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舞蹈“伡鼓舞”的前世与今生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舞蹈“伡鼓舞”的前世与今生

时间:2019-03-02 05:03:19

相关推荐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舞蹈“伡鼓舞”的前世与今生

伡鼓舞,又被称作“镲锣鼓舞”,是由镲、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的大合奏兼并变化多端的舞蹈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伡鼓乐队的阵容约50人,行进时,由一人持一大旗为前导,四人手持宝盖凉伞随后,鼓手处于中心位置,牛皮大鼓置于一辆带轮子的鼓架上,数十名钹手排成纵队,分列鼓手两旁;殿后的是数名锣手。传统正宗的车鼓服饰一律头扎英雄巾,身着紧袖衣,腰束英雄结,褪打宽裹带,脚登粉底靴,整支伡鼓队架势,就犹如一幅古代将士出征图。

伡鼓队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四百多年,在福建莆田与福清地区,伡鼓舞已经是人们春节与各大节日时候的文艺表演的重头戏。关于“伡鼓舞”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

据说,明朝年间,倭寇在福建沿海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戚继光将军奉命率戚家军从浙入闽,赶赴兴化府平倭,在林墩战役即将结束时,戚家军一个叫曹大金的部将,奉命拦截逃敌。曹大金在拼杀途中身负重伤,关键时刻,他擂起庙里祭祀用的社鼓,鼓励战士奋勇杀敌。附近的乡民听到鼓声后也纷纷赶来助战,最终消灭了这股倭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把庙里的锣鼓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伡鼓舞”。

伡鼓舞传承至今逾四百多年,各乡各村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和表演方式。由于伡鼓起源于战争,过去通常是由男子来表演,各个村都有伡鼓队,互相之间经常举行挑战赛,叫作“斗鼓”。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地位慢慢提高,许多农村妇女也纷纷组成了车鼓队。近年来,女子车鼓队已经遍及福清、莆田的乡村,随着伡鼓舞的演化,人们发展出了许多新的舞蹈动作,使车鼓表演不仅充满男子的阳刚之气,又增添了女性的柔情似水。

在福清,新厝镇的伡鼓队发展最为壮大,全镇16个行政村有着28支伡鼓队,阵容多达1500余人。伡鼓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在民间传统节日或国庆时期,伡鼓队都会为人民献上精彩的表演,雄健浑厚的鼓声与铿锵清脆的铜响相互交错,犹如气势磅礴的大军浩浩荡荡而来,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喜庆色彩。

伡鼓舞传承至今,也已经发展到竞技层面。每年镇政府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伡鼓舞大赛”。各村的伡鼓队同台竞技,犹如百花争艳,各种服饰与舞姿,层出不穷,博得满堂喝彩。

车鼓舞还为新厝镇赢得了“中国民间伡鼓艺术之乡”的美誉。

伡鼓舞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文化的传承,其本身饱含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因此成了老少皆宜的文娱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伡鼓队竞技的展开,伡鼓队文化也逐渐被各地所熟知。

结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流传千古,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民间风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