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刘禹锡与柳宗元 中唐文坛两位文豪的一世恩情

刘禹锡与柳宗元 中唐文坛两位文豪的一世恩情

时间:2023-07-07 01:05:01

相关推荐

刘禹锡与柳宗元 中唐文坛两位文豪的一世恩情

01仕途顺利遇转折

刘禹锡在江南度过了青年时期后,他来到洛阳和长安游学,士林之中对刘禹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次通过吏部取士科。刘禹锡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

不过,不久之后,刘禹锡的父亲过世,刘禹锡丁忧居家。为父守孝结束,刘禹锡加入杜佑幕府。杜佑被调回中央后,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也被杜佑推荐回到长安,随即升迁监察御史。

在御史台工作时,刘禹锡再次与柳宗元相遇,他们同在御史台任职。当时韩愈也在任监察御史,三人一同工作,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在长安工作期间,刘禹锡与柳宗元结识了当时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叔文擅长围棋,深得太子李诵喜爱。太子李诵常与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逐渐地,在太子周围就汇集了一批想寻求改革创作的年轻人,这其中就包括王伾、王叔文、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即“二王刘柳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大统,改元永贞,是为唐顺宗。顺宗改革的想法在这时得到了施行的机会,一场“永贞革新”在几位年轻人的推动下,拉开帷幕。

但是这批试图通过改革恢复国力的革新派官僚士大夫,在施行改革措施时,已经触动藩镇、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打压之下,这场来势汹汹的永贞革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将帝位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李纯,即唐宪宗。

唐宪宗即位之后,联合宦官和大臣将维新集团的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伾、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全部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些人被称为“二王八司马”。王叔文贬为渝州(重庆)司马,次年赐死,王伾被贬到开州(重庆开县)司马不久后,病死在任上。

刘禹锡被贬至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在他赶往连州时,又追贬郎州(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

02被贬郎州不自弃

刘柳二人在偏远州郡蛰伏近十年,在这期间他们常常互通信件,关心对方,让彼此饱受创伤的心灵得到许多慰藉,他们也用笔墨书写着心中的愤懑。被贬远州使他们从恃才傲物的青年才俊忽然成为落寞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们难以承受。

好在刘禹锡是一个天性乐观豁达的人,在贬谪的夹缝之中倔强顽强昂起头来。在这个阶段,刘禹锡创作了许多积极进步的诗篇。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创作于刘禹锡初到郎州期间,古往今来志士往往因为理想未能实现,对现实失去希望,看到秋天萧索的景象不由得让人悲观起来。但是在刘禹锡眼中,秋天的景象并不只代表着悲悲切切,萧杀的秋景带着刚毅与果敢,胜过万物复苏的春天。秋天的万里晴空之中,一只仙鹤冲上云霄,引领着我的诗情飞到碧霄之上。

刘禹锡在郎州开始适应他的新的生活,他眼中不再只有冷清与暗淡,这个世界又变成颜色斑斓的样子,他乐观进取的情怀又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

这个时期刘禹锡不仅写诗,他还积极回应柳宗元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文《天说》,写出了《天论》作为《天说》的续篇。十年沉沦,刘禹锡在孤寂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03再贬连州失知己

十年沧桑,刘禹锡在遥远的郎州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同他一起贬谪的官员,终于等到了朝廷重新启用他们的机会。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唐宪宗将他们召回长安。刘禹锡终于见到了好友柳宗元。

刘禹锡不忘到处看看,十年未见长安,想来这里应该有许多变化吧。转年春天三月的一天,刘禹锡来到玄都观,他看到观中桃花正开得灿烂,也感慨自己离开京城多年,许多人和事都发生了改变,写下了一首表达心中所想的诗文。

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繁华街路上尘土扑面而来,街上这么多人都是刚刚看了花才回来的,大家都说花开得很好看。离别京城十年的刘禹锡来加入到看花的人群之中,他来到玄都观,这里与当年自己离开时的情形有很大不同,新栽种了上千棵桃树,刘郎不禁发出赞叹,这么多的桃树全部都是我离开长安之后才栽起来的。

这首诗看似是在描述长安人们看花的热闹场景,其实诗人是在讽刺朝廷新晋提拔的新贵们。像刘禹锡这样有才华的人离开长安之后,那些比他差的人却被提拔升官。

这样的话说出来,让刘禹锡心中获得些许畅快。不过,当权的人却非常反感这样一针见血地嘲讽。刘禹锡对唐宪宗即位之事心中早有判断,他并不能像辅佐宪宗的父亲顺宗那样诚心诚意地对待宪宗,宪宗和他身边的权贵也深知刘禹锡这一帮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是无法轻易驾驭的。当他们看到刘禹锡才回到长安没多久,就写出诗来嘲讽自己,把刘禹锡这一干人再一次逐出朝廷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很快,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再一次被贬远州,这一次他们分散各地做了刺史。朝廷甚至把刘禹锡贬到了播州(今贵族遵义),柳宗元上书皇帝说播州偏僻,刘禹锡还要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实在不适合让刘禹锡去那样的地方。同时,他还恳请朝廷将自己贬往播州,让刘禹锡代替自己去柳州(今广西柳州)。宪宗一听柳宗元这话顿时就火了,身为一个贬官,还要求皇帝更改决定。柳宗元只好无奈地接受。这时多亏裴度站出来为刘柳二人说句公道话,宪宗才决定让刘禹锡贬往连州。虽然连州也是荒远州郡,但总比播州好一些,刘柳二人择日启程。

他们一路同行,刘禹锡带着老母亲和孩子们,一路奔波,柳宗元与他们一同走,还可以多照顾一些。两人就这样,从长安出发,一直走到衡阳才不得不分手。

柳宗元这次被贬完全是被刘禹锡写那首出口恶气的诗连累的,但是柳宗元与上一次被贬的压抑苦闷不同,一点也没有埋怨刘禹锡,他心中也非常清楚,当时的朝廷根本容不下他们,好朋友刘禹锡不管写不写这首诗,结局也都是一样。

一路两人相互照应,到了衡阳更加难舍难分。柳宗元跟刘禹锡告别,刘禹锡的孩子们听说柳宗元要与他们分开,都哭着说叔叔不要走。柳宗元心中万般不舍,也只能继续前行,强忍眼泪与刘母告别,又与孩子们告别。刘禹锡安顿好家人,又单独去送柳宗元到渡口,送他的好兄弟前往柳州。柳宗元心里早就想好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临别赠给与他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唐】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使濯缨。

柳宗元对刘禹锡说,上次被贬远州十年,在外飘零艰难困苦,历经波折才回到京城。没有想到这么快又再次被贬往荒蛮之地。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现在还在,故道上的古墓都淹没在与树同高的荒草中。我们因为愚钝受到他人的议论,劝好朋友你以后不要再写文章,以免再遭来祸患。这里柳宗元说的是自谦的话,他们两人此次再遭贬谪哪里是因为他们的愚钝,只是不愿同流合污罢了。今天在这里分别,难过得让人心碎,何须临河取水洗长缨,我们落下的千行泪水都可以把长缨洗得干干净净。

柳宗元心中万般苦楚,万般不舍。与他生死与共的刘禹锡怎会不了解,当年他们是同榜进士,二十出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现在却如此悲凉。刘禹锡为柳宗元回赠一首同样感情真挚,感人至深的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贬往连州做刺史,在赴任途中追贬为郎州司马,此次则是他第二次被贬到连州,所以诗的题目中说“再授连州”。

被贬出京十年后,我们收到召命一道回到京城,却又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我们要在湘江这里分别。我虽然两度被任命为连州的长官,但跟黄霸黄丞相两度出任太守一点也不一样,更是自惭不如三次被罢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苦万分的时候,正好听到了猿猴的哀鸣。柳州与连山有漓江相连,每当漓江的水东流至连州时,我与你都会相互凝望,低声吟诵《有所思》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柳宗元听到刘禹锡的诗,禁不住再次泪水涟涟,这次分别仿佛如生离死别一般,心中有说不尽的话。于是柳宗元又写了一首诗赠给刘禹锡。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东西。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两人离别之情说也说不完,柳宗元想自己与刘禹锡这二十年来的深情厚谊,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现在却再也不能继续一同向前了。在这分别的路口,我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终究是要分开的。假如有一天,皇帝开恩,让我们两个回去做农夫也好,我们就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当一对好邻居。

曾经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当年几乎是位极人臣,一朝被贬,经历这么多的波折之后,只想老了与好朋友回乡种地,当个好邻居,想来真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凉。刘禹锡再写一首诗回赠柳宗元。

重答柳柳州

【唐】 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老身,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分别让他十分不舍,再一次为他写诗留念。

三赠刘员外

【唐】 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答柳子厚

【唐】刘禹锡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两位相知相惜的好朋友就这样你来我往地互相赠了对方三首诗,才深情告别。哪曾想,这一别真的就是生离死别。

刘禹锡在连州担任刺史的第四年,年近九旬的母亲去世,刘禹锡悲痛欲绝。柳宗元得知消息后,立刻寄来一封信安慰好友。因为刘禹锡母亲去世,他要丁忧回乡,回乡途中会经过衡阳,可以在那里约好友柳宗元见上一面,他们分别四年时间,还未曾再见面。

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与家人来到衡阳之后,找了客栈住了下来,等待与好友柳宗元的会面。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第四天才看到柳家的一个家奴踉踉跄跄来到客栈,一见到刘禹锡就大哭起来。刘禹锡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家奴哭着说“我们柳外员他走了”,从怀里掏出柳宗元的遗书交给刘禹锡。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让刘禹锡的精神彻底崩溃,嚎啕大哭,他不敢相信不久前母亲去世时还写信给自己的好友,这么忽然就离开了,世上再无第二个柳子厚,痛失好友,刘禹锡感到无比绝望,天顿时暗得什么都看不见。

柳宗元在遗书中说希望刘禹锡能帮忙抚养他的孩子,并且希望刘禹锡能帮他整理书稿。家奴从怀里掏出厚厚的书稿交给刘禹锡,面对着好友留下的书稿,在刘禹锡眼中,它们竟有千斤之重,伸手接过这些书稿,并对家奴说自己会照顾柳宗元的孩子,让柳家家奴先回柳府去,自己随后就去。

到了柳府,刘禹锡再次泪水滂沱,他为柳宗元写了感天动地的祭文《祭柳员外文》,“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不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柳宗元的死让刘禹锡无比痛苦,他无法相信挚友已逝,像一场梦一样,他难以置信,回过神来,才会说道原来你真的死了。

“誓使周六,同于己子”,“周六”是柳宗元的儿子,柳告。在刘禹锡的抚养下,柳告长大后与韩愈之孙荣登同榜进士。柳宗元死后,刘禹锡兢兢业业抚养他的孩子,呕心沥血为他编撰《河东先生集》,这些足可以告慰柳宗元的在天之灵。

04一世恩情永难忘

刘禹锡和柳宗元相识时都是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他们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一路同行。永贞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时,刘禹锡三十三岁,柳宗元三十二岁,他们正是有所作为的年纪,却因为一次政治革新失败迅速滑向人生谷底。

柳宗元从三十二岁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后,只有短暂地返回过长安,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偏远的州郡度过,依然笔耕不辍。柳宗元在柳州出任刺史时,政绩卓著。

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时四十六岁,韩愈曾为他写过一篇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重新书写此文并刊刻在石碑之上,这块墓碑被称为“三绝碑”,即韩愈撰文,颂柳宗元事,苏轼书法,成为后世瞻仰一代文豪柳宗元的重要文物。

回顾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始终给予对方最大的支持,筑就了两人坚不可摧的诚挚友情。正是刘禹锡为柳宗元编撰成了《河东先生集》,才让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得以充分展现。一生知己,一世恩情,刘柳二人的深厚友情成为一段佳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