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渴望建功立业 到绝望归隐 诗人郑谷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渴望建功立业 到绝望归隐 诗人郑谷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2023-03-18 21:30:47

相关推荐

从渴望建功立业 到绝望归隐 诗人郑谷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经唐末乱世的文人们,他们的诗歌中呈现出一种灰暗的色调,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中那个时期的诗人郑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灰色调。

郑谷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上,经历了科举失意、战乱漂泊、官场顺达和弃官归隐这几个阶段。他的政治热情也在这几个阶段的更替中逐渐冷却,最后黯然归隐,他的诗歌中记录了他的整个政治文化心态的变迁。

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在诗词里,是很多诗人惯用的方式,郑谷经历了唐末社会的动荡,到最后他也无力改变当时的颓废氛围,到如今,后人通过他的诗词了解他的故事,更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

十六年时间,郑谷多次参加进士试,对科举的态度由最开始的踌躇满志逐渐变成迷茫,由最开始的自信满满到最后的心灰意冷,由积极追求科名到最后迫于生计而蹭蹬于科场,这些态度的转变在他的诗歌中都有表现。

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对科场的自信和期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虽然落第,但是并没有丧失对前途的信心,甚至还想要入边塞,一展武略,流露出的是诗人风华正茂的蓬勃朝气,表达类似情感的诗作还有《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扬州》、《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等。

在经过数次科场失意,以及漫长的赴举之途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年华渐老,对科举的执着追求开始动摇,“广明之乱”的爆发,又延长了诗人求仕的时间,也增加了参加科举的费用。

这对生活本就有困难的文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而对科举的态度悄然发生改变,诗人想要归隐,却因家人生计无着落而不得已继续漂泊蜀地,参加科举考试。

此时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为了能得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功业未就,人已先衰,再加上政治局势动荡,战乱不断,聊以自遣的只剩下昔日写的诗词了。内心的苦闷和前途未卜的茫然使得诗人心情更加消沉。

郑谷已经丝毫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参加科举,已经不再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外的漂泊孤独,为了不让宗族同情与嘲笑。

巴蜀吴越数十年的战乱漂泊,郑谷将自己的漂泊之苦和战乱联系在一起。战乱并没有停止,人们依然在战乱中艰难地寻找栖身之所,苦难还在继续。郑谷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眼看着成了空谈。

到处荆棘满城,狐兔纵横,哪里还有一点昔日的热闹繁华与金碧辉煌?原以为战乱就此应该平息,不曾想秦宗权称帝,朝廷举兵讨伐,郑谷在返京途中听到了秦宗权寇掠荆南的消息。

此时,李唐王朝已经处在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归京的道路被阻绝,帝舆又一次播迁,郑谷在困苦不已的逃亡中写下《奔避》诗:乾宁三年,昭宗播迁,郑谷随驾奔蜀。此次虽然是以朝官的身份随驾到蜀地,但是漂泊给他带来的困苦和悲凉感没有减少。

郑谷的归隐,是无可奈何之举,是对当时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李唐王朝的失望,他以此来逃避李唐王朝即将倾倒的事实,掩饰自己无能为力的失落感,归隐山林,远离朝堂,暂时麻痹自己的政治神经,让自己得以在乱世中寻求最后一丝安宁。

经历了漫长的科举求仕之途,最终得以进阶朝堂,站在天子身旁。但此时政权却不为天子所有,李唐皇帝已经丧失了政柄,无力控制藩镇势力。

在藩镇相互攻讦的过程中,四处逃难,《资治通鉴》记载乾宁三年昭宗谋划削弱藩镇兵权,遭到凤翔强藩李茂贞的反对,李茂贞举兵犯阙,昭宗被迫离开京城,避难华州。

此时郑谷任右补阙,跟随昭宗出奔,直至光化元年才得以随驾返京。郑谷写下《通川客舍》,表达了想归隐却不得的悲情。本以为进入朝廷可以一展抱负理想,没想到再次漂泊巴蜀之地。

数年前的巴蜀漂泊的苦楚再次涌上心头,加上此时对政治更清楚的认识,想离开这是非之地,却不得。而《华山》一诗直接流露出诗人的归隐之意。最终郑谷于昭宗再度播迁,对现实失望后选择了归隐。

归隐与入仕的矛盾在郑谷这里无法调和,他不可能像王维一样半官半隐,既可以官居高位,又可以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他只有通过诗歌来排遣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虽然郑谷也曾写了“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等这样充满隐逸情趣的物象,但这也仅仅是郑谷心灵的慰藉罢了。

郑谷将自己内心所经历的艰辛与酸苦,封闭在内心深处,借助“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将自己内心的伤感和无可奈何,转向林泉之志与江海之趣以及田园隐逸的闲适乐趣之中,聊以安慰自己。

身处唐末乱世的郑谷,亲历了李唐王朝一步一步由衰败走向灭亡的过程,社会现实使得他的济世理想无法实现,而内心深种的治国平天下的种子却早已发芽成长,这二者的矛盾使他痛苦,让他无法真正的从隐逸中得到山林之乐,唯有借酒消愁。

唐末乱世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时代,盛唐的光芒早已淡去,国家的衰亡,政局的混乱,藩镇的强大,世事的多舛和人生的不幸,使得文人们无法一展抱负,他们的目光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和如何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过多的精力留给了逃亡和生计。

这不是文人们想要的生活,可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文人内心的痛苦和折磨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只能通过诗歌写作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郑谷只是其中之一。

“广明之乱”在种种因素的结合下爆发,它的爆发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虽然经过十年时间平息了这场暴乱,但是李唐王朝在战争中内耗得只剩下一副空皮囊,政令不出国门,已经无法控制强藩,帝国的大厦己经岌岌可危。

李唐王朝的衰败,给当时汲汲于科举一第、渴望荣誉殿堂的文人以沉重打击。战乱的频仍,使文人们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谋求生存上,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原本渴望进阶朝堂,一展抱负的壮志,随着政治局势的不断恶化,一点一点消失在战火中。中兴的无望,面对无法把握之间的命运的残酷现实,文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积极逐渐走向消沉。

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灰暗的色调,再也无法出现气势磅礴、明丽自信的景象。时代的改变不仅是单纯的一个变化,这其中的人和物都已经物是人非,历史终究成为了那长河中的一缕青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