自然可以带领另一人往对的方向走,经验不足的人可以发问更可以质疑,质疑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有道理,对知识的探索有贡献,另一种就是更加显示了他自身知识的浅薄,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问题的解决以及对自身的提升。但是,不能不给交流的机会,不能不给质疑的机会,不让学生怀疑和反对的老师,不承认自己有局限的老师,或者甚至因为自己对某方面知识拥有程度较高这一点而把自己居于高处,居于学生之上,不承认学生提问价值的老师,都不能说得上是一个真正能培育出人才的老师,因为他本身也不是。

02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他把这本着作当作一段尝试的记录,甚至不是定稿,我猜想他的想法是:“我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一定了解但是也不能说了解得很全面很透彻,因此我只是试着将我所理解的部分写下来。”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尝试的记录被当作着作,我又想到自己,想到了很多身边的人,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一个社会事件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了躲在背后默默听别人发声看别人言论,最多加上一个简单的“转发”,再没有多余的动作。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认为自己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发言会片面不客观甚至暴露自己无知的弱点,所以什么都不说,也就什么错也不会出了,反正还会有大把比自己厉害的人去分析去发布言论,于是很多人渐渐变成一只“寒蝉”——“失语症”在肆意蔓延。是因为怕暴露无知怕添乱怕被当作异类,总之是怕发言过后带来各种各样的纷扰,为了杜绝这一切,便也就不尝试了,顺便连思考也一起杜绝,更不会有痛苦。

乡土本色0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02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过惯了娇生惯养锦衣玉食的生活之后,受到打击便一蹶不振,生活质量的巨大落差以及安于舒适排斥变化的脆弱心理,在生活出现变故的时候便如五雷轰顶天崩地裂般。但我这样子说,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谁也不想去遭受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刻,但是需求的质量和数量也很关键,前天看过肖战的一个采访,他意思是说从低谷的时候过来,也无所谓在巅峰之后再回到低谷,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并没有拥有什么,也就无所谓失去什么。

03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我以前总觉得评价一个人“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土”对于城里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很严重的贬义词,但是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土”呢?在大家都用触屏手机而我在用小灵通的时候,大家说我“土”,在松糕鞋流行那阵而我在穿着凉鞋的时候,大家说我“土”,“土”在日常生活里给我的感觉就是“你没有跟着潮流在走,你还在用过去我们用的那个东西,你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这就是土。所以很多人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土气”,潮流走到哪他跟到哪,大家在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吃的穿的用的说的,一定处处体现出“潮气”,身份的高贵好像一下子就显示出来了。但可笑的是,潮流也是一场复古啊,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最经久不衰的,摒弃“土”的人,不论何时,都只是随波逐流之众而已。

04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这样转念一想,城里人将乡下人描述为“土”是合乎实际的,如果这之中并未带有视人犹芥的意味的话。将“土”作为贬义词的话,对于乡下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因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贬低作为他们生命之本的土地。我又想到以前高中每日发奋学习的日子,因认不得不同种类的青菜而被人称为“生活白痴”,但我是不是也能将只能认得蔬菜却不会讲英语的人叫做“英语白痴”呢?说别人是生活白痴的人,自身又懂得生活几成?说别人是英语白痴,那我自身的英语能力就已经到了无人匹敌的境地了吗?所以不要轻易对一个人某个方面的特质做出贬斥态度的评价,你可以说那是他的一个特质,他土,你认为他应该流动起来,顺应时代起来,他认不得蔬菜,你认为他应该多留意生活细节,他说不了英语,你认为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具有重要性值得一学,那么你最多也只是基于你自己的想法对他的特质做出针对性的建议,而不应作出任何人格贬低甚至侮辱意味的言论,并且也绝不能干涉他接不接受你的建议的自由。

05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06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07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仙之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孤立的社会圈子阻碍区域间的流动,区域间信息的流通,人们都以自己生活的那片区域当作现实的整个世界。正是在一个这样失去流动性变化缓慢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生活变得循规蹈矩,思想观念呈现一成不变的状态。

08

(整理)

礼俗社会(有机的团结):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09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10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我总觉得中小学时期的我对学习的认知特别狭隘,每个人都在说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学习”,应该如何“学习”,我经常会想,要是从一开始就有人给我科学指导,让我明确学习的概念,带领我去寻找学习的目的,探索学习的乐趣,会不会我在学习上就不至于做那么多看似艰辛实则无用的共赴。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步骤,两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首先要具备敢于接受陌生事物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热情,然后才在不断陶炼中形成与所学事物的亲密关系,就像谈恋爱一般,得慢慢了解,步步深入,这样子所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才能稳固。

11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没有人会去争论黑白是非、正确与否,规矩于乡土社会如同耶稣于基督教,没有人会去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正确。这种浸透了时间、传自先人、先于自身存在而存在的规矩,在不断“习”的过程中,被认作是一种人的自然天性,既是自然,也无所谓质疑和反对。因此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因为有规矩,他就是最可靠的依据。

12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3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因为从来没有想过会离开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想过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所以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相对完满的一生,人们会选择遵守规矩,会选择稳定生活,所以才会花费漫长的一生的时间去探寻这片固定区域土地内居住的人,甚至栽种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以及任何与这片土地有关的秘密。

14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想这样一来,大部分的人最多只能算作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或者说,当前社会仍然属于乡土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数都不太追求普遍真理,他们只对在个人生活范围内要达到何种目的以及使用何种手段的问题带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关乎个人的具体问题才是问题,那些没有和自己直接关联的普遍问题,被看作是现象,也不分好坏,不加评论。

15

孝是什么?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16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变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