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悦读丨《遥远的村庄》平凡就是亲人相守 夫妻恩爱 一日三餐 柴米油盐

悦读丨《遥远的村庄》平凡就是亲人相守 夫妻恩爱 一日三餐 柴米油盐

时间:2019-03-08 05:19:58

相关推荐

悦读丨《遥远的村庄》平凡就是亲人相守 夫妻恩爱 一日三餐 柴米油盐

书本简介

学好语文,与随意读十本,二十本书,不如精读一本好书。名家名作语文学习最佳范本名校师生同步阅读的指点迷津。

在刘亮程的“村庄”里,那里人花共笑,人虫共眠,人畜共居。读刘亮程的“村庄”,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来路”。“我自哪里来?”这个永恒的命题在这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编辑推荐

刘亮程的《遥远的村庄》,名校师生推荐书系,语文学习最佳范本,我特别喜爱的散文集。在书里,“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花共笑,人虫共眠,人畜共居。

那不只是人的村庄,也是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相融相乐的“桃源”。在那里,万物生灵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自然、灵动、辽阔、深邃,那是自然乡村构筑的自由随意的世界,它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自私、贪婪与卑污。

一. 书里写了什么——万物的生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书里,刘亮程写了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写了村庄里的花草树木、万物生灵,以及作者与它们和谐相处的快乐满足。

乡村寻常的风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即使是无生命的木头、铁锨、土墙、房子,也都有自己的生命。

黄沙梁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虫一鸟、一狗一猫,满是无限的趣味;空气、阳光、夜色、大风,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那土坡上的花不仅会笑,笑起来还像美少女一样情态毕现: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有的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有的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作者见状,也禁不住的笑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是花逗乐了人,还是人感染了花?人花共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欢乐图!

那半夜的大风会喊人,它“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服的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风被父亲关在门外时,拼命的叫喊、闹腾,使劲的把院门推开,鼓满院子。

无形的风像一个有生命的彪形大汉,哭喊着与人对立着,人最终败给了风。

那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也会喊人,它把住在村东头的人照醒。“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它喂养着村庄的男人和女人们,让他们自足自乐地安于生活。

夜色也会发出声音,它落到房顶时,椽子会嘎巴巴响。

被扔了几十年的木头会说话,张开许多口子。它每开一次口,就说一次话。多年后,木头还能与人相认。

那蹲在枝头上的鸟儿会对人说鸟语。它声音很急切,一句接一句,像在讲一件事,一种道理。

狗在夜里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吠叫,将黑暗中的人家连成一片。

卖出去三天的黑母羊,在半夜中偷偷的跑回家,流着泪,站在门外,像是对它的主人诉说三日不见的思念。

人畜共居一村,相互依恋。人热爱喂养牲口,牲口像是有许多感谢的话要对人说。

在刘亮程的笔下,一切都是活的生命体,是那么的鲜活、生动、充满趣味。它们有声音、有感情、有思想,教会他许多关于生命和自然的道理。

他热爱它们,融入它们,成为乡村万物风景的一部分。

二. 作者的思考——对自然生命的哲思

刘亮程不是单纯的写乡村的生命万物,而是以它们为介质,书写对自然、生命、时间、孤独、死亡、家园和故乡等重大主题的深沉思考。

正是这种哲学思考,刘亮程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正像蒋子丹评价的: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刘亮程的文章里处处有这种哲学灵光的闪耀。

花草树木里,都有哲理的思考;虫鸟鼠畜中,都是生命的感悟;天地风云里,都有亲切的对话。

他由一株草产生灵感:“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他想做一棵树,安稳的长在村前村后,“一年一年的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他说自己是一头通驴性的人:“一个人只有通了驴性,方能一通百通,更通晓人性。”“宁肯爬着往前走,绝不跪着求生存。

人应该像驴那样,有骨气的活着,活出倔强无畏的自我。

他由“风”、“路”这样思考“生命”:

“生命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一个人的这场风什么时候停,不知道风在人的生命中已经刮了几棵树,吹倒几堵墙。”

“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

生命是短暂的,不知终结于何时;生命又坎坷曲折,被刮得东倒西歪。

生命的存在又是孤独的,刘亮程多次写到这种孤独,他通过“狼”和“雪”思考这种孤独:

“我没有狼的孤独。我的孤独不在荒野上,而在人群中。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万物随性皆自得,而人在人群中,在热闹中,却孤独无依。

人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制造孤独,也可以单纯快乐的活着,你可以活的很伟大,也可以平凡的过一生。

刘亮程说:“许多干了大事业的人,临终前都非常遗憾地发现他们竟没干过或没干成一两样平常小事。这使他们只配享用‘伟大’这样空洞乏味的赞美词,而无缘接近平凡了。接近平凡更需要漫长一生的不懈努力。”

“与一生这个漫长宏大的工程相比,任何事业都显得渺小而无意义。”

“平凡”比“伟大”更接近生命的真实,更需要不懈的努力,而一些人却本末倒置的追求伟大,失去了平凡。

平凡就是亲人相守、夫妻恩爱、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就是不追名、不逐利,就是甘于平静淡泊的日子。

家就是一个享受平凡的地方。

刘亮程这样定义“家”: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是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

“人虽非草木,家却是根,把人牢牢拴在一处。”

所以,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居住和生活,那不是你的家,也不会真正留下脚印。只有故乡是你真正的家,是你灵魂的归属地。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那里埋藏着温厚的亲情、珍贵的欢乐和生命的记忆。

生命的结局是死。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

刘亮程说,人的一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就死了。

“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无论伟大还是平凡,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都像一株庄稼、一棵草一样,败给了时间。

“我也许不会像我想象的方式轻易死去。死去不是我的敌人,不需要我用一生的欢乐与幸福去抵消对付它。”

未知生,焉知死。死是应该像生一样被郑重对待的事情,懂得了生的意义,不辜负,才能从容应对死。

死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是刘亮程的乐观旷达,是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对“死亡”的轻松言说。

刘亮程村庄的风物人事都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凝结了他哲学思考的厚重意象,带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所以,对书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虫一畜、一路一墙,都不能轻看,而是要思考它背后的深刻思想和哲学意义。

三. 作者的情感——敬畏生命万物

万物皆有趣,万物皆有情,人类应该爱护、尊重它们。刘亮程在书中表达的就是对万物生灵的热爱、感恩和敬畏之情。

人自以为高明,其实人与动植物没什么两样。“万物与我唯一”,我与万物平等,这正是刘亮程表达的思想理念。

许多时候他不只是一个人,还是一朵花、一棵草、一只虫、一头驴。

他在《与虫共眠》一文里写道:

“一个听烦世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

人会自寻烦恼,而花鸟虫兽远比人类快乐的多。所以一株草、一只虫的生命绝不比人低贱。

刘亮程热爱黄沙梁的一事一物,爱护那里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风物。

他舍不得拍死叮咬他的老蚊子,任由它吸自己的血;他不忍心赶走小虫子,任由它们在身上爬来爬去;他舍不得把老牲口卖给别人使唤,宁愿它老死吃掉,让牛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面对不断减少的树,他认为,村庄里的人可以再少几个,再走掉一些,但那些树不能再少了,那枝头上的鸟叫不能没有。

他喜爱雪,会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像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一样,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抛开,腾出一片干净的地方落雪。

村里人也像刘亮程一样,会留一条直直的路,让风快速地过去,会给声音留路,让它传递人的话语。

他在《通驴性的人》一文里写道:

“我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渐渐地我变得很轻很轻,我不存在了,眼里唯有这一群动物。”

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它们没有走远,永远和人待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

牲口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教会了我们许多生命和做人的道理。人却奴役使唤它们,却不知珍惜。

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里写道:“我背负着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众多生命的珍贵印记,感到自己活得深远而厚实,却一点不觉得累。

他是如此深爱的那个村庄,也一直没有离开他。他说:

“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

黄沙梁的一切,都有着浓重的珍贵印记,融入刘亮程的整个生命里。

他用自然朴实又饱蘸深情的笔触,书写着那里的万物生灵,用一种关爱、尊重和敬畏的情怀,以及视一切无生命为有生命的宽容、感激和热爱的胸襟,书写了一曲落后乡村的生命颂歌。

那里闭塞落后,却生机勃勃;那里风卷黄沙,却流淌着作者的大爱深情。

那是真实的村庄,也是梦幻中的“桃源”;那里有普通的生物,却鸣奏出不平凡的生命绝响。

读者推荐

1、在刘亮程的“村庄”里,那里人花共笑,人虫共眠,人畜共居。读刘亮程的“村庄”,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来路”。“我自哪里来?”这个永恒的命题在这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我们都来自乡村,来自那个遥远的村庄。因此,当我们融入城市回眸早已逃离的村庄,我们会发现,我们已失去了很多,比如本色、自然、静观、默想、独处、从容、达观、感喟……这些最原始的生命印迹。我们还能拾回这些吗?

2、倘若一本书能唤醒你体内一些值得唤醒的东西,催发你去思考,那这本书便有了价值。

如果读罢感觉自己挨了“闷棍”,发现以前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遭到动摇,发现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那这本书的价值便无穷了,因为他唤醒了一个人体内的另一个生命。刘兄的文字实有闷棍之效。

3、物欲之心、功利之情,在这个被换作刘二的庄稼人笔下顷刻被扫荡干净。所以阅读的时候,便只剩下了遗世独立的清幽与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泥土是万物归属的终点,一切都将在它的安魂曲中沉眠。城市中不能轻易踏着土路,是遗憾。于是我们借助别人的脚,体味大地的自然气息。

作者: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着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羊小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