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 诗人崔九归隐是哪种?

“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 诗人崔九归隐是哪种?

时间:2018-12-11 21:20:53

相关推荐

“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 诗人崔九归隐是哪种?

俗世浮躁,纷繁频堪,何如避俗遁世、喝露饮茗?从此天高地远,任尔逍遥。

不知从何时开始,隐居成了世间的一种"潮流"。在古代也同样不例外,隐居之于政治失意、仕途不顺的文人骚客,那就是一个摆脱官场、轻松自在的出口。

摆脱尘世喧嚣,寻得一方宁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瓢饮一箪食,葛布麻衣,清风朗月,青山绿水。一如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之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归隐生活。

也难怪古往今来,归隐之人,趋之若鹜。

但是,大多数人归隐目的并不纯或立场不坚定,不能象陶渊明那样完全摆脱功名利,只醉心于田园山水间。相反,隐居倒成了通往仕途的捷径,高调隐居变成了低调炒作。而这一切,似乎早已被唐代诗人裴迪看穿,因而有了下面这首诗。

《送崔九》唐.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大意不难理解:你若要真心归隐山林,无论山林如何沟壑深浅,都要去欣赏,毕竟山峦沟壑清静秀美,多么难得啊,你定要尽情领略赏玩。千万不要向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学习,只在桃花源里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裴迪,他生于玄宗时代,与王维、崔九都是关系甚密的好友。玄宗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政治黑暗,令做官的文人心灰意冷而不得不辞官归隐。《送崔九》正是裴迪为好友崔九归隐饯行作送别,并劝勉崔九的诗。

裴迪同"诗佛"王维一样,都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五绝见长,包括他的这首五言诗。语言平易浅白,通俗易懂,明暗用典,语意深远。从通篇来看,正劝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口吻谆谆,立意新颖,非常有趣,令人称赞。

标题"送崔九",一个"送"字点明诗"送别"的主旨。这样的送别非比寻常,是送别好友崔九归隐山林而去,与一般的茶马古道、重重关隘的好友送别则明显不同。其实在我心里,它就是一首归隐前的新颖别致的送别诗,诗里寄托了对好友崔九的诸多情谊。

崔九,即崔兴宗,与裴迪、王维同属盛唐诗人,中书令崔湜之弟,“诗佛”王维之妻弟。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友谊才能地久天长,这三人无疑如此。

1、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诗的上联,诗人便开启了劝勉的口吻。这次归隐山林之后,不管入山深浅如何,你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要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而且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也皆可怡性养神。首句诗人就对崔九的正面劝说。

首句"去"字,看似无情却有情,是对友人"深浅都去"的极大鼓励。毕竟,归隐不易,褪却繁华,饱饮孤清,是需要勇气的。但既然隐心已定,就不能再三心二意了。次句"尽"字,言尽对友人的关怀。山林河川,秀色成堆,只要尽数阅尽、静心归隐,就能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也就不会感受到归隐的清苦了。

因此,诗人这里不惜暗用"丘壑"的典故来劝勉崔九。"丘壑"来自《世说新语》"明帝问:君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2、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的下联,语意转承,也是用典,反面劝勉。你就不要向陶潜《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武陵渔人学习了,只在桃花源匆匆游了游就出山了。这两句语义浅白,却颇有意味。既然在山水中找到了生活的情趣,就不要再从那悠然自得的情境中再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两句,一是对山水田园之美的肯定,二是对现实状态的不满。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唐诗著名的特征就是由"景"语转"情"语,哪怕通篇都是"景"语,但"景"语的背后皆是"情"语。自古以来,文人做官何其难,不是政治钝感力低,不是智商情商低,无非是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不得开心颜",从而远离朝堂,消极遁世。从裴迪一正一反对崔九的劝勉,更看出那个时代文人为官的诸多无奈。

然而,归隐容易,避世却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会心系功名。一边在山水间抒写淡泊洒脱,一边却在聆听朝廷的召唤。

据说唐代的卢藏在终南山隐居,结果人们口耳相传,说终南山住着一个很厉害的人。于是名声大振,后来被皇上知道了,就召进宫里做官去了,也因此留下一个成语"终南捷径",让天下人贻笑大方了。

而事实上,如果真想隐居,即便朝廷如何许诺,都会拒绝的,但如果朝廷一请便出山,并非真正想隐居,只能算假隐士。如此高调的隐居,实则是低调的炒作。虽有些讽刺意味,但现实又让人多么的无奈又悲怆。

李白也是如此。云游天下各大名山,从一个地方隐到另一个地方,不亦乐乎,还留下了不少名篇。如此大张旗鼓,让人听闻,大有"唯恐天下不知"之感。

等到玄宗一召见,马上屁颠屁颠、兴高采烈的跑去做官了。为此还留下"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激情昂扬诗句。

或许崔九这次的归隐,真如卢藏和李白一样,还滞留着对朝廷的丝丝眷恋。或许他只是散心去烦几天,等待朝廷召唤、明君赏识后再回去做官呢;或许他还想施展点抱负,实现些宏愿。

毕竟放弃功名利禄、尘世繁华,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传统文人对隐居的定义通常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崔九的山林归隐,也只是小隐而已。

而好友裴迪却直言不讳、引经据典的对他反复劝勉,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裴迪还想着崔九上次归隐后又跑回去做官的情形,而如今不想让好友崔九犹豫不决、再次受伤, 因而才会更加意味深长的劝勉。这样的好朋友也真是没谁了,让人哑然失笑。想问问诗人,你是认真的吗?

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啊,裴迪正是了解了“终南捷径”归隐背后的实质,才不得已对崔九反复劝勉。而事实上,同为宦游人,感同身受,他又何尝不想同崔九一样抛去俗世、去官归隐呢?

不可否认,唯有好朋友才能这样实话实说、循循善诱,一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好朋友的劝勉和鼓励,终是悔暗苦涩人生中的一剂良药。

其实,归隐无绝对,世事亦无常。人生规划皆由心,何必囿于各种想法,而徒增烦恼,得不偿失。这,又何必。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欢迎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