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诗《枫桥夜泊》:张继“愁”的不是科举落选 语文课本教错了

古诗《枫桥夜泊》:张继“愁”的不是科举落选 语文课本教错了

时间:2023-12-06 07:12:14

相关推荐

古诗《枫桥夜泊》:张继“愁”的不是科举落选 语文课本教错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七绝《枫桥夜泊》不仅让枫桥、寒山寺成为无数骚客文人的打卡圣地,更是将这位文坛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一下子推向了巅峰。

尽管这首诗家喻户晓,你可知道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宿于枫桥小舟中的诗人是以什么样的心境写下这首诗的呢?

究竟有没有考上进士

关于张继写下《枫桥夜泊》时的心境,“愁”字是大家所公认的,可是关于其中真正的含义一直有两种争论不休,一是表达科举落选的失意惆怅,二是体现国家破碎漂泊在外的愁苦孤寂,究竟是哪一种呢?

作为全诗的诗眼,关于“愁”字含义的讨论是五花八门。同时这还曾是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上难倒冠军陈更的题目。

和不少人一样,陈更也认为张继是在科举落选后写下此诗,她还作出张继是科举无果盘缠不够无奈归乡的解释。这样的答案让专家评审都不能理解,北大博士的陈更为什么会在这道题上犯错误。

因为,历史的真相是,张继在第一次科举时就考中了,根本就没有落选一说。据诸家记录,张继约为天宝十二年进士。

这样的历史错误让大家都大吃一惊,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陈更会犯这样的错误,而此时,更多人也想起,自己好像确实也学过关于张继落选而写《枫桥夜泊》的故事,印象里确实有关于张继落选的说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语文课本上的错误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这是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中的一段话。

作为一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全篇作者围绕张继写作《枫桥夜泊》的背景和心情展开想象,在一开头就直接点出张继落选的事情。

自此,也就解开了大家印象中存在的张继是因为落选而写作《枫桥夜泊》的谜题了。原来,不是我们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是语文课本真的教错了。

可是向来严谨的语文课本上出现历史错误,而且著名的现代作家张晓风为什么会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呢?这还得要从史料中说起。历史上关于张继其人的记载并不多,但有这样关于他的仕途的描述:然铨选落第,归乡。

“铨选落第”乍一看不就是没考中,所以回家了吗。然而实际上,“铨选”可不是指的科举考试。“落第”二字常见于科举考试之中,所以人们常常会习惯性认为张继就是科举没考中,而实际上他此时已经考中了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后官至盐铁判官,也算是比较大的官职了,一个科举都未曾通过的人是万万做不到的。话说回来,这“铨选”又是什么,张继又为何会落选呢?

铨选,虽然并不为众人熟知,但实际上和科举一样重要,也是唐代想要做官必不可少的一个考试,由吏部全权负责。

所有考中进士的人,都必须经过铨选,然后才会被分配到官职。科举已经很难了,而铨选则是更难,因为不仅是进士们,普通官员也要定期考核,必须通过铨选才能继续任职。

与此同时,那些因为丁忧归家回来的官员也要通过铨选,其难度和竞争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张继在京城待了几年而未曾得到 一官半职,也是情有可原的。但这绝不是因为他科举落第。

《枫桥夜泊》背后真正的故事

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及第,而天宝十四年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到天宝十五年玄宗仓皇逃离。随着皇帝大臣的纷纷逃离,手无寸铁、做官无望的张继和许多文人一样选择来到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争。

一个寂寥的秋夜,在封桥(后改名为枫桥以合时令前连个)旁的一叶扁舟之上,夜不能寐的诗人辗转反侧,不知不觉间,恍惚已至夜半,寒山寺的钟声突然传来。

在浑厚的钟声里,想到处于危难之中风雨飘摇的国家和现如今自己漂泊异乡、孤苦无依的处境,一时间,他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枫桥夜泊》。

要说什么问题能够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那必然是古诗词了,这首七绝短短28字,却将情与景的交融体现的高度默契。

前两句短短几字将落月、乌啼和漫天霜与江枫、渔火和未眠人融于其中,意象十分丰富却又不显繁琐,忽明忽暗的渔火与夜半难眠的诗人相呼应,不知是谁在陪伴谁,只让人更增添了几分在这陌生的水乡孤身一人的寂寥和孤苦。

后两句的意象减少,两句诗只为了交代一件事:自己半夜在船上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由之前的视觉所见转为如今的听觉,再加之寒山寺、钟声,又增添了几分疏朗与清净。而这夜半的钟声,也不只是普普通通的钟声。

寺庙里的钟声既蕴含了宗教的哲思,又蕴含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当历史的回声响起,当如今的国家危急,当自己的未来迷茫不知方向,夜半只有钟声习习,剩下的是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孤子无限的愁思。

正是寒山寺钟声那句神来之笔,将全诗不再仅限于描绘枫桥夜景,而是将“枫桥神韵”显现出来,将情景交融使用得恰到好处。

批判精神不可丢

当我们回归这个事件,人们会把理解的错误归咎于语文课本。诚然,责怪课本的不严谨并没有错,但是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长时间却没有人发现。

因为大家都太相信课本了,觉得课本不会有错,也就渐渐没有了批判精神。

小学生发现课文《后羿射日》中前后自相矛盾,受到出版社夸赞。这样的事情体现的就是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有时候,一味地相信变成了盲目地迷信,而恰到好处的批判质疑精神正如一剂清醒剂,让人们能够在混乱中不会乱于心、困于情。当然,这种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应该要从小培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