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我们今天在日常用语和学术研究中大量借用了源自西方的“民族” ...阅读答案

我们今天在日常用语和学术研究中大量借用了源自西方的“民族” ...阅读答案

时间:2021-04-15 02:50:28

相关推荐

我们今天在日常用语和学术研究中大量借用了源自西方的“民族” ...阅读答案

问题补充: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并且由于东面海洋、西部高原、北方沙漠和冻土森林、南方热带丛林等地理屏障而与其他地区相对隔离,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中,各个族群始终处于相互密切交往并探求一种在这个空间里如何共同生存的族群关系。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客观上逐步形成了一个各族群共存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把它用语言表述了出来,这一表述是根据历史事实所做出的分析与归纳。费孝通教授在这一理论中抽象出来的观念、做法,所说明的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中国各个族群看待自身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传统。我们今天在日常用语和学术研究中大量借用了源自西方的“民族”、“××族”的称谓,但是需要明确认识到,就其产生的条件、演变的过程而言,中国人传统的族群观与欧美各国的族群观实际上是很不相同的。中国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曾长期走在邻近地区的前面。同时由于东亚大陆各族群之间的体质差异不大,族群间相互交往融合的历史很长,在族群、部落划分方面,中国的传统强调的是“文化”(以儒家思想伦理为参照系)而非“体质”,甚至并不重视语言差异。而且,中原地区的“教化”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是以“文化为本”,把天下所有的人群划分为“化(教化)内”和“化外”两类,强调:“有教无类”,通过“教化”,使“生番”成为“熟番”,成为“天朝臣民”,并最终实现思想中的“大同世界”。中国人的族群观与“天下”观密切联系,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人就开始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位于中原的“天朝”有责任“教化”于边远地区的“蛮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不但没有把已经“归化”的各族群排斥在“中华”之外,而且实质上把尚未“归化”的族群也没有完全排斥在“天下”这个一体的格局之外。这里有点像费孝通教授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时所使用的“差序格局”观念,从“天子脚下”的中原地区核心族群到偏远地区的蛮夷之邦,“教化”的程度逐层淡化,认同的层次也逐层淡化,但各个层次都在一个。天下”的范围内。从这种意义上讲,欧洲各国始终都没有走出“战国时代”,在欧洲大陆上一直存在着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也是欧洲族群观的基础。(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新华文摘》2000年12期)1.对“多元一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指的是各个不同的族群(民族),“一体”是各族群长期共存并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B.“多元一体”的形成与中国地域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处在一个独立的地理空间。C.由于处于同一个封闭的地域里,各族群的观念、做法、生存条件、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基本一致。D.“多元一体”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中国各族群看待自身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传统民族观念。2.对这篇文字中一些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为本——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伦理观念作为教化的依据。B.有教无类——对天下所有的人施行统一的教化,不分大小贵贱,都有进学校享受教育的权利。C.大同世界——人们具有共同的思想道德,没有族群区别,没有贫富差距的理想社会。D.战国时代——借用中国某一历史阶段的名称,表示欧洲国家所发生的民族战争的状况。3.对中国族群观基础与欧洲族群观基础的主要区别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而欧洲的这个历史比中国的短。B.中国传统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体质”,欧洲强调的正好与中国相反。C.中国自古以来各族群都在一个“天下”的范围内交往融合,欧洲的各族群都有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难融合。D.中国使用的“民族”、“××族”的称谓与欧洲使用的“民族”、“××族”,在实际意义上是有区别的。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中国民族观不强调族群意识,而是注重实现理想中的“大同”。B.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长期的统一教化,削弱了族群意识,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王土”,不仅指天子脚下的中原地区,还包括“归化”了的“熟番”地区。D.历史上的“教化”随地域偏远程度加强而减弱,但对那些地方族群意识的认同也在淡化。

答案:

答案:CBCC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